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韻聲聲 響徹千年時空

鼓韻聲聲 響徹千年時空

文/智真(明慧之窗記者心篤編輯)

鼓是傳統的打擊樂器,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鼓是一個亦俗亦雅的樂器,俗可以是民間的歡慶鑼鼓,雅可以進入廟堂祭祀和宮廷宴集,可謂是雅俗共賞。「鼓文化」是一種古老而神奇的藝術形式,文化內蘊極其深厚。

鼓在中國古代被稱作通天的神器,是人與神溝通的媒介,也是人與自然間交流的象徵物。從周代有了八音之後,鼓就被廣泛使用,滲透於生活的各個層面,特別常見在廟宇祭祀和宮廷宴會,具有祭祀、敬神、驅邪、樂舞、警示、戰爭等諸多作用。

因此,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環,雄壯的鼓樂響徹了千年時空。

讓我們從黃帝戰勝蚩尤的故事講起。

黃帝戰蚩尤  開啟中國鼓的歷史

相傳在遠古時期,人們借用鼓這種發出特殊聲音的響器,傳遞信號,以起到迎神驅邪的作用。最早是以戰鼓的形式出現,由於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激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被作為軍隊上助威、鼓舞士氣之用。如中華民族祖先軒轅黃帝「九擂夔(音同葵)鼓擒蚩尤」,史載「黃帝伐尤,玄女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

黃帝率部隊在涿鹿大戰中,擂起這種特別的鼓,連擂九通,聲震數千里之外,天地為之變色,蚩尤部隊喪魂落魄,遂克伏蚩尤之黨。勝利後,黃帝又作了一部《棡鼓曲》以示慶祝,曲子氣勢萬鈞,威風凜凜。

鼓在中國歷代都受到重視,被廣泛應用於詩、樂、舞以及各種儀典中。幾乎每一朝代均有專職的司鼓人員,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類,漢代有鼓吏,漢唐有鼓吹署,宋設有鼓院、鼓司,明清則設有鐘鼓司等等。

七千年前已有陶鼓

鼓由鼓身和鼓皮兩部分組成。鼓身主要採用木頭製作,大多為圓桶形的,一般說來,鼓身的直徑越大,聲音越低;鼓面如果不夠圓或不夠平的話,都會對調音造成影響。鼓皮是鼓的發音體,在鼓身的一面或雙面蒙上一塊拉緊的膜(一般採用動物皮革製作),經過鼓錘敲擊或用手拍打使之振動而發聲。

中國鼓的種類,從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銅鼓、腰鼓、戰鼓、大鼓、太平鼓、八角鼓、同鼓、羯鼓、連鼓等幾十種,一直發展到繁多的現代鼓,鼓是最為人們喜愛和廣泛應用的樂器之一。

最早的鼓應該是由遠古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演化而來,出土的陶鼓證明了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了陶鼓的製造,是用陶土燒製成鼓框,再蒙上動物的皮革做成。歷代各個民族使用不同形式的鼓,演奏技法也是千姿百態。

腰鼓,在唐代以後廣為盛行,其鼓形似圓筒,兩端略細,中間稍粗,兩端蒙皮,鼓身有兩支環,用帶子懸掛在腰間,兩手各執一木槌敲打,音響清亮,表現各種歡快的情景,是腰鼓隊的主要樂器。

民間盛行的腰鼓。(法輪功學員提供)

八角鼓,是清代盛行的民間樂器,後來發展成坐唱形式的曲藝音樂。其鼓身八角形,直徑約十七釐米,八個角、八面鼓牆代表滿族的八旗;鼓面蒙蟒皮,意謂內外蒙古,象徵中國統一。鼓身周圍嵌銅鈸,並綴有絲穗子,鼓形小巧玲瓏。演奏時用指彈擊鼓面發出清脆的聲音,搖震鼓身或手搓鼓面會發出悦耳的鈸聲。

周朝完備鼓樂制度

周朝制定了一套完備的鼓樂制度,從那時起,鼓就規範地用於古代中國祭祀、軍事、勞作及其他活動中。君子通過德音可以修身養性,以至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

