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流光當空照 古代詠月詩展現的宇宙時空觀

明月流光當空照 古代詠月詩展現的宇宙時空觀

文/智真(明慧之窗記者古雲編輯)

每年的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此時月色皎潔,菊桂飄香,萬家燈火,賞月、詠月的風俗,歷代相沿,形成了一個傳統習俗。那一輪明月承載了無數中國人的牽念,承載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祝福和期盼。我國傳統中秋文化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給人以豐富的心靈感受。

賞月、詠月

古人賦予了月亮許多美麗的傳說,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從灰飛輪闕到仙人乘鸞,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副副斑駁陸離的勝景,那裏有神仙、有桂樹、有玉兔、有廣寒宮。

月亮是仙境,是與每一個人相關的碧空明鏡,賞月是人與自然對話、交流的良機。月亮是人類的朋友,可與人心靈溝通。中秋之夜,月亮東升,清輝洒滿大地,人們便開始賞月活動。親朋好友相聚,把酒臨風邀月,吃月餅以示「團圓」,此外還有燃燈、觀潮、舞火龍、歌舞等各種活動。

(《嫦娥奔月》明 唐寅,台北故宮博物院)

中秋詩是明月的詩,談中秋必然談到詠月,我國古代詠月詩蔚為大觀、源遠流長,是我國古典詩詞的重要組成部份。明月高爽明淨,夜空遼闊澄澈,最能與詩人淳樸的氣質、高潔的品性、寬廣的胸襟產生共鳴。

詠月詩所蘊涵的意境和所顯現的人與自然的交流,反映出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信仰、宇宙觀和審美觀,同時也使傳統文化的內容更加充實和豐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感悟宇宙人生的奧秘和哲理

明月亙古不變,是永恆無限的象徵,如張若虛寫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詩人感歎「明月長在,人生如寄」,世事滄桑,光陰易逝。而天上明月閱盡人間變幻,恆久相照,使萬物生輝。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短暫和宇宙的無限等哲理的深層思索,油然升起對宇宙時空和永恆的探求和嚮往。

李白又在《把酒問月》中寫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描寫出明月亙古不變,是歷史的見證和永恆無限的象徵,引發人們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喚醒生命本性,追求人生價值。

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李白的「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通過描繪大自然海天相接、波瀾壯闊的景象,表現出對自然的熱愛,對理想信念的矢志不渝。

追求光明澄澈之美

月明如鏡,秋空晴朗,唐代詩人王維寫道「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裏館》),寫出了新雨後,月亮的清輝遍洒松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又宛如一曲美妙動聽的音樂,表現了詩人修身養性、寧靜淡泊的心境。

張若虛的「江天一色無纖塵」、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表現了詩人纖塵不染的高潔和灑脫的氣質。

人們稱讚月的品格,在茫茫的黑夜中為人帶來光明和希望,掃蕩一切黑暗污濁,普照大地,公正無私的照遍天涯海角,不漏一處,但它卻不曾私照一戶人家。正如詩人讚美的「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寄託對圓滿團圓的盼望和為他人祈福

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望月懷遠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最富生命力的傳統主題之一。對故鄉和遠方親友的思念和深深的祝願超越了空間的距離,如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朝杜甫)、「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唐朝白居易)。

唐代張九齡在《望月懷遠》中寫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展現出一種明月升起,光照天涯的闊大境界,體現了詩人曠達博大的襟懷,又反映了大唐盛世的氣度,具有一種高遠深邃的氣象。同時表達了人們彼此互相關愛、互相祈福的和諧景象。

懸崖秋夜,皓月當空。一人坐磐石。持杯向月。一童捧壺侍立,描寫李白「月下獨酌」詩意。(《對月圖》宋 馬遠,台北故宮博物院)

月亮皎潔明亮 是美好的象徵

早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寫道:「月出皎兮」、「月出照兮」、「月出皓兮」(均見《詩經・陳風・月出》),描寫出月亮的美麗,《古詩十九首》中也有「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等詩句。

唐宋以後詠月詩更不勝枚舉,描寫月宮景象的有:「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唐朝李商隱);描寫月亮狀貌的有:「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宋朝蘇軾);描寫月光下大自然壯觀美景的有:「八月涼風天氣清,萬里無雲銀漢明」(唐朝宋之問)。

描寫寧靜、和諧、優美意境的有:「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唐朝韓愈);描寫月光皎潔的有:「銀波千頃照神州,此夕人間別是秋」(明朝張紳)。

中秋之夜,仰望天穹,那一輪明月滿乘著詩人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灑脫超然。人們與月對話,以月為友,月亮的高遠清澄在詩人那兒喚起的是宇宙遼闊與人心交感的無限遐思。

把月擬人化,描寫月的品質,如唐代曹松在《中秋對月》中寫道:「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寫月亮的無私公平普照大地。描寫月的澄澈和光明,如晉代陶淵明在《擬古》中寫道:「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而唐代李樸的《中秋》:「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則體現出詩人們追求清瑩透明之境及天人合一的境界。

結語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千里萬里,共賞同一輪明月;千山萬水,共同沐浴著如水的月光;千家萬戶,共同表達著祝福的心願。月亮是美麗、光明與永恆的象徵,寄託著人們的美好嚮往。

圓潤澄澈的中秋明月,給人們一種精神提示,體現出傳統節日深厚的道德內涵,同時也給人們的道德修養提供借鑑,敬畏天地自然,敬天敬神和對上天的感恩,感悟宇宙、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追求光明美好的未來。

【關聯文章】
中秋話月

【延伸閱讀】
傳統春分知多少?
敬天知命超然物外的蘇東坡

【延伸閲讀專輯】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人類文明與生命奧秘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道德傳家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9/13/傳統中秋感悟-246697.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8/9/14/詩意中秋-185878.html

(本文主圖來源:pixabay)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