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文章】中國為何稱「神州」?信仰打造五千年文化

【聽文章】中國為何稱「神州」?信仰打造五千年文化

文/智真(明慧之窗記者心篤改寫)

從世界史來看,幾乎所有古老的民族都是信神的,而中國是神傳文化的中心,因此又被稱作「神州」。

華夏文明之所以長期繁榮、世代傳承,這主要得益於: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道德觀,與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這些規範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使敬天、敬德、修身、愛民等道德理念深植人心。

古人認為,「道」是萬物之源,是永恆不變的,是宇宙的規律。人類社會要長久,人道就必須去符合天道,人心合天心,即「天人合一」。

所以,「道」是傳統文化中各家學說、各個學派的總歸宿和最高境界,中華文化也強調「悟道做人」。認為人如果被物質利益所迷惑,失去了精神層面的「悟」,就會陷入迷惘,只相信現實的享受,不相信未來;沒有自我意識的覺醒,沒有敬畏的對象和價值標準作為心靈的約束,便會為所欲為,最終失去道德的底線,以致社會敗壞,人人自危。

【聽文章】

audio-thumbnail
中國為何稱「神州」?信仰打造五千年文化
0:00
/11:22

信仰與文化密不可分

也就是說,中華文化和信仰是分不開的。儒、釋、道三家,都有一個共同思想,那就是認為上天賦予了人「德性」,德性在儒、釋、道的名稱不同,但都告誡人們敬天信神,修德向善,善惡有報的真理。

一、儒家稱德性為本性、惻隱之心或良知。儒家強調崇仁尚禮,謙和恭敬,認為「天心存仁」、「人心不仁,天心不佑」,注重用道德禮儀維護社會秩序,凝聚著「仁者愛人」的博愛意識、「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歷史使命感等,通過修身可成賢成聖。

二、道家稱德性為神性。道家認為「人生而靜,天之性也」,人要修真養性,返本歸真,思想上淡泊名利,清心寡慾,才能做到靜則生慧,最後修成真人。

三、佛家稱德性為佛性。佛家認為佛性人人都有,但人在世上迷失了本性而不自覺。佛法無邊,慈悲普度眾生,人可以通過佛法修煉回歸神聖莊嚴的天國世界,可以通過教化而為善得到善果。

周武王尋求上天之道。(《 丹書受戒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崇高信仰是成就關鍵

除了儒、釋、道三家教化眾生,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之外。歷史上許多先知、先覺和高人通過觀察天象,能預知世間大事的發生,如諸葛亮寫了《馬前課》、邵雍寫了《梅花詩》、劉伯溫寫了《燒餅歌》等,他們都是道德高尚且信天重道之人,留下這些預言也是希望人民能以史為鑑,敬天重德,才能趨吉避凶、國泰民安。

許多文學家也是修煉人,如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軾等,他們追求自己的理想與天地之道一致,其對人生真諦、宇宙的感悟以及其卓越文學成就,無不體現出高潔的人品、崇高的信仰則是他們功成名就的關鍵。

歷代許多君王敬天信神,善於納諫、勇於自責,從而化解危機,解決了困難。如:

一、「湯禱桑林」

據《商史》記載,商朝開國君主成湯即位後,大旱七年之久,成湯於是來到桑林之野誠懇地向上天祈禱,他以六件事自責道:「是因為我的政令無度;或是我使得臣民有違職責;或是我的宮廷生活奢侈腐化;或是我任由後宮弄權亂政;或是我吏治不嚴使賄賂盛行;或是我聽信讒言以使小人得勢?」

話還沒說完,方圓數千里便下起了大雨。商湯禱雨,開啟了歷代明君修身和善於納諫、勇於自責的先河。在皇帝即是法律的時代,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更顯天威。

商湯。(公有領域)

二、「貞觀之治」

唐太宗嚴於律己、虛懷若谷,使四方臣服,天下稱頌,百姓安居樂業,重德修善,開創了大唐盛世。

唐太宗「罪己」廣為人知。當時御史向唐太宗告發廣州都督黨仁弘貪贓枉法,太宗心想:他跟我東征西討,很有才能,怎會犯這樣罪呢?就沒有準奏。

但唐太宗知道不懲治貪官污吏,邪風會蔓延,百姓要受苦,朝政會亂法度。於是下詔掌管刑獄的大理寺拘捕歸案,秉公審理。大理寺判他死刑,稟奏太宗。唐太宗覺得黨仁弘是個難得的將才,為自己立過汗馬功勞,於是給他悔過機會,御筆改為罷官流放。

