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文章】這天起年味漸濃  漫談「臘八」的由來

【聽文章】這天起年味漸濃 漫談「臘八」的由來

文/文道 (明慧之窗記者心篤改寫)

臘月,為一年的最後一個黃曆月份,俗稱歲尾,又稱冰月、寒月,文人墨客多稱為嘉平月。

民謠曰:「臘八,臘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從這天起,年味漸濃,整個黃曆年年俗隨之拉開帷幕。人們開始打掃房子、置辦年貨,將生活氛圍與身心狀態,逐漸調整到到符合過年的氣氛,還要吃碗臘八粥,準備迎接新的一年。

【聽文章】

audio-thumbnail
這天起年味漸濃 漫談「臘八」的由來
0:00
/11:42

「臘八節」的由來

「臘」,起源於中國上古神農時,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歷史。「臘」本是一種祭禮,古人稱之為「臘」或「蠟」,商朝將過年直稱為「祀」;周朝時「臘」專祭祖先,「蠟」專祭百神。

人們每年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冬祀的規模最大,也最隆重。漢代蔡邕《獨斷》說:「臘者,歲終大祭。」古時《禮記》也說:「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意思就是,臘月是辭舊迎新的日子,舉行盛大的慶典是為了向祖先回報一年的收穫。

後來就把冬祀稱為「臘祭」,黃曆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臘日當時並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漢代才明確,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是祭祀百神的臘祭日。

直到南北朝時,才將黃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這一天,天子必須身穿皮牟(武冠,即皮帽子)和素繒(一種絲織品),親自主持祭祀八種和農業收成有關的神明,表達人們獲得豐年,對上天風調雨順和其他許多神靈幫助的感恩之意,以及古人君子知恩必報、仁至義盡的倫理觀念。

這八種神明是:

教導百姓稼穡的「先嗇神」神農氏;掌管農業穀物的「司穡神」后稷;古時田官之神「農神」;管田間廬舍、阡陌的「郵表畦神」;保護禾苗,捕殺老鼠和野獸的「貓虎神」;有功於農事堤防的「坊神」;保護水溝的「水庸神」;避免蟲害的「昆蟲神」。

黃曆十二月初八,天子親自主主持祭祀八種和農業收成有關的神明,表達對神靈的感恩之意。(《清院本親蠶圖・卷・詣壇》,台北故宮博物院)

延續千年的習俗:喝臘八粥

提起「臘八節」,多數人頭腦中閃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喝臘八粥」。據說,中國吃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熬臘八粥。

到了明朝,據說朱元璋小時家境窮困,需要到別人家放牛以貼補家用,有一次他不小心讓牛隻滑下橋,主人氣得將他關進小房間且不給飯吃。就在餓得昏天暗地時,他意外發現老鼠儲存糧食的地方,裡面有紅豆、紅棗、米等各式五穀類,於是他將這些食材混在一起煮成粥。

後來當了皇帝的朱元璋便要求御膳房熬煮類似的雜糧粥,並賜給文武百官品嘗。不久流傳民間成為習俗。

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康熙在位時,曾經賜功臣臘八粥喝,因此喝臘八粥被看作榮譽象徵。而當時民間則習慣在天沒亮前吃粥,並且特意留下許多吃不完的粥,象徵「富貴有餘」,也有祈求祈福之意。

「臘八粥」與釋迦牟尼的淵源

在佛教中對於喝臘八粥也有其說法。相傳,釋迦牟尼在二十九歲那年捨王位出家修行,在六年苦行中,他每日僅食一麻一米,終因飢餓暈倒在摩揭陀國(在今天的印度)人煙荒僻的尼連河邊。

這時被一個牧羊女看到了,她把自己帶的各種雜糧混合在一起,採集了野果,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地餵而把他救活了。他恢復體力後,在佛陀伽耶(又稱菩提伽耶,今印度某城市)一株菩提樹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開悟成佛。

釋迦牟尼開悟成佛那天,正是中國黃曆的十二月初八日,後世的佛教徒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和牧羊女,便在每年的臘八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布施眾生。「臘八」後來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或稱「成佛節」,這種粥就被稱為「臘八粥」。

