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堯的故事 (4) 帝摯駕崩 陶唐侯登帝位

帝堯的故事 (4) 帝摯駕崩 陶唐侯登帝位

【明慧之窗記者心篤綜合編輯】帝堯是一位重德愛民的上古聖君。《史記》記載:「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上篇談到陶唐侯任賢用能除了五害, 帝摯降詔禪位。我們繼續來看看帝堯這位上古聖君的傳奇。

接前文

母病危 堯上「望都山」祈福

陶唐侯(以下也稱堯)遣羿南屠巴蛇為民除害那陣子,堯衣不解帶地服侍生病的母親慶都。因為唐邑地勢低下,濕氣太重,醫生建議最好遷居高處,既可避去潮濕,又可得到新鮮空氣,對病體較有益。堯於是急忙將母親移居山上,可是病情卻愈見嚴重,他急得沒法,只好齋戒沐浴去祈禱山川。

堯得知東北某山上有一座神祠,據土人說極其靈驗。堯誠心徒步上山祈禱,總不時地回頭望向慶都居住地,走下山時也是如此,因為心中牽掛著垂危的母親。有感於陶唐侯的純孝,後人就將這座山取名「望都山」,以紀念陶唐侯的孝行。

病重的慶都於兩個月後去世。訃告到亳都,帝摯雖在病中,卻也極其盡禮。之後堯在唐邑東面擇土安葬母親。

堯居母喪 務成子代理政務

當時堯居喪守孝,照例默而不言,政事全權委託務成子處理,包括羿殺巴蛇及請討鑿齒的表文也是。某日務成子處理政務時,取出一面畫著日月星辰的紅布小幡旗,吩咐屬官照這式樣放大五倍,用紅布做一百二十面,須十日內如數完成。百官不解。

十日後幡旗做成,此時東方諸侯派使者來告難:「佔據海濱的大風逐漸西來,他所到之處,房屋樹木被摧殘,人民牲畜被壓斃,江河湖海波浪滔天,交通斷絕;農作莖枝毀折,秋收無望。最近他更糾合各地不良分子據城池佔土地,敝國等無法抵禦。特來懇請陶唐侯迅發雄兵立予援助,不勝感激之至。」

務成子早有所聞大風為害於民,早已預備破除的器具 —— 朱幡。他將一百面紅布幡旗分給各國使者,說道:「此人所恃的無非是風力,可將此幡於正月元日子時,在每邑每村的東北方豎起,以重兵守之不被砍倒,這樣此人的風就失去效力,就容易抵禦了。」

各國使者疑惑幡旗的功效,仍然懇求務成子出兵。務成子答應等除鑿齒之軍凱旋,立刻前去除大風。使者們方才高興地持了幡旗拜謝而去。

大風為患 羿奉命施妙計除害

羿軍凱旋歸來,務成子代表陶唐侯率領百官迎接,設宴慰勞。飲過三巡,務成子向羿說:「老將連年辛勞,今日才得歸來,但是還要請您辛苦一趟除大風。」羿答:「於國於民有利的絕不敢辭勞,但大風究竟是甚麼東西呢?」

務成子道:「大風也是個得道之士,生平專門研究風學,所以名字就叫大風。後來上界風伯任用他,在天上和箕伯、巽二、颶母、孟婆、封姨等共職司風之事。之後風伯查知他是個不安分之徒,便革除了他,從此他就流落在下界,但仍舊僭稱風伯。」

大風是個得道之士,生平專門研究風學,所以名字就叫大風,曾擔任司風之職,因不安分而被革職。圖為風伯、雨師。(公有領域)

「當年少曇、顓頊、帝嚳三個聖人在位時,主德清明,四海康寧,所以大風不敢為患。現在帝摯無道,三佞臣朋比為奸,四海鼎沸,萬民嘆息,他就趁機而起。」

羿請問是否有破其風力的方法?

務成子道:「有,前日已製成一百二十面大朱幡,給了各國使者一百面,剩下二十面請老將帶去豎起,就可使其風失效。但只限於朱幡的範圍之內,出了幡的範圍就不管用了。要攻打時,老將找要害之地,於二月二十一日子時,將朱幡一齊豎起,然後設法誘他進入幡的範圍之內,這樣他的風力無所施展,就可一舉成擒。」

考慮到大風做過司風之神,有變化隱遁的法術,所以務成子另準備了一個法寶,這個寶物是他在黃帝時期偶遊寒山之巔取到的。他便從紅箱子裏取出一顆圓徑一尺的大珠子,色黑如漆卻光晶耀目。

務成子道:「此物名為玄珠,產於寒山之北,陰泉之底。這水中有一巨大黑蚌,能出水飛翔於五嶽之上,千年而生一珠。夜間懸起此珠,明亮如日月;日間取出照耀,能使神祇精靈無所遁形。」

「大風戰敗後若要變化而逃,老將以此珠照之,他就無可隱遁了;而且老將神箭能射高射遠,別怕制伏不了他。老將的神箭最好先繫一根極長的繩索,射著後利於找到落下之處,便於拖他過來!」眾人大笑稱讚。

