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教你獨立思考

蘇格拉底教你獨立思考

文/蕭瀟、明月(明慧之窗記者李蓮編輯)

古典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為人類社會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蘇格拉底方法」(也稱蘇格拉底辯論)作為西方傳統哲思的基礎,儘管在最近幾十年裏受到了一些批評,卻依然是西方高等學府,特別是法學院甚至最高法院,所普遍採用的教學方法的基礎。

兩千五百年前,東方出現了釋迦牟尼佛(公元前483-400年),為東方人留下寶貴的思想和道德文化;幾乎同時期,出現在西方的蘇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也為西方人留下了同樣珍貴的文化遺產。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哲學家,生於雅典,至今被尊為西方哲學的創始人。蘇格拉底教學一輩子,也和釋迦牟尼佛一樣,只是口述、面授、心傳,並未留下任何文字。所有的文字都是其學生在多年之後,根據記憶整理出來的。

蘇格拉底方法

蘇格拉底方法是個人之間合作論證對話的一種形式。在柏拉圖的早期對話中,elenchus是蘇格拉底用來研究諸如正義或美德等倫理概念的性質或定義的方法,據說有以下步驟:

  1. 蘇格拉底的對話者說出一個立論,例如「勇氣是靈魂的忍耐」。
  2. 蘇格拉底決定這個立論是否虛假,並提出反駁。
  3. 蘇格拉底確保對方同意他的反駁的進一步前提,例如「勇氣是一件好事」和「無知的忍耐不是一件好事」。
  4. 蘇格拉底隨後反駁,對方也同意,這些進一步的前提意味著與原始立論相反。在這種情況下,它會導致「勇氣不是靈魂的忍耐」。
  5. 蘇格拉底隨後聲稱他已經證明對方的立論是錯誤的,否定是正確的。

僅從這五個步驟看起來,蘇格拉底辯論似乎只是為了證明對話者的立論是錯誤的。真是這樣嗎?也許有些對話的結果的確如此,但如果每次對話結果都是如此,這個方法就和現在那些單純以「戰勝」對方為目的的狡辯太接近了,很狹隘,更談不上對學生倫理和道德的培養。

蘇格拉底反詰法

很多人知道,蘇格拉底以自己沒有標準答案而聞名,他認為「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讓我們來繼續探尋,看看柏拉圖原文中記述的一個故事:

歐緒弗洛的父親意外害死了一個奴隸,於是歐緒弗洛前往法院起訴自己的父親。沒想到在法院門口遇到了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便與他討論起一個深奧的哲學問題:甚麼是虔誠?歐緒弗洛對神學很有研究,認為自己當然明白甚麼是虔誠。

虔誠就是能使得神靈滿意的行為,而起訴自己的父親屬於大義滅親,自當為神靈所滿意。然而,蘇格拉底又指出,在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其實是有分歧的,取悅了一位神,就可能惹怒另一位神。顯然,歐緒弗洛知道神靈之間也有分歧,於是他也明白了自己對虔誠的這個定義並不恰當。

這就是蘇格拉底幫助人們察覺自己偏見、傲慢甚至無知的常見方法。他先向他人提出一個很常見的信仰、道德問題,如甚麼是虔誠?甚麼是正義?甚麼是美德?甚麼是知識?然而等他人提出一個定義、斷言或結論後,蘇格拉底再指出這一定義的不合理或不完善處。這個探討過程讓人們看到自己的盲點。

(pixabay)

蘇格拉底法的四個部分

斯坦福大學的政治學教授羅布﹒裏奇(Rob Reich)是二零零一年斯坦福大學最高教學榮譽獎沃特﹒格爾(Walter J. Gores)卓越教學獎的獲得者。裏奇教授也談到了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方法。

根據裏奇教授,蘇格拉底法可以分為四個部份:譏諷、助產術、歸納和下定義。「譏諷」指在談話中詢問對方對一系列問題的看法,然後尋找對方觀點中的自相矛盾的點;「助產術」指像助產婆幫助產婦生出嬰兒一樣,幫助對方把訊息回憶起來;「歸納」則是通過問答的方式,讓對方排除個別情況,逐步揭示事物的本質;這便得出了「定義」:一個從特殊、個別到普遍、一般的過程。這就是蘇格拉底式的「產婆術」。

我們看到,基於蘇格拉底方法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和教師共同討論,互為激發,共同尋求正確答案的方法,有助於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判斷和尋找正確答案。

在蘇格拉底的方法中,沒有單方面灌輸,也不需要死記硬背,課堂經驗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共享式對話。在這種對話中,教師和學生都負責通過提問推動對話向前發展。對話的「老師」或領導者提出探索性的問題,以揭示構成反駁的思想和陳述的價值觀。學生們也會向老師或學生之間提出問題。

這種探究過程是互動的,教師既是討論的參與者,也是討論的引導者。使用蘇格拉底方法培養的是注意力、思考力、基於道德倫理的對事物的認識能力。

結語

《The Paper Chase》(力爭上游,1973)這部美國電影中的金斯菲爾德教授,採用的就是蘇格拉底式教學法。這位綜合哈佛法學院教授們言行的老師,有一句著名的台詞:「你教你自己法律,我訓練你的頭腦;你來時滿腦子漿糊,你走時想問題像個律師。」看了影片後,我們會發現,金斯菲爾德強調:

老師不是填鴨知識、強制學生死記硬背者,知識要靠自己學,教師只是訓練你的思考能力。獨立思考和主動學習的能力,是真誠的學習者靠自己內在的動力才能具備的。外在的壓力,支持也好、反對也罷,都只是暫時的。

孔子說,人的一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大致要到了七十歲才能同時做到既自由自在又自覺自律。

在西方社會,「自由」是一個很重要、很基本的概念;因為人的基本人權指的就是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而「自由」的大致定義是,在一定前提下,人類可以自我支配,憑借自身意志而行動,並為自身的行為負責。這與東方的孔子思想產生了高度的契合。

思維需要正確訓練才能清晰有力,意志只有經過磨礪才能百折不撓,價值觀和信仰經過時間才能看出當事人真信的是甚麼。人生百年,轉眼即過。我們為甚麼活著?這個問題也很適合用蘇格拉底式問答做論證練習。如果通過練習,您也發現即使是最可信的前提,也會得出不可信的結論。

最後的結果,即便是用「清晰的猶豫」代替了「不清晰的肯定」,也是很有價值的,因為這是學習和找到生命終極答案的過程。

【延伸閱讀】
西方聖人蘇格拉底:美德就是知識
一道奧數題的答案
別被實證科學限制了我們的視野
真的有神嗎?自古神跡在人間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2/12/20/蘇格拉底方法-452677.html

(本文主圖來源:公有領域)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