而唐太宗反思隨意改判,損害法律尊嚴,對貪污者是縱容。便在早朝宣布:「朕偏袒舊臣,違背國法,會失信於民啊。可惡的私心。」說著哽咽起來。接著沉重地說:「朕徇私亂法,理應受到懲戒。現在我要到南郊去,身居茅廬,沐浴齋戒,向上天謝罪三日。」群臣跪下勸阻。

唐太宗看著跪在地上的滿朝文武,悲痛地說:「眾愛卿能原諒朕,朕不能原諒自己。我可暫不到郊外對天謝罪,但要頒發詔書,向天下昭示自己的罪過。」便寫了「罪己詔」頒布:「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是所願也,甘心無吝。」大意是,為了百姓寧願上天把災難都降在自己身上。

海納百川的唐太宗胸懷天下、開明納諫、忘我至誠之德,是成就大唐帝國、百國朝聖的靈寶,此為厚德載物!

三、「詔下而雨」

據《清史稿》記載,清朝嘉慶帝即位後,下詔求言獻策。洪亮吉任職上書房,寫下千言奏摺,直言朝政弊端,言辭激切,觸怒嘉慶,下獄並定死罪。隨後嘉慶後悔,又下旨改為流放伊犁。這年四月,北方大旱,地方官們祈雨,不下;嘉慶祈雨,不下;設粥場賑濟飢民,不下;下令赦免人犯,還是不下。

嘉慶想到可能是自己冤枉洪亮吉,激怒了上天。他親自抄寫為洪亮吉平反的詔書,當他寫完「欽此」最後一筆的時候,一道閃電劃破長空,緊接著雷聲大作,大雨從天而降!嘉慶感歎道:「天鑑捷於呼吸,實可感畏。」

人之所為,神目如電。人的善惡行為能夠被天所感應到,即「天之照人,與鏡無異」。

嘉慶帝。(公有領域)

四、「康乾盛世」

據《清史稿》對清朝康熙皇帝的評價:「為人君,止於仁。」「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是一位盛德至善的仁君,開創了「康乾盛世」。

有次,康熙皇帝接到西域緊急奏章,說斡羅斯部噶爾丹勾結沙俄進攻布魯特,於是康熙帝率兵親征。這天大軍到了西部山區,忽遇暴雪,一萬多軍馬被暴雪困在大山裏,糧草未到,進退兩難。康熙帝心急如焚,招大將軍圖海商議,圖海建議從當地百姓中強徵糧草,以解此危。

康熙帝却斬釘截鐵地說:「寧肯勒緊腰帶餓幾天,也不能強征民糧。傳我詔令,誰敢掠擄百姓,定斬不饒!」並命令兵分兩路,一路晝夜不停破雪,開出糧道,另一路進山打獵。有感於康熙皇帝在危難時不掠擄百姓,遠近的牧民紛紛送來糧草,牛羊和各種山珍野味。軍糧很快就解決了,士氣大振。

結語

從周有文武,到康乾盛世,諸多明君敬神、罪己、濟民。明君治世,會從民心民風入手。天道慈悲神聖,諸多明君廣施德政,恩澤百姓,根本問題解決了,其它方面也就水到渠成,長治久安。不只是明君,一些先知、文人們也都是道德高尚之人,他們都是真理和道義的實踐者、傳播者和修身的典範。

中國古人對天是無限的崇敬,相信人是神造的。神傳文化給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命力和內在的凝聚力,正統信仰成為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積澱了深厚廣博的傳統。這些都引導著人們以天理道德衡量一切事物,以正確態度認識「善」與「惡」、「正」與「邪」這些原則性問題。

天道威嚴神聖。夏桀、商紂、隋煬帝等逆天而行的暴政統治,鎮壓百姓,冤案遍地,天譴短命。「天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三武一宗滅佛」的昏君及子孫皆遭惡報都是史證。

對天宣誓也非同兒戲,發誓的羅成被亂箭射死,秦瓊吐血而死、宋朝顯仁皇后雙眼瞎,竇娥的設誓「六月飛雪、楚地大旱三年」,蒼天都一一兌現。

頭上三尺有神明。縱觀古今歷史,行德政與施暴政,善惡昭彰,涇渭分明,現代為政者應借鑑啊!

【兔年吉祥】
元宵節
文化長廊系列文章(一)五福怎樣臨門「過大年」不是「春節」
文化長廊系列文章(二)中華茶文化淺説《防疫養生歌》艱辛之年如何過?
文化長廊系列文章(三)新年話「福」琴棋書畫漫談「臘八」的由來

【延伸閲讀】
天人感應:人間的災厄 都不是偶然的
克己復禮 古今都通用的做人原則
人生到底圖個啥?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11/6/211958.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7/7/4/歷代明君敬天信神的故事-344998.html

(本文主圖:《孝經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