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華傳統節日

漫話中華傳統節日

靜遠(明慧之窗記者李蓮編輯)

中華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縮影,它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來展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敬天信神,感恩知報,使人們在節日中感受傳統道德的力量,心靈得以淨化,思想境界得以昇華。

傳統節日是由一系列信仰和習俗形成的,都與祭祀、神話或佛、道信仰有關。節日形式多樣,而最主要的有新年、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此外還有浴佛節、盂蘭盆會、七夕等,連接起來就是一幅豐富的歷史文化長卷。

新年

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起源於古時年頭歲末的祭神祭祖活動。

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按除夕習俗,家人外出,無論路途多麼遙遠,也要在除夕前兼程返鄉,闔家團圓。因此,每逢佳節倍思親,客居他鄉的遊子思親懷鄉,寫下了「一年將近夜,萬里未歸人」(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平實的詩句,道出了除夕在人們心中的分量。

新年是人們表達心願的時機,有拜年的習俗。宋代後亦常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承放飛帖,上寫「接福」。

古詩中也描述了新年的各種慶祝場面。如描寫正月初一的慶賀場面和禮儀:「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細緻的描述街上鞭炮齊鳴,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拜天地、敬神佛,再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然後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

新年也有很多祈福驅邪等節俗活動。如除夕守歲,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新年時拜天地、祭神明,祈禱帶來福祉和吉祥。

新年時,人們還要貼春聯、年畫、福字等,即將大紅春聯貼於門的兩邊,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豔,表達人們「新年吉慶、驅邪迎祥」。

傳統春聯有:「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等。

年畫多取材於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如《福祿壽三星圖》、《八仙過海》、《岳飛大破金兀朮》,不僅營造喜慶的氣氛,更重要的是,借助於畫中故事,將德行操守、忠孝仁義等道德標準潛移默化地根植人心。

新年貼「福」字使人感受到「迎春接福」的濃厚氣息。祈福盼福,是人們的共同願望,特別是在遇到危難之時,希望得到神明庇佑,增加福運,化險為夷。但須知做事要符合天道,才能得到神助,古語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禍由惡作,福由德生」。

因此幸福與真誠、善良、無私為伍,它總是出現在有德行的人身邊,它與虛偽、奸詐、陰險、狠毒水火不容。倡導人要修德向善,才會有福德和福報。
清畫院畫十二月令圖(一月)。(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元宵節人們燃放燈火,歌舞笙樂,表達驅邪迎祥、祈許光明之意。

相傳元宵節起源於道家祭神禮儀,據《歲時記》記載,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燃燈慶賀。此後,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道文化的影響,擴大為歷朝歷代的一大盛事。

如唐代盧照鄰在《十五夜觀燈》中寫道:「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描繪出元宵燈彩與昊昊天穹連成一片,與星月交相輝映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元宵節也是人們團圓相聚的節日,「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 ,「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有燃燈、觀潮、歌舞等活動。

恽寿平《五清图》(局部)。(公有领域)

中秋節

中華民族強調和合,追求圓滿至善,傳統節日成為維繫社會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紐帶,同時體現著人們對親人團圓、敬老愛幼的美好願望。

在「銀波千頃照神州,此夕人間別是秋」的中秋節,人們與親朋好友相聚,望月懷遠。

中秋成為節日,是由仲秋時節的月神祭祀發展而來。上古時代即有「華夏祭月」,在周代時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等活動。

到了唐代,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祭月拜月漸成規模,各種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後來這個節日一直盛行。

唐代張九齡在《望月懷遠》中寫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展現出一幅明月升起,光照天涯,反映出人們彼此互相關愛、互相祈福的和諧景象。

宋代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寫的「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裏俱澄澈」,則表達出人們對澄澈、光明之境的追求。

其它節日亦是如此,在自然節氣重要轉換時節,都會有一系列的儀式及人事倫理活動,表達人們敬神祈福等美好願望。

清 張廷彥《中秋佳慶》(局部)。(公有領域)

結語

傳統節日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感,背後有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如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晉國忠臣介子推「忠」和「孝」;端午節紀念楚國屈原的憂國憂民,堅守節操。很多的節俗活動,都是倡導懲惡揚善,弘揚正義,其中又常常包含著人們對趨吉避兇、吉祥平安等方面的願望。

傳統節日具有較強的倫理道德價值,承擔著道德教化的任務,其中包含的各種禮儀,實際上是一種道德約束,而這些約束又會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生活中倫理道德的一部分。所有人都要遵循此種倫理關係,遵守其內涵的道德要求。行事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對生命的關懷。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看到,古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無不以「天」為尊,以其為觀察行事的基點。

於是,才有了「天人合一」的完整理論出現,有了敬天禮神的一系列儀式。從節日的派定和習俗看,古人是多麼重視天、重視天象、重視天意!

【延伸閱讀】
七夕節話古今清流 男女有別守禮而行
過年話春聯

【新年送福】
歐洲篇—法輪功在加勒比群島受歡迎
北美篇—紐約兔年大遊行 美華人:法輪功在拯救人類
日本篇—大阪年度慶典 民衆學煉法輪功
澳洲篇—法輪功學員受邀節慶表演 觀眾喜愛
印尼篇—法輪功巴丹島遊行 民眾喜聞真善忍

【兔年吉祥】
文化長廊系列文章(一) 元宵節詩話五福怎樣臨門「過大年」不是「春節」
文化長廊系列文章(二) 中華茶文化淺説《防疫養生歌》艱辛之年如何過?
文化長廊系列文章(三) 新年話「福」琴棋書畫漫談「臘八」的由來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3/2/2/感悟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上)-268658.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3/2/3/感悟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下)-268681.html

(本文主圖來源:李〔南宋〕赵伯驹画作局部,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