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龍抬頭  敬龍祈雨驅邪納祥

二月初二龍抬頭  敬龍祈雨驅邪納祥

【明慧之窗記者心篤綜合編輯】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龍在華人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古時,人們都相信龍是執掌雨水、管理江河的神祇,常恭敬地稱其為「龍王」。龍王一絲不苟地執行著天帝的聖諭,要向天帝定期匯報行雨工作。

龍王凝聚著「仁愛」與「威嚴」兩種特徵,祂為人布雨,滋養萬物,給人間帶來莫大恩惠;但當祂看到人們反天、反地、不行善事無惡不作時,也會毫不留情地予以嚴懲,呈現出威嚴的一面,像大旱、大澇、大洪水,那就是龍王在行天道。

這天之後才算過完年

黃曆二月初二是龍要升天的日子,因而這天被訂為「龍抬頭」,時間落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之間,今年(二零二四年)的龍抬頭是西曆三月十一日。

二月初二龍抬頭,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也有俗語稱「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所以民間也將這天稱為春龍節。

身爲主管雲雨的神祇,龍王抬頭之日,意謂著在此之後雨水會漸多,春耕由此開始。雨水的多少和農業收成的好壞關係重大,人們心懷對龍的敬畏,有些地方會舉行活動,敬龍祈雨,祈求神明保祐。

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寄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神龍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按過去的民俗,過了二月初二,整個「過年」才算結束。

關於「龍抬頭」的趣聞

清末《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鬚麵。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天不僅吃餅吃麵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

有些地方的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麵條叫吃「龍鬚」,吃餛飩叫補「龍牙」;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為吃「龍鱗」,吃豬頭肉叫吃「龍頭」。

還有爆玉米花、吃蠍豆、擊梁驅蟲等,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的信仰而展開,是人們寄託幸福和希望的活動。

還有將這個節日引申為導引風水的好日子,清《宛署雜民》記載:「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祈求風調雨順。

龍是祥瑞的象徵。(《霖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民間也流傳著二月二「剪龍頭」的習俗,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所以這一天理髮店的生意都比往日火紅。

黃河流域有圍糧倉的習俗。每年這天清晨,村民鏟一些草木灰移步易景,隨着步伐的移動,草木灰就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這些圓寓為圍倉。圍好倉後,把家中所有的糧食都找出來,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據説是象徵着當年的大豐收。

黃曆二月初二也是土地公生日,台灣民間信仰習俗中稱為「頭牙」。為給土地公暖壽,家家會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祈求好運。

唐玄宗設壇畫龍祈雨

唐開元年間天下大旱,唐玄宗就要人設壇祈雨,並在龍池旁邊新造一座大​​殿,命人在這座大殿的四面牆壁上各畫一條龍。不到一天的工夫,風雨暴作,雨勢過猛, 氾濫成災。

焦急之中,唐玄宗又聽從高人指點,在寺院中建造了五、六隻泥龍,讓人一邊向泥龍身上潑水,一邊大念咒語。不一會兒,果然雨過天晴。

結語

在有著悠久歷史的神傳文化中,衍生出眾多民俗文化。在天氣漸漸轉暖、雨水開始增多的時節,二月二龍抬頭的眾多傳說和習俗,體現了華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效法天地,敬天敬神才會敬事敬人。

天地、神佛、道法,神跡始終貫穿人類歷史。

在有著悠久歷史的神傳文化中,衍生出眾多民俗文化。在天氣漸漸轉暖、雨水開始增多的時節,二月二龍抬頭的眾多傳說和習俗,體現了華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效法天地,敬天敬神才會敬事敬人。(明慧網)

【延伸閱讀】
清明節-華人的感恩節日
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 — 感悟「天人合一」

【延伸閲讀專輯】
神韻演出
尋找生命意義的故事
荒謬的進化論
破除無神論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2/1/28/龍年話神獸-252456.html

(本文主圖來源:Pexels)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