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 —— 武訓

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 —— 武訓

【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說到知名乞丐,人們可能想到的是朱元璋。然而,有一個乞丐,他行乞三十多年,建立義學三所,購置學田三百多畝,積累辦學資金達萬貫,他就是後人稱頌為「千古一丐」的武訓。

武訓被載入《清史稿》,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寫入正史的乞丐。他辦義學不僅在國內有很高聲譽,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還被收入《世界教育辭典》中,因為他沒有文化,所以被稱為「平民教育家」。

武訓(西元一八三八~一八九六年),今山東省冠縣柳林鎮武莊人,清朝末年生於一個窮苦家庭,有兩個哥哥、四個姐姐,在家中排行第七,便叫他武七。武訓這個名字是賜名,是朝廷為嘉獎他的興學義舉而取名為「訓」。

一心向學卻遭塾師拒絕

武訓從小就非常渴望讀書,但家境貧苦無力供讀。他經常到學屋(指學校)門口偷聽別人念書,其他孩子見他衣衫襤褸,都恥笑侮辱他,甚至打罵他,但他不以為意,一心向學。

有一天,他鼓足勇氣進門請求私塾先生准許他入學念書,私塾先生不但不同情他,反而辱罵他:「你這窮小子,怎麼能到這裏來呢?還不快滾開,你想偷東西嗎?」拿著戒尺恐嚇他,趕他出門。從此,武訓不再提念書的事。

父親過世 隨母親乞討為生

武訓七歲時父親過世,本已困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他便隨著母親乞討為生。他十分孝順母親,有乞討到乾淨可口的乾糧,一定帶回去給母親吃。

十五歲時,他到姨父家當童工,每天勤勤懇懇忙碌地工作,姨父當他是成年工人,甚麼粗笨活兒都得幹。姨父也從不給工錢,還常常打罵他,認為賞他飯吃就是莫大的恩惠了。

十七歲時,他到李舉人家當長工。一天姐姐託人捎信並附了幾吊錢,李舉人把信給他卻把錢吞了,他提出質問卻被李舉人否認還把他痛罵一頓。有一年除夕,他把春聯上下貼倒了,主人認為大不吉利而打罵他,不許他吃飯睡覺,罰他在風雪嚴寒的院子裏站了通宵。

武訓做長工三年,沒有支過工錢。後來因為母親生病,他向主人討工錢要回家探望母親,沒想到李舉人拿出一個假帳本,硬說工錢早已付清。他苦口爭辯,反被主人誣陷是訛詐,最後被打得頭破血流扔出門外。

被毒打的武訓在一個小廟裏昏睡了三天。醒來後,他想到自己因為不識字而受盡欺辱,於是萌生興辦義學的念頭,想讓那些如他一樣沒錢讀書的孩子,有一個可以受教育而不被欺負的機會。

電影《武訓傳》是中國第一部禁片。(電影《武訓傳》截圖)

行乞集資辦學  被譏得了義學症

武訓從二十一歲起行乞集資。他手拿銅勺、肩背褡袋,衣衫襤褸地四處乞討,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他邊走邊唱乞討,唱的內容全都與興辦義學有關,比如「扛活受人欺,不如討飯隨自己,別看我討飯,早晚修個義學院。」

他還到處出賣勞力攢錢辦學,苦活累活搶著幹,他經常邊工作邊唱歌,他唱道:「出糞,鋤草,拉砘子來找,管黑不管了,不論錢多少。給我錢,我砘田,修個義學不費難。又當騾子又當牛,修個義學不犯愁。」

一年後辛苦積存了一點錢,卻被姐夫騙去了,武訓氣得吃不下飯,口吐白沫,幾天後心中釋然地說:「只見好人蓋高樓,沒有惡霸行到頭。」

為了引人注目以獲得施捨,武訓把長辮子剃掉,只在兩邊額角各留一撮桃形的短毛,裝扮成戲裏的小丑模樣。賣頭髮的錢就成了他興辦義學的第一筆資金。

鄉鄰們見他總是「義學」不離口,都嘲笑他得了「義學症」,他卻無動於衷地唱歌做答:「義學症,沒火性,見了人,把禮敬,賞了錢,活了命,修個義學萬年不能動。」

要飯時,遇到吝嗇不給東西的人,他也不怨;遇到別人聲色俱厲地謾罵時,也溫和以對。他要來的錢都積攢起來,討來完整的食物就賣掉籌錢,自己只吃粗劣、發霉的飯菜和菜根、地瓜蒂等。

為完成心願  甚麼活都幹

武訓整天不停地工作著,推磨、碾米、割麥,幹著別人不肯幹、不屑幹或不會幹的活。大清早替人家打掃茅房,出糞曬乾後做肥料;幫人挑水澆園、挑糧食或重物等,按照路程遠近和重量計算報酬。有時遇到不給錢的他也不爭。

武訓為了辦義學,行乞集資、整天不停地工作著。(電影《武訓傳》截圖)

他還像個江湖雜耍藝人一樣,到各處廟會集市耍把戲取得賞錢。表演全身倒立「扛大鼎」,以手代腳做「蠍子爬」,翻身跳「打車輪」,趴在地上給孩子做馬騎,還有錐刺身、刀破頭等節目,甚至吃毛蟲蛇蠍、吞石頭瓦礫等等。此外,他還做酬謝媒人的布帛、當郵差、揀收破爛、軋棉花、紡線等。

他到處工作、要飯,晚上就睡在人家的磨房、灶屋或者破廟,深夜還在如豆的燈光下搓捻線繩、績麻纏線,夜以繼日地賺錢。

武訓的哥哥不務正業,常向他借錢,親戚朋友也紛紛要求周濟,他總是正色道:「不顧親,不顧故,義學我修好幾處。」他雖節儉,但對有困難的人卻很大方。有一年山東遭遇大旱,餓死很多人,他買了四十擔高粱賑濟百姓;一對要飯為生的孤寡婆媳,他慷慨贈與十畝地。

