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臣李靖和候君集故事的啟示

唐朝名臣李靖和候君集故事的啟示

文/大陸大法弟子(明慧之窗記者心篤編輯)

在大唐貞觀十七年(公元六四三年),唐太宗命人繪二十四功臣畫像於凌煙閣,以表彰他們的卓著功勛。其中兩位名將:李靖和侯君集,兩人均有功於大唐和太宗,但結局卻是天壤之別。

李靖歷任檢校中書令、兵部尚書、尚書右僕射(丞相),封衛國公。是自古少有的立功、立德、立言,能善始善終的名將,後世評價極高。

侯君集在戰場上也有赫赫戰功,官至兵部尚書,封陳國公,最後卻因為參與太子李承乾叛亂,被處死,身敗名裂,遺恨千古,後世視他為前功盡棄的反面教訓。

兩位功臣的結局成了鮮明對比,為什麼會這樣呢?

李靖有大功而謙遜 能坦然忍受冤屈

李靖,字藥師,陝西古雍州三原人,原為隋官,後歸李唐。在各種戰爭環境中皆能因敵變化而取勝,一生無敗績。史載初唐開國時,李靖的戰功和打下的江山,僅次於後來為唐太宗的秦王李世民,功勛顯赫。

唐高祖李淵認為「古代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李靖」。李靖根據實戰經驗著有多部兵書、著述等,在唐朝即有「軍神」之譽。

李靖為人稱道的還有他的為人。李靖一生忠君愛民,以平定天下、勘除暴亂為己任。與不少功臣名將比,李靖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從不居功自傲,始終謙虛謹慎,不貪戀高位。在朝中參議國事時,總是恭謹溫順,不與人爭鬥。

李靖一生忠君愛民,以平定天下、勘除暴亂為己任。(公有領域)

在任尚書右僕射四年後,以腿疾辭職,給唐太宗的辭職書中寫得真摯懇切,令太宗皇帝大為感動和讚賞,稱其為「群臣楷模」。李靖雖不再擔任要職,但唐太宗仍特賜李靖「特進」,讓他參議重大的軍國大事,也教授其他大將兵法。

李靖更讓人佩服的是他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冤枉時,不爭辯,不解釋,且毫無怨恨和二心,事後一如既往的忠心為國,盡心盡力。李靖有兩次被人誣告,都是在立下大功之時,但都能坦然而受。

第一次發生於貞觀四年(公元六三零年),當年正月,李靖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向惡陽嶺挺進。在定襄大敗東突厥,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倉皇逃往磧口。同年二月,李靖再選精騎一萬,帶兵從白道進至陰山長途奔襲突厥,最終殺敵一萬餘人,俘虜十幾萬,頡利可汗也被唐軍俘獲,東突厥從此宣告滅亡。

李靖等滅亡了東突厥,不僅解除了唐朝西北邊境的禍患,而且也洗刷了李淵與李世民當年向突厥屈尊的恥辱。這是唐朝初期時對外敵的一次大勝,而且是以少勝多,意義重大,使大唐軍威威鎮四夷,後來周邊諸國皆尊唐太宗為「天可汗」。

然而立了大功的李靖回朝後,沒想到卻被御史大夫蕭瑀參了一本,說李靖治軍無方,在襲破頡利可汗牙帳時,一些珍寶文物都被兵士搶掠一空,請求司法部門予以審查治罪。

唐太宗狠狠地訓責了李靖,面對冤屈,李靖卻沒爭辯、解釋,只是「叩首謝罪」而已,毫無怨言。後來,查明真相後,唐太宗對李靖安慰說:「以前有人誹謗你,現在朕已經明白了真相,你千萬不要把這事放在心裏。」賜給李靖大量財物,提升他為尚書右僕射。

第二次是於貞觀九年(公元六三五年),當時吐谷渾進犯中原,李靖不顧腿疾和年事已高,主動請纓,率諸路唐軍克服了種種困難,千里追襲,經過了兩個月的浴血奮戰,攻滅了吐谷渾。

李靖在進擊吐谷渾時,鹽澤道總管高甑生未按期到達,貽誤了軍機,受到李靖的責備。高甑生心懷不滿,戰事結束後,即串通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誣告李靖謀反。再次立下大功凱旋而回的李靖,面對誣告仍未爭辯,仍是毫無怨言,太宗李世民下令調查此事,最後弄清真相,判定高甑生以誣罔罪減免死刑,流放邊疆。

正是這樣的事件,使唐太宗更看清了李靖的忠誠和高尚的人品,對他十分的敬重。李靖病重時,太宗皇帝不顧自己疾病在身,多次親臨李靖病榻慰問,涕淚俱下,十分難過,為李靖深感擔憂。

