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賢治國  用對人才方能創造盛世

舉賢治國 用對人才方能創造盛世

文/文益民、鄭重(明慧之窗記者心篤改寫)

中國歷史上諸葛亮是一位知名度極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他治理下,條件不佳的蜀漢,卻吸引了當時不少賢能之士加入,終讓蜀漢和吳、魏呈三國鼎立之姿。西漢時期的漢文帝也因善用直能之士,和景帝共寫文景之治。可見在不同的朝代,國之興衰都和能否選對人才有關。

明張飌所繪《諸葛亮像》。(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一、《便宜十六策》諸葛亮的治國用人之道

有關如何選用對的人才,諸葛亮的著名兵法《便宜十六策》提出了一系列治國治軍原則。其中在選用人才部分,他認為應選用「直士」,也就是才德兼備之人。

《便宜十六策•舉措》說:「治國之道,務在舉賢。」又說:「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意思是說,人才是治國的根本,治國和人才的關係,就像房屋和柱子的關係,人才短缺了,國家也就難以維持。那麼,甚麼樣的人是人才呢?

諸葛亮提出一個選用人才重要的標準─「直士」,認為人才不僅要有學識和專長,還要具有不求名、不避罪、忠貞、誠摯的高貴品德。

但諸葛亮深知,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並不容易。作為一個人君,需要深入民間,「必求隱處」的賢才,就像商湯王得到泥瓦匠傅說,周文王得到老漁翁姜子牙那樣,敢於不拘一格地擢拔他們。為此,他提出選拔人才時,要做到「懸賞以待功,設位以待士,不曠庶官,辟四門以興治務,玄纁以聘幽隱。」廣開門路舉薦人才,這樣才能得到賢明的大臣來輔佐。

避免遺珠之憾  七個方法識別人才

諸葛亮認為,人的才能並不全憑天賦,而要在實際鍛鍊中造就人才,單有書本知識是不行的。他總結了識別人才的七種方法。

他說:「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七種方法這段話的意思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看他的志向;在山窮水盡時,看他的變通;在各種辦法面前,看他的抉擇;在禍難臨頭時,看他的勇氣;在喝醉酒時,看他的本性;在金錢物質引誘下,看他的清廉;在分派任務後,看他的信用。

在建興五年(公元二二七年)諸葛亮率軍北伐中原之前,他還曾上書《出師表》給後主劉禪,希望後主能重用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陳震、張裔、蔣琬等人,說他們都是「貞良死節之臣」,要後主「親之信之」。

他還針對後主的弱點,語重心長地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由於人的天賦、素質和才力不同,諸葛亮還強調對不同人才,要善於妥善安排。高級將帥絕不能只是魯莽之輩,也不能只有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而應該是一位全才,具備有「嚴賞罰之科,總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等多方面的智能。

諸葛亮認為舉才的最高境界是舉「天下之將」,他說:「仁愛洽於天下,信義服於鄰國,上知天文,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室家,此天下之將。」一個國家要強大,要長治久安,要興旺發達,就必須得選拔和造就出這樣的人才。

設立參署  集思廣益避免偏聽

值得注意的是,諸葛亮為了充分發揮人才的效用,還創設了一個叫「參署」的機構。諸葛亮曾解釋說:「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又說:有了這個機構,「則亮可以少過矣」(《三國志﹒蜀志﹒董和傳》)。

在《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視聽》中,諸葛亮還強調指出:「為政之道,務於多聞,是以聽察採納眾下之言,謀及士庶,則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諸葛亮創設「參署」的目的和意圖,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諸葛亮的人才觀,是比較客觀和全面的。因此,蜀漢政權下的志士仁人,都紛紛雲集在他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領導集團。

二、漢文帝重用直賢之臣創盛世

漢文帝名劉恆,是漢朝的第三代皇帝,高祖劉邦的第三子,在位二十三年,與漢景帝並稱為「文景之治」。張釋之是西漢漢文帝時期的大臣,官任廷尉,負責管理全國司法方面的事務。張釋之正直果敢,直言善諫的性格受到賢明君王漢文帝的看重。

在《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有漢文帝接受張釋之諫,從而避免了任用巧言令色之人才的故事。

宋代作品《卻坐圖》中的漢文帝。(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小官巧言令色 文帝納諫不晉用

有一次,漢文帝在上林苑看動物。他登上虎圈看虎時,向陪同的上林尉(官職名)詢問有關動物的情況,例如包括一些禽獸的數目之類的問題。上林尉一時答不上來。

這時,在一旁的管禽獸的嗇夫(下級小官)就擠到前面回答皇帝的問題,而且把各種禽獸的數目以及相關的情況,一口氣說得清清楚楚。漢文帝聽完後非常高興,便對身邊隨行的大臣張釋之下令,要任命這個嗇夫去代替那個上林尉。

張釋之就對文帝說:「周勃、張相如,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在朝廷裏擔當重任。可是,這兩個人都不是能言善辯的。如果皇上因為這個嗇夫的伶牙俐齒、善於言說而取悅於人,就把他破格加以提拔的話,那麼恐怕天下人知道以後,就會紛紛效仿,都去誇誇其談而不務實事,世風就會變壞。請陛下仔細考慮才是。」

文帝聽了張釋之的這些話,認為很有道理,於是就決定收回成命;並且把防止過快、過高提拔巧舌如舌簧的人,作為一項原則而加以注意。

秉公執法  張釋之駁回皇帝判死之令

還有一次,張釋之隨同文帝騎馬外出,經過一座橋,這個時候,正趕上一個人從橋下出來,文帝的馬因此受了驚,文帝差點摔下來。文帝十分氣憤,於是下令把他逮捕,交給廷尉張釋之來處理。張釋之問明詳細情況之後,只是判這個人交納一定的罰金。

文帝對這樣的處理結果很不滿意,認為這個人驚嚇了自己的馬,差點害死自己,實在是判處得太輕了,應該判處死刑才是。

張釋之解釋說,如果陛下因為他驚駕,當時便就地處決了他,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將這個人送到我這裏來處理,我就必須執法公正才是。國家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我作為執法者,自己怎麼可以不按照法令隨意處置呢?這個人的過失,按照法律就是應該判處罰金,所以自己才這樣處理,而絕不是輕判。

漢文帝聽到後,認為他說得有道理,於是就遵照他的處理方法去執行了。

結語

古往今來很多人在用人這件事情上,始終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往往過於通過一個人的言談,來判斷這個人能否勝任某個職位,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現時社會,真正缺少的就是埋頭苦幹、一心為民、務實謹言,默默為別人補漏幫襯服務,不圖個人名利感情、不圖個人回報的厚道人,許多人誤以為善察言觀色、逢迎爭搶是本事、為強者。

所以,執政者和領導者用人,需要引以為鑑,特別要注意的就是:任用人才時,首先注重實際能力,尊重踏實能幹、無私無求的人,以免個人、團隊和國家受到損失。

【延伸閱讀】
傳統文化中的法官
道濟天下的聖者心懷 孔子的六個小故事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8/2/文史漫談-諸葛亮論「治國之道,務在舉賢」-244827.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10/16/文史漫談-不用利口--本份厚道-247920.html

(本文主圖來源:公有領域)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