後來隨著佛教的普及,這個紀念活動傳入民間,遂演變為習俗。每到此日,家家戶戶都要熬上一鍋「臘八粥」,不僅大人、孩子要吃,而且還要給家裏的牲畜餵上一些;此外,在門上、牆上等地方也要抹上一些。

冬季常食這種臘八粥,不僅能驅寒保暖,而且養人補體,延年益壽。(明慧網)

「臘八粥」和千手千眼公主的故事

關於「臘八粥」,民間還流傳一個公主堅定出家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公主要出家修煉,她自己定下臘月初八這一天出家,誰都勸說不住。這個公主平時愛吃粥,這天早晨母后用大黃米、豆子和大棗親自為她煮粥,公主吃了皇家最後一頓飯就出家了。

皇后以為她去幾天吃不了苦就會回來,可是公主一去幾年都沒回來。皇上和皇后因而接連下旨要公主回來,但是公主還是沒有回來。於是,皇上又下令,把她出家的寺院中最累的活都給她幹。

有一年天大旱,住持就讓公主每天給寺院中所有的花澆一遍水,如澆不完,就要她還俗去。公主每天起早貪黑到山下去提水;幾天後河水乾了,住持就讓她到更遠的河裏去提水,並告訴她,你如果負不起這個責任,你就回皇宮去吧。

公主出家的心堅定,就想了一個辦法,她搭了一個棚子,求老天下雨。她定下「午時下雨」,如果午時求不到雨,她就與這柴草棚一起焚燒。第二天起,一大早她就開始求雨,午時已到卻沒有下雨,於是她就將棚子點著火,她坐在棚裏紋絲不動。這時,她頭頂上空突然起了一塊雲彩,下起雨來將火澆滅。

皇后和皇上之後又一同下旨讓她馬上回來,說皇后想她想得吃不下飯,皇上想她想得不能上朝。公主接到聖旨後,將自己的手剁下一隻給母后捎去,把自己的眼睛挖下一個給父皇捎去。

皇上與皇后看到這些後,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同時也為公主高興,修佛向善的心這麼堅定,可以割捨世間的一切。這時,皇上抬起頭來向上蒼祈禱:還我公主全手、全眼吧。不知是上蒼聽錯了,還是另存甚麼天機,還給了公主一千隻手和一千隻眼。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公主,就把這臘八粥流傳下來了。

臘月為何又叫「嘉平」?

相傳周朝末年,在陝西咸陽南關,有一個人叫茅濛,字初成,是東卿茅君盈的高祖。茅濛性情慈悲良善,博學多聞。他預見周朝將越來越衰敗,所以從來不到諸侯那裏求官做。

他常常感慨於人生轉眼即逝,於是拜北城鬼谷子為師,跟他學習長生之術和仙丹秘方。周朝亡後,茅濛進入華山,靜心修道煉丹,後來乘龍駕雲,白日成仙升天。

在他成仙之前,都城裏就流傳著一首歌謠:「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嘉平是臘月的一種叫法)。」後來秦始皇愛好修仙求道,聽說這件事後,就把臘月改名叫「嘉平」了。

結語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千百年來中國人對於天道的重視和對神佛的信仰,正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半神文化最明顯的特徵。臘八粥的由來除了和中華民族的特性有關,從養生的角度來看,也有它特殊的意涵。

《本草綱目》記載,製臘八粥之紅棗、白果、苡仁等二十餘種原料,皆屬食療藥味,而臘八粥則當屬藥膳之組成。冬季常食這種臘八粥,不僅能驅寒保暖,而且養人補體,延年益壽。

「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粥便豐收」,人們虔誠地將臘八粥供奉於神佛,並祈求得到神佛保佑。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千百年來中國人對於天道的重視和對神佛的信仰,正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半神文化最明顯的特徵。(宋 佚名《江天樓閣》局部,公有領域)

【關聯文章】
龍年吉祥

【延伸閲讀】
疾病與不幸根本上從何而來?
中華文化智慧:天人感應
「冬至大如年」 祭天敬祖又添歲
【聖誕特輯・窗前馨語】生命的寄託
【聽文章】中國為何稱「神州」?信仰打造五千年文化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0/1/18/216485.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1/19/119017.html

(本文主圖來源:《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局部,清 周鯤繪民間祭拜灶神,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