李靖於貞觀二十三年(公元六四九年)去世,享年七十九歲。李靖去世時,太宗非常悲慟,特賜李靖葬於昭陵的殊榮。

李靖曾對太宗說過這樣的話:「我過去憑藉天子的威力,做了點微小的貢獻。」自古以來有大功在身的人能做到像李靖這樣的不多見。正是胸懷寬廣,謙遜不自傲使李靖能善始善終,成為名將中的楷模,為後人敬佩和推崇。

唐玄宗時李靖被尊為自古十大名將之一,配享武成王廟。《舊唐書》這樣評價李靖:「衛公(指李靖)將家子,綽有渭陽之風。臨戎出師,凜然威斷。位重能避,功成益謙。銘之鼎鐘,何慚耿、鄧。美哉!」

侯君集恃功驕橫 放縱犯錯不能自省

侯君集在朝堂能幫助唐太宗出謀劃策,在戰場上也能奮勇殺敵,幫助太宗鞏固大唐江山,官位至兵部尚書,封陳國公。但是侯君集後來漸漸驕橫,變得貪財貪權。

貞觀十四年(公元六四零年)侯君集率大軍滅高昌國後,在未奏請唐太宗的情況下將一些沒有罪的人發配,又私自將高昌國寶物據為己有。上行下效,其手下將士們知道後也開始盜取金銀珠寶,侯君集害怕自己做的醜事被揭發,於是不敢治將士們的罪。

班師回朝後,有人將此事告發,查明事實後,太宗命司法官將侯君集下獄,後來不忍心治他的罪將其釋放。

但是,侯君集並未感恩太宗,認為自己功勞大,不認為貪財和那些違法的事有什麼大不了,反而開始怨恨太宗皇帝對自己的不公,憤憤不平,到處散播怨氣,認為自己受到排擠,逐步萌發了謀反的慾望。

侯君集怨恨太宗皇帝對自己的不公,憤憤不平,到處散播怨氣,認為自己受到排擠,逐步萌發了謀反的慾望。(網路圖片)

侯君集曾鼓動大將張亮謀反。張亮將侯君集想要謀反的話告訴給了太宗,但太宗並未計較,只是對張亮說:「這些話侯君集只告訴給了你一個人,到時候他死不認帳,你也拿他沒辦法。」唐太宗不計侯君集狂妄悖逆的一時之言,對待他還是和以前一樣。

在貞觀十七年,太宗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的畫像置於凌煙閣,侯君集位列第十七名。

但侯君集並未珍惜唐太宗的寬宏大度,以及給他的一次次榮耀與機會,恃功驕橫跋扈慣了的他已無法容忍一點點的不順和挫折,一心想要謀反。

因為當時唐太宗正籌備廢掉太子李承乾,侯君集抓住機會,勸說太子謀反。貞觀十七年(公元六四三年),謀反之事被揭發,因證據確鑿,太子李承乾被廢,侯君集被打入天牢。當時唐太宗並不想殺掉侯君集,感念其曾立下大功,準備赦免他。

但是滿朝文武都不從,認為謀反是最大逆不道之事,不殺,難以正法紀,天地也難容,紛紛上書請求殺掉侯君集。最後唐太宗只得無奈地殺掉了侯君集,但是應其請求保全了其妻子兒女,流放到了嶺南,對他們還是優待照顧。

侯君集在被處死前,太宗含淚對侯君集說:「吾為卿,不復上凌煙閣矣。」侯君集這才體會到太宗皇帝對他的恩德和憐惜,淚如雨下,悔恨不已,但是已經晚了。

侯君集早期不學無術,而以勇武自稱。後入秦王府隨李世民征戰,逐漸立下戰功,後與尉遲恭力勸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護衛太宗登基。

唐貞觀以後,侯君集官位越來越高,開始參與選拔人才等,也曾隨李靖學習兵法。但其品行不高,私慾不去,貪念權財,恃功自大,目中無人,最終走上了一條身敗名裂的不歸路。

《舊唐書》對其評價道:「侯君集摧兇克敵,效用居多;恃寵矜功,粗率無檢,棄前功而罹後患,貪愚之將明矣。」

明朝皇帝朱元璋說:「侯君集有功於唐,犯法當誅,太宗欲宥之,而執法者不可,卒以見誅。非高祖、太宗忘功臣之勞也,由其恃功驕恣,自冒於法耳。」

兩人的故事對為人處世的啟示

後世有人評價李靖和侯君集時感慨說道:「君子立功,守以謙沖。小人得位,足為身害。」這裏的君子和小人之分,就是人的品行和做人準則的不同。

前車之鑑,後人之師。歷史上正反不同的角色和正反兩方面的教訓,都有其內涵和用意。

一個人功勞再大,若不能放下自我膨脹和妒嫉心,很可能就會落到侯君集的下場,這個教訓值得我們警醒。願我們為人處世,仿效李靖那樣胸懷大志,不貪天之功,謙遜謹慎,始終為善。

(原文: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8/12/20/唐朝兩名功臣的故事的啟示-378555.html

(本文主圖説明:帝鑑圖說,任賢圖治,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