鼓與舞關係密切,語言學把舞蹈解釋為:「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舞蹈之美首在於人體動作的節奏運動,而鼓正是以節奏表現為主要,這使得鼓與舞結下不解之緣,由此創造出諸多常用語彙,如:「鼓舞」、「鼓之舞之」、「鼓舞士氣」、「歡欣鼓舞」等。

鼓也常被編入成語、戲劇和故事之中。膾炙人口的有曹劌(音同貴)論戰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張飛擊鼓古城會」、「梁紅玉擂鼓戰金山」等。

聲音撼動人心 喚起虔誠正氣

鼓有報時、報警的作用。鼓樓上置鼓二十五面,大鼓(又稱戒晨鼓)一面、小鼓二十四面(代表二十四節氣)。擊鼓報時有一定的規律,每晚七時「定更」,擊鼓兩通,共一百零八聲;以後每個更次都擊鼓兩通,直至五更(晨五時)擊最後的「亮更」鼓;也有一定的節奏,至今民間仍流傳著「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

鼓在佛教寺院、道教宮觀裏,是標誌性的禮拜法器,祭典上不可缺少,有報時、集眾、慶典和讚誦等等的作用,華人的廟宇包括孔廟大都設有鐘鼓樓。通常鐘樓和鼓樓分別建在廟宇的東西兩側,相向而立,東面為鐘樓,西面為鼓樓,這就是「東鐘西鼓」或「左鐘右鼓」。也有南北排列,如北京的鼓樓和鐘樓,鐘樓在北,鼓樓在南,在元、明、清時是北京城的報時中心,早晨鳴鐘,晚上擊鼓,「暮鼓晨鐘」使全城有序可循。

鐘鼓因為中空,擊打時發出洪厚響亮的聲音,不斷地撼動人心和喚起民眾的虔誠:回歸天理和正道,放下名利,慈悲心懷,才能包容和顯現一切萬有!

音響豐富鼓舞人心

中國鼓的藝術表現力是由節奏、音色、力度及速度等要素綜合作用而成。以音色來說,由於鼓的形制構造不同、演奏技法不同、擊鼓的部位不同等等,產生了相當豐富的音色變化,如《詩經》、《史記》等史籍就舉出了鼉(音同陀)鼓逢逢、鞉(音同陶)鼓淵淵、法鼓冬冬、夔鼓鏜鏜,以及坎、鼚(音同昌)、鼛(音同高)等十數種鼓聲的擬聲詞。

不同的力度使用在相同的節奏及音色的鼓點上,變化很多,再加上速度的掌控,可以表達出更豐富多彩的音響藝術。

以敲擊大鼓(別名太鼓)來說,由兩根較粗的木棰敲擊發音,鼓的中心發音較低而深厚,越向邊緣聲音越高而堅實。由於從中心到邊緣各圈的音色不同,演奏時可利用敲擊位置的變化來豐富它的表現力。演奏方法有單擊、雙擊、頓擊、搖擊等,力度變化很大,對氣氛的渲染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鼓,強奏時,鼓聲震天,鈸光閃爍;輕奏時,如春雨滋潤禾苗,給人們帶來愉悅與歡欣,《說文解字》中也說:「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古文中,「郭」同「廓」,有擴張、延伸與成長等意。

因此人們把天上雷霆的轟鳴、春天氣候的溫馨、萬物生長的動態音聲等,都融於「鼓」這一實物與概念之中,認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而應用在節慶或娛樂表演上的鼓藝,更是百家齊放,鼓舞人心,使人在獲得美感的同時,得到警醒與啟迪。

結語

古代重視禮樂文化,禮和樂都離不開鼓,鼓是人們生產生活中一種不可或缺的器物。古代社會以農業生產為主,由於鼓聲似雷霆,人們認為打鼓可以引來雨水,滋潤農作物生長,鼓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向神靈祈禱風調雨順的神器。各朝各代,皇帝都會舉行祭祀天地的儀式,雄壯的鼓樂響徹了千年時空。

鼓文化的繁榮,反映的是社會的安定繁榮,千百年來,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必然伴隨著鼓樂齊鳴的盛景。

【延伸閱讀】
神傳文化中「樂」的神奇功能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孔子復興禮樂弘揚道義
警世喚迷 古鐘的啟示

明慧網原文:
鼓韻聲聲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0/4/6/221004.html

(本文主圖來源:明慧之窗合成)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