正氣浩然的文天祥(二)獄中遇高人 得道捨生死

正氣浩然的文天祥(二)獄中遇高人 得道捨生死

【明慧之窗記者心篤綜合報導】文天祥(公元一二三六年至一二八三年),南宋大臣,官職做到宰相。為官清正。在抵禦元軍入侵中,艱苦卓絕。在端宗景炎三年(一二七八年)戰敗,為元軍所俘。他拒絕元將張弘範的誘降,認為自己是宋朝的「狀元宰相」,必須以死盡忠。後被殺害,成為偉大的民族英雄。

(接前文

朝聞道  夕可死

文天祥的許多詩文,流傳後世;他的氣節,光耀千秋,這是眾所周知。而他在奇遇道家高人,修煉「大光明正法」的事,則鮮為人知。現介紹如下。

經考證,在一本《分類古今筆記精華》,又名《古今筆記精華錄》的「卷二十」中,有《文文山遇仙》一篇,文章未署作者姓名。但卻記錄了下面的內容:

宋代文天祥在他的《指南後錄》中,記述他曾經遇到一位道家高人,名叫「靈陽子」,向他講述過道家的學問。文天祥事後寫了一首詩(即《遇靈陽子談道贈以詩》),抒發自己的感情:

昔我愛泉名,長揖離公卿。
結屋青山下,咫尺蓬與瀛。
至人不可見,世塵忽相纓。
業風吹浩劫,蝸角爭浮名。
偶逢大呂翁,如有宿世盟。
相從語寥廓,俯仰萬念輕。
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
人一陰陽性,本來自長生。
指點虛無間,引我歸員明。
一針透頂門,道骨由天成。
我如一逆旅,久欲躡峙行。
聞師此妙絕,遽廬復何情。

文天祥在這首詩中,敘述自己曾經遠離囂塵,結屋青山;想遇高人,不能如願;回身塵世,爭名染業;現遇呂公(靈陽子),大受教益。

之後文天祥寫了另一首詩(即《歲祝犁單閼月赤奮若日焉逢涒灘遇異人指示以》)「遇異人,指示大光明正法;於是,死生脫然若遺矣」,根據詩的題序,該書的作者認為,那是文天祥被俘後,在獄中遇到另一異人後所寫。詩中寫道:

誰知真患難,忽悟大光明,
日出雲俱靜,風消水自平。
功名幾滅性,忠孝大勞生。
天下惟豪傑,神仙立地成。

如果說,文天祥的前一首詩,是寫他從靈陽子處聞道受益;那麼,後一首詩,就是寫他得道修煉了。

詩的一、二句寫他在遭逢大患難後,命在旦夕之間,得到正法,了悟人生;三、四句寫他修煉大光明法,到了異常平靜的境界,超脫了生死的恐懼,心胸豁然開朗;五、六句寫他對過往人生經歷的認識,已經看淡人世間的功名利祿,乃至忠孝仁義,將這些視為「滅性」(毀滅本性)和「勞生」(忙碌一生)的枷鎖。

最後兩句寫真正的豪傑,是心性極高的人,能超脫人世間的一切,能很快修成為更高級的生命─神仙,這也是他的「夫子自謂」。

由此可見,文天祥之所以能夠在生死之間,完全脫然若遺的原因,很得力於他因聞正法而悟道,得力於他在生命最後幾年的修煉。那個時候,他對成仁的意志,更加確定,把名利情都放乾淨了,不再動搖,於是能「死生脫然若遺矣」。

在他留下的磅礴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可看出文天祥的堅貞信念:生固然可貴,但忠義更高;為了持節盡忠,犧牲生命是在所不惜的。這種堅貞不屈的崇高志向,是真正有氣節的正人君子啊。

元世祖招安 折服其氣節

元世祖忽必烈深知接管漢室,光憑蒙古人的力量,是不能暢達無阻的,須得藉助漢人,實行「以漢治漢」才行。而在漢人中,最具號召力、影響力,也最能幫他鞏固統治秩序的,當數文天祥無疑。

景炎三年(一二七八年)文天祥戰敗被擒,被元軍囚於大都(今北京)獄中三年。在獄中,元軍統帥要他寫信求降,即可出獄做官,他寫:「無書求出獄,有舌到臨刑。宋故忠臣墓,真吾五字銘!」道出了愛國忠君的深切感慨。

文天祥在獄中還寫了《正氣歌》這首不朽名作,開卷點出獄中有「水、土、日、火、米、人、穢」七氣,而他要「以一正氣而敵七氣」,該詞最後吟道:「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真是千古絕唱。

正氣歌(點擊展開全文)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文氏後人文談於康熙十一年(1672)楷書抄錄文天祥《正氣歌》。(公有領域)

南宋從建國開始,就被西夏和金國侵擾,卻能在西夏和金國都相繼滅亡後,還能多次打敗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史學家們爭論多時,一直不得其解,最後發現了忽必烈和文天祥的一段對話,才解開了這個千古謎團。

原來,忽必烈親自對文天祥招安不成,無論以什麼優厚的條件都無法勸降他。最後問他:「所願為何?」他簡短而堅定地回答:「但願一死足矣!」這讓忽必烈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而文天祥走後,忽必烈想到了,也許正是儒家文化中「氣節」這個詞語,才讓千瘡百孔的南宋王朝堅持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保衞戰。忽必烈大汗很佩服中華道統文化之博大精深,因而很重視在漢地的治理,他花費不少時間去了解漢人的治國思想和儒家文化,並做了一系列漢化的努力。

文天祥故事對現代人的啟示

孔子在《論語》中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意思是,志士仁人不苟全性命去損傷仁德,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德。

生命誠然可貴。然而比生命更可貴的是:恪守心中的道義、良知與和對宇宙真理的信仰。人生於世間,幾乎都有對死亡的恐懼心,能坦然面對死亡的人都是有一高尚的心靈。一個人若達到了較高的精神境界,自然能正念在胸,看淡生死,無所畏懼,古今中外有無數的忠臣義士與修煉人心存正念,生死不懼。

文天祥晚年聞道得法,得到了他早年所嚮往的修煉境界,所以更能坦然對待生死福禍,拒絕元朝統治者給予高官厚祿的利誘,慷慨就義,捨身成仁,以自己的生命捍衛了民族氣節。他留下的這種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堅貞氣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能夠恪守心中的道義與信仰,而將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其高尚的行為就足以青史留名,萬古流芳。其實,在中國大陸、在你我的身邊,不也有像文天祥這樣爲了堅守信仰無懼生死的千千萬萬的大法修煉人嗎?

(全文完)

【關聯文章】

正氣浩然的文天祥(一)千古名篇《過零丁洋》賞析

(原文:

【古代修煉故事】文天祥修煉的珍貴史料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7/1/12/146629.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9/6/30/捨身成仁的文天祥-387699.html

(本文主圖:明《文天祥像》軸,公有領域)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