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賠款:被中共屏蔽的歷史真相(上)

庚子賠款:被中共屏蔽的歷史真相(上)

文/一談(明慧之窗記者沂茵編輯)

一九零零年(庚子年)義和團運動舉起「扶清滅洋」旗號,招致八國聯軍武力干涉。清軍和義和團戰敗後,於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簽訂《辛丑條約》,其中第六款議定,清政府應付英法德美俄等14國戰爭賠償款,合計約4.5億兩白銀(海關銀),年息4釐,分39年償清。這一賠款,被稱為庚子賠款。

在中共的教科書中,庚子賠款向來被稱作西方列強對中國人民的惡意壓迫、敲詐與侮辱。其實,中共的文宣也好、教科書也罷,都是政治宣教的翻版,是為了中共維穩和控制世人思想的目的,而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閹割、扭曲、造假後出籠的「中共版」。

幾代中國人被反覆灌輸中共版,也只見過中共版的「歷史」,所以難怪眾多中國人因對庚子賠款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下面就庚子賠款做一介紹,協助想知道真相的中國人走出認識誤區。作為中國人,被黨騙的經歷誰都有,早醒一天總比一輩子被騙損失少。

一、賠付金額不是按人口計算的

一九零零年義和團運動舉起「扶清滅洋」旗號,招致八國聯軍武力干涉。清軍和義和團戰敗後,於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簽訂《辛丑條約》,其中第六款議定,清政府應付英法德美俄等14國戰爭賠償款,合計約4.5億兩白銀(海關銀),年息4釐,分39年償清。

因為當時的清朝總人口約4.5億,與戰爭賠款總額的4.5億巧合,有大陸學者便聲稱庚子賠款是西方「列強」按人丁攤債、欺負中國人的一大罪證。關於「列強」,中共的幾十年宣傳,已經讓「列強」二字成了西方國家「侵略」、「欺辱」、「資本主義」的代名詞,具足負面含義和抹黑效果。

然而事實上,庚子賠款的依據與數額跟大清國總人口沒有直接的關係,所謂人人都要賠付一兩白銀的說法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在有關《辛丑條約》庚子賠款的任何西方和清政府的檔案中,都沒有提及這項賠款是按照人丁一兩來賠付的。

關於人口,清雍正期間,中國實施「攤丁入畝」,政府並不再征人丁稅,人口得到了一定的增長,但到鴉片戰爭前夕也只是4億人口。英國歷史學家莊士敦曾提及1910年武昌起義時中國人口約4億人左右。這個數字離4.5億還差5千萬人口。

回到大陸學者的斷言。近年有大陸學者提出,庚子賠款總額是依據人丁一兩計算出來的,拋出這種觀點的目的何在呢?主要原因是中共想借文人的筆來煽動每一個中國人對自由世界的仇恨,尤其是對美國的仇恨。然而事實呢?

二、美國首提索賠不超過中國實際支付能力

二零二零年六月二十四日,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在演講中說,「我們對中國人民有著深深的尊敬和欽佩,美國與中國有著悠長的友誼,但是中共不等於中國或者中國人民。」的確如此,庚子賠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通常,戰爭賠付有兩種方式,即割地和賠錢。俄國當時有讓中國割地的想法,而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則表示盡最大努力維護中國的完整,並表示反對過度勒索中國而導致其經濟受損。美國成為第一個在一流大國中提出一次性的、不超過中國支付能力的總賠償原則的國家。

英國、日本表示了同美國一致的立場。美、德、法、日四國組成「中國財政資源調查委員會」,調查中國的實際財政情況與賠償能力。

那麼庚子賠款主要賠付的是甚麼呢?是賠付戰爭中的各國付出的軍費以及造成的生命與財產的損失估算。庚子之亂,很多教堂、駐華使館、在華企業、在華銀行及洋人個人資產受到極大的損失與傷害。主要是賠付這些款項,而並非中共所宣傳的為了欺辱中國而獅子大開口、貪婪掠奪。

對於各國財產損失的界定,賠款委員會有具體規定,而不是中共式的造假、虛報:

一九零一年二月二十三日,美、德、荷、比四國公使組成的賠款委員會負責確定賠率原則,委員會擬訂《各國索賠章程》,其中規定:「失毀物產,果繫因去夏拳匪所致者,始可索賠;被毀物產,須有實證;各物理合索賠者,均須照實價開列。」章程還規定了嚴格的賠付審核程序。也即是說,庚子賠付不是漫天要價,也不是二次掠奪,而是依據實際損失開出的賠償單。

被義和團用火藥炸毀的仁慈堂。(公有領域)

三、庚子賠款的數額是如何確定的?

庚子賠款的數額大不大,得先看損失的金額,以及受損失的各國對索賠的態度。那麼庚子賠款的具體數額是怎麼確定下來的呢?

