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濟天下的聖者心懷 孔子的六個小故事

道濟天下的聖者心懷 孔子的六個小故事

文/靜遠(明慧之窗記者李蓮編輯)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孔子一生談做人的道理,注重從當下的事做起,從解決現實的人生問題做起,其它的事,自然就會豁然貫通。

以下為《論語》、《孔子家語》中記載的幾個故事:

一、聖者心懷

一次,孔子北遊農山,隨從的弟子有子路、子貢、顏回。來到山頂,孔子極目遠眺,喟然感歎道:「登高而望遠,你們何不在此說說各自的志向,我將從中選擇。」

子路於是走上前說:「我希望在鳴鐘擊鼓的進軍號中,用白羽箭、赤羽旗,率軍英勇驅敵,一鼓作氣奪回千里失地。而子貢與顏回可幫我出謀劃策。」孔子聽了說:「勇哉!」

子貢也走上前來說:「如果有一天,齊國與楚國合戰於蒼莽原野,兩軍對壘,實力相當。正當旌旗相望,千鈞一髮之際,我身著白袍白冠,在兩國之間講述戰爭導致的利害關係,不費一兵一卒,頓解兩國紛爭。而子路與顏回可為我臨陣助勢。」孔子聽了說:「辯哉!」

顏回靜默無語。孔子便對他說:「顏回,你難道沒有理想可說嗎?」顏回回答說:「文、武兩方面的事,他們已經說了,我還要說甚麼呢?」孔子說:「雖然這樣,但各人談各人的志向,你還是談談吧!」

顏回於是說:「我希望能遇明王聖主而輔之,以禮樂教化百姓。使君主在上,可道應天下;使臣子們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講信修睦,人民安居樂業;兵器鑄為農具,城池復為良田;懷恩近鄰,柔接遠方;周邊各國,無不感召德義,寢兵釋戰;天下從此無鬥戰之患。那時就無需子路與子貢去解救苦難了。」孔子聽了說:「美哉!德也。」

子路說:「夫子您選擇哪一個呢?」孔子說:「不損害財力,不危害百姓,又沒有浮誇的話,我推選顏回。」堅持道濟天下,使百姓生活和平而安寧,這也正是聖人孔子的志向。

二、宥座之器

孔子來到周的太廟參觀,見太廟裏有個叫「欹器」的東西,就向守廟的人詢問:「這是甚麼器皿?」守廟的人回答:「這是放在座右,用來時刻提醒自己的器具。」孔子說:「我聽說這器皿有種特性,空了它便傾斜,適中時它就端正,滿了就會傾覆。是這樣嗎?」守廟的人說:「是的。」

孔子讓弟子們去拿水來一試,確實如此。

孔子感歎道:「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子路說:「夫子是說,人們常像這個欹器裝滿了水時,總認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最正確的,所以就一意孤行,結果卻失敗是嗎?那麼敢問夫子,要保持滿而不覆的狀態,有甚麼辦法嗎?」

孔子說:「要解決這種自大自滿的問題,需要知道節制自己,讓自己的心裏永遠留下應有的空間。」子路又問:「該怎麼做呢?」

孔子回答說:「道德品行很高尚的人,要保持謙恭;土地廣大富饒的人,要保持節儉;位高權重的人,要保持謙卑待人;人口眾多、兵力強大的人,要保持警惕謹慎;聰明智慧、見多識廣的人,要提醒自己還很淺薄,不自以為是,守住自己的本性。」

古人常以宥座之器自勉,好學、有度、謙恭。人們需要守住的是甚麼?是謙遜的品德,是人的初心本性。如何守住?擁有一份博大、謙虛的心胸,正如天能覆蓋萬物,大地能承載萬物一樣,持滿而不溢。

擁有一份博大、謙虛的心胸,正如天能覆蓋萬物,大地能承載萬物一樣,持滿而不溢。(pixabay)