有一年山東遭遇大旱,餓死很多人,他買了四十擔高粱賑濟百姓。(電影《武訓傳》截圖)

善行感動官民  贊助紛至沓來

武訓所積攢的錢,想存於為人正直的楊舉人家,但因他是乞丐,主人拒見,他便在大門口跪了兩天。楊舉人被他乞討積錢興義學所感動,不但答應幫他存錢理財,還表示要助他辦學。二十九歲那年,武訓用多年積蓄買了四十五畝便宜的低窪鹽鹼地。

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四十九歲的武訓已置田二百三十畝,積錢三千八百餘吊,決定創建義學。第二年,兩名地主仰慕他的為人,合捐了土地做義學基地。他開始到各地購買磚瓦木料且自己押送,和工人們一起搬磚打水,事事親力親為。

光緒十四年,武訓花錢四千餘吊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從二十一歲一直乞討到五十歲,他用了三十年的時間終於實現了理想。

光緒十六年,了證和尚感慨武訓的大慈悲,把自己的香火錢和部分廟產捐出來,一起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

又三年後,武訓創設讀書會,提供很多圖書給沒錢買書的人自由借閱;還攜帶圖書到村鎮的集市廟會上巡迴展覽,供鄉親們閱讀;又大量翻印淺顯的學習文章和書籍,免費散發給農民。同一年,學部侍郎裕德到山東視察學務,聽到義學的故事,捐款兩百兩銀子。

光緒二十二年,武訓用資三千吊於臨清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取名「御史巷義塾」(今山東省示範化學校臨清「武訓實驗小學」)。

跪求老師用心教學、貧戶送子就學

學校建成後,武訓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所有學生與老師的費用都由他支付。

開學當天,他準備豐盛的筵席招待學董(指學校負責人)、老師和鄉紳,自己卻在外面向來賓磕頭致謝,宴會後隨意吃些殘羹冷炙。他依舊要飯為生、住在破廟裏,學生們集體跪求他來住義塾,他卻不肯,說:「我不覺得生活苦,只要你們努力學習,我比甚麼都快樂。」

武訓非常關心學生的讀書情況,常來義塾探視。對貪玩、不認真學習的學生,他下跪泣勸:「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對勤於教事的塾師,他叩跪感謝;有塾師疏懶放縱,他則跪求警覺。

有次,有位塾師睡遲誤了上課,學生無人看管在打鬧,他就到塾師房前跪下高唱:「先生睡覺,學生胡鬧,我來跪求,一了百了。」他不是不能言辭,只是覺得唯有跪下這種姿態,能夠表達他最誠懇的態度。

有次一位塾師請假回家逾期未歸,武訓步行六十華里(一華里等於現在五百公尺)趕到塾師家,通宵在門外等候,塾師羞愧萬分,再不敢超過期限。師生們感動於他的真摯誠懇,再也沒有人疏忽怠慢,義塾的學風非常勤謹嚴肅。

武訓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所有學生與老師的費用都由他支付。(電影《武訓傳》截圖

終生未娶 病重躺簷下不佔房

武訓因為一心一意興辦義學,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過著刻苦的生活。他晚年聲名遠播,男女老幼都敬重歡迎他,大家爭著請他到家裏吃飯、招待。

山東巡撫張曜為此特地召見他,為嘉獎其興辦教育之功,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還另捐銀二百兩;賜名武訓,以垂訓世人之義。同時上奏清廷,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匾額,並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

這本是至高無上的榮耀,但是在朝廷來的欽差面前,他卻不願意下跪謝恩,也不願意穿黃馬褂,說:「義學正,不用封,黃馬褂,沒有用。修個義學萬年不能動。」

第三所義塾成立不久,武訓身染重病,卻不肯佔用房間,躺在義塾的屋簷下休養。半個月後,光緒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九六年)四月二十三日,武訓在朗朗讀書聲中含笑離世,終年五十八歲,遵遺囑葬於柳林崇賢義塾旁。

發喪之日送殯者達萬人

發喪之日,沿路六十里各村民眾自發設奠路祭,自動送殯者達萬人,沿途來觀者人山人海,師生們哭聲震天,市民聞訊淚下,當時有人互相低聲地問:「誰說武訓沒有兒子?」

武訓去世十年後,清廷將其業績宣付國史館立傳,並為其修墓、建祠、立碑,許多名家題詞,全國出現許多以武訓命名的學校。江蘇南通的一所師範學校還將武訓像與孔子像並列,山東民眾甚至稱其為「武聖人」。一九四五年,冀南行署在柳林創辦武訓師範。

到了民國時期,為紀念武訓,時任山東教育廳長何思源重建了武訓祠,還立了比真人略大的漢白玉雕像。

中共沒有建政之前,武訓曾是感動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後人稱頌他是千古奇丐。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倒行逆施,武訓的墳墓被掘開,屍骨被焚燒,武訓祠、武訓的漢白玉塑像、「義學正」匾額都被毀掉。

武訓故鄉的武訓像。(明慧網)

【延伸閲讀】
身爲法官可用杖罰 他為何被人們稱為「徐無杖」
一諾千金 代代相承的誠信美德

【延伸閲讀專輯】
德行典範
尋找生活希望的故事
尋找生命意義的故事
神奇的九字真言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11/16/千古一丐-武訓的故事(圖)-212690.html

(本文主圖説明:左圖:被中共批判的人倫典範武訓像;右圖:第一禁片《武訓傳》當年的海報。明慧之窗合成)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