為了防止各國過度要求賠償款,英國提出對各國賠償要進行審查核實;美國於當年三月二十八日和四月十日兩次建議,各國要求的賠款總數應限制在4000萬英鎊之內,但沒有得到各國同意。五月一日,各國提出索賠數額為6500萬英鎊,合計4.15億兩,八月份,各國提出的總要求達4.6億兩,經各國協商,按比例消減,最終一九零二年六月十四日,確定了各國的分配額,總數計4.5億兩,償還期限為39年。

那麼,這筆款項對當時的中國到底有多大的負擔呢?據大陸學者研究,一八四零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是3.9億兩銀子,一八四三年是4.3億兩,一九一一年也有3億兩。李鴻章本來以為各國會索賠6.5億兩,在《辛丑條約》談判時,商務大臣盛宣懷對李鴻章表示,千萬不能提中國可以量力而行,那樣索賠就多了去了。

戰爭是昂貴的,戰敗後賠款也是戰爭代價之一。相比之下,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國中的小國保加利亞,除了割地外,賠償了4.45億美元;德國賠款113億英鎊,且須以黃金支付。這些戰爭賠款都高於中國的庚子賠款,因為庚子賠款的一兩海關銀只有0.74美元,4.5億兩海關銀[1]約合3.3億美金[2]。

在中共宣傳和洗腦下,很多中國人被誤導,割裂的看數字,不看各國的損失,只一味地誤認為,哇,庚子賠款4.5億兩白銀,中國被欺負了,美國、「西方列強」太可恨了!很多人輕易地就上了中共的當。被騙一次是沒經驗,一輩子都被騙是愚蠢的選擇。願更多的中國人成為真正的智者,不再做中共的輿論奴。

接下來我們看庚子賠款的對像,美國對中國人民的態度和做法。

四、庚子賠款的對像也包含中國人

庚子賠款不僅賠償生命和財產受損害的西方各國,也賠償受損害的中國人。《辛丑條約》第六款提及賠款對像是「各國、各會、各人及中國人民」。對此,習慣於接受中共黨文化洗腦的人會感到意外和驚訝。的確,中國人也享受了庚子賠款款項。這還不是指後來的退款,是指在賠款對像中就包含中國人。

由於義和團運動使基督教傳教活動在中國受到極大的損失,很多教堂被燒毀,裏面的物品和財產被掠奪,甚至出現布道者生命受到威脅或被殺害。李鴻章曾奏稱,直隸一省教民數萬人被殺害,房屋數十萬間被毀。

因此賠償在暴亂中傳教士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成了庚子賠款中的地方性賠款要求。其中,中國教徒也有權向清政府索賠。

庚子賠款債券。(公有領域)

例如,山東傳教士東西差會的賠償政策中就包括如下款項:中國信徒也應該獲得在義和團暴亂中,直接經濟損失的賠償;有些中國人沒有受洗,但因為與基督教有聯繫而遭受損失的,或者是因為對基督教義感興趣而遭受損失的,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索賠。

相關史料記載,山東濰縣布道站共索賠4.5萬兩白銀。北京差會應索取賠款109,125美元,其清政府賠付中國教民10,874兩白銀。因中國教民有時會誇大索賠項目與數額,所以基督差會會對他們做出審核。

但對中國政府提出的「中國教民即華民,賠付事宜外國教士不必參與」,外國傳教士們表示強烈反對,認為他們有權代表具有基督教精神的中國人索取賠償。這從中可以看出西方傳教士在賠償問題上的慈愛胸懷與法治精神。

那麽,庚子賠款索賠的14國中,索賠最高的是哪一個國家?又是哪國率先提出退款並全額退款呢?這些退款花在了哪裏?請看下篇。

待續

註﹕
[1] 海關兩,又稱關平銀,關銀,是清朝中後期海關所使用的一種記賬貨幣單位,屬於虛銀兩。清朝時期,中國海關徵收進出口稅時無全國統一標準;各地實際流通的金屬銀成色、重量、名稱互不一致,折算困難。為統一標準,遂以對外貿易習慣使用的「司馬平」(又稱「廣平」,一種砝碼),取其一兩作為海關銀的標準單位。海關在徵收關稅時,依據當地實際採用的虛銀兩與紋銀的折算標準兌換。但實際計算標準並不統一,兌換率也不一致。例如:同治、光緒、宣統三朝50年間,天津海關徵稅,對中國商人以行化銀106兩5分折海關銀100兩的標準,對外國商人通常以行化銀105兩折算海關銀100兩的標準。

[2]庚子賠款的償還來源和數額,是當時清廷海關總稅務司的英人赫德提出的。4.5億相當於當時的3.33億美元,6750萬英鎊,是當時的匯率。當時的美元金本位標準是1美金=1盎司黃金。那時國際貿易結算體系以黃金為擔保,並非以美元為基礎的結算體系,美元成為硬通貨應是二戰以後的事。赫德考慮到清政府的承受能力,提出以水陸口岸的常關稅即衣物、食物、用物、雜貨等進出關的過境稅,和鹽釐做為擔保。後來,赫德提出將海關鹽稅方法推廣到境內水陸通商口岸,作為鹽政收入,並將通商口岸的常關與海關合併。這樣能保證清政府賠款的財源。各國都同意。這樣才牽扯到海關銀這個計算單位。

【關聯文章】

庚子賠款:被中共屏蔽的歷史真相(下)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0/7/5/庚子賠款-被中共屏蔽的歷史真相-408528.html

(本文主圖:《北京之戰中的英日聯軍》 公有領域)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