三、義以為上

孔子見到梁國國君。梁君問孔子說:「我想永遠擁有國君的地位和權力,我想得到各諸侯國的土地和財寶,我想使百姓永遠相信我,我想使土地竭盡其能,我想讓日月根據我的意願出入,我想讓聖人自願地前來,我想使官府善於治理百姓,如何達到目的呢?」

孔子回答說:「無論大、小國的國君,向我提出的問題很多,從來沒有像您這樣詢問治國手段的,不過,也不是沒有辦法做到。」

「我聽說過,如果兩國的國君能夠相互尊重和禮敬,就能永遠擁有國家;國君能以仁政惠澤百姓,官員能以真誠道義之心來為國為民做事,就能使各諸侯國心服;不殺害無辜之人,不放過有罪之人,就能得到百姓的信任;使有志之士得益,對有成就的官員給以獎賞,就能使土地竭盡其力。」

「敬奉上天,敬畏神明,太陽月亮就會自然而然地運行;好好處理刑罰問題,聖人就會自然到來;崇尚賢德的人,使能者各盡所能,官府就能管好百姓。」

孔子倡導凡事要以道義原則衡量是非取捨,切莫執著名利。在生活中遇到合於道義、應該做的事,就要勇敢地去做。

孔子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君子對於天下之事,無所謂行,無所謂不行,一切行事只求合於義。

四、何處不可行教化

虞舜時,歷山的農夫侵佔別人田地的邊界,舜到歷山腳下去耕種,過了一年,此事就再也沒有發生。黃河邊上的漁夫互相爭奪水中的高地,舜到那裏去打漁,過了一年,那裏的漁夫都知道了尊讓年長的人。東夷一帶常造出粗劣的陶器,舜到那裏去製陶,過了一年,那裏的陶器都很堅實、講求質量了。

孔子讚歎道:「舜是誠信仁德之人,親自耕種並自願生活在艱苦的地方,因此百姓都願意跟從。這就是聖人道德的教化呀!」

孔子與門人。(公有領域)

五、諍諫之益

孔子有一次教誨弟子們說:「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商湯、周武王因為有忠誠又敢於勸諫的臣子,使得國家更加昌盛;夏桀、商紂不能聽受善言,又有盲目恭順的臣下,便加速了它的滅亡。」

「如果說,君主沒有正直善諫的忠臣,父親沒有至誠規勸的兒子,哥哥沒有勸諫的弟弟,個人沒有敢於規過的朋友,而一生不犯錯是從來沒有的。」

君子是修身的楷模,時時內觀自省,而身邊能有以誠相待、肯直言相勸的朋友,確是人的莫大福氣。

六、里仁為美

孔子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在中國古代是指人居住的地方,此處引申為動詞,當居、處講;「知」通「智」,智慧。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要處在仁的境況中才是最美好的。如果人不使自己擇仁而處,又怎麼能談得上是有智慧呢?孔子說「知者利仁」,是說一個有智慧的人都會知道去追求仁,使自己處在仁的境況中,那才是人所要去選擇的目的。

孔子一生志於仁,為的就是讓天下人都能處在最美好的仁德中。他提出「仁者愛人」,泛愛眾。講求仁、克己、公正、無私,是聖人、君子必備的德性修養。

重視居住環境,重視淳厚的社會風氣,是儒家的特點。人人都相互關愛幫助,能夠為他人著想,謙虛恭敬;人人都不去傷害別人,不做損人利己之事,這就是「里仁為美」的境界。

【延伸閱讀】

仁者為何樂山?孔子告訴你答案

孔子承傳與弘揚傳統文化(上)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孔子承傳與弘揚傳統文化(下)天人合一觀

孔子聖跡圖之杏壇禮樂。(公有領域)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4/5/22/文史漫談-聖人的心懷-292455.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4/5/24/文史漫談-何處不可行教化-292454.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4/5/23/文史漫談-宥座之器-300383.html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14/5/24/文史漫谈-义以为上-300384.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4/5/25/文史漫談-諍諫之益-300385.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4/5/26/文史漫談-裏仁為美-300386.html

(本文主圖來源:pixabay)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