朱幡玄珠顯威 大風兵敗身亡

羿便率師出征大風。到了歷山,東方諸侯齊來見羿,告知各國豎立朱幡後,大風的風力到達不了幡的範圍以內,攻不進來;但是幡以外,各國之兵也攻不出去,彼此成相持之局。

後來大風知道是陶唐侯給的朱幡所起的作用,便幾次來奪幡,幸而各方守備甚嚴,他未能如願。

大風被朱幡所阻,不能施展風力,無法進攻中原,就變計改攻陶唐侯。哪知過了八、九十個村邑,處處都有朱幡保護,屢次想砍倒它又做不到,不免心灰意懶,疏於防範,後來竟不知羿軍抄襲。

羿與逢蒙這邊,決定在二月二十一日,就是可豎立朱幡之日,兩人各執十面朱幡,帶兵士分向兩旁,夜行晝伏抄小路到大風後面去豎幡,將他包圍其中。

到了二十一日子時,羿與逢蒙大圈已合成,要害之處都豎起朱幡。天亮時羿軍從四面包圍攏來,大喊:「大風往哪裏走!快出來受死!」大風竟不知這些兵是從哪來的,慌忙率領黨羽迎敵;他也趕快施展法術,哪知風息全無,頓時手足無措。禁不起羿軍箭如飛蝗般射來,大風的軍士死亡甚多,頃刻大亂。

大風情知不妙,隱身往天空中逃去。早在對面山上瞭望的羿,便叫逢蒙拿玄珠向天空照耀,自己也向天空中射出繫有長繩的神箭。

那大風本已隱身,給珠光一逼竟顯露原形,羿射出的箭也正中他的膝蓋,他從天空中掉下來,繫著一根長繩,彷彿和放風箏的倒栽下來一般。

兵士們循著長繩,在三里外青丘大澤旁找到大風,他浸在水中,頭破腦裂,血肉模糊,一命嗚呼了。餘黨悉數崩潰,東方亂事至此結束。

遵循君臣綱倫 堯力辭受禪

羿軍凱旋歸來的次日,亳都降詔,堯雖居母喪,但是仍親接拜受君命。一看是帝摯禪讓之詔,文中有「本擬親率群臣前來敦勸,因病體不堪跋涉,務望早登大位,以符民情」等語。堯急召群臣商議如何措詞辭謝。

司衡羿道:「現在帝摯的無道,可說已到極點,帝能禪讓天下乃頗有仁心、頗有識力,而且語氣懇摯,帝以前的缺失可遮去一半了。勸我主接受,不必推辭,正是古人所說『成人之美』之意,不知我主以為何如?」

堯道:「這事萬萬不可。禪讓後,臣反為君,君反為臣,天下斷無此理。況且寡人薄德,不克承當,趕快上表謝辭吧。」羿道:「從前炎帝敵不過蚩尤,知道黃帝威望大,就讓位於黃帝,黃帝也不推辭。臣反為君,君反為臣,自古有之,何足為奇呢?」

堯認為他與今帝是同胞手足,要奪兄之位,於心何忍?

羿道:「這次並非我主攘帝之位,是帝自己情願讓位。況且九年以來帝失德太甚,將來帝失德愈久,天下人民愈能感受到,四方諸侯必有背叛分裂之日,帝不免身敗名裂。」

「我主現在肯受禪,既可成就帝的美名,又可保全帝的聲譽,豈不兩利!所以,替我主著想,替今帝著想,替天下兆民著想,替先帝的宗社著想,老臣總以受禪為是。」

堯仍力辭受禪,務成子也認為依理應該辭謝。於是堯寫了辭表拜發出去,文中有懇切勸諫帝摯的話語。此時有人報告:「四方諸侯都表文擁戴,推尊陶唐侯為帝,廢去帝摯,共有九千二百五十國列名。」

陶唐侯深是驚訝,因為服喪中不便招待,便由務成子代為引見並辭謝。

堯神奇夢兆 駕青龍登天門

陶唐侯居喪三年後,開始處理政事。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他遊歷泰山,愈走愈高,過了一峰還有一峰,路也愈走愈狹窄。正在猶豫如何繼續前進時,忽見路旁山洞中蜿蜒走出一條大物,原來是一條青龍。他想:「龍能夠飛騰,我不妨騎它上山去。」

堯才想著,竟已經跨上龍背了,那龍接著凌空而起,只聽得耳邊呼呼風聲,不知過了多久,落在一座山峰上。他剛跨下龍背,那龍頃刻不知去向。四面一望,無邊無畔,群山盡在眼底。堯在夢中自忖:「此處想必是泰山之頂,果真是『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日出。(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再抬頭一看,上面就是青天,還有兩扇開著的天門,離頭頂很近。堯暗想著到天上去遊遊,但是沒有梯子,最後決定爬上去。他用兩手攀住天門門檻,縱身向上跳,竟已到了天上。只見銀台金闕,玉宇瓊樓,炫耀心目,真是富麗已極……

可不知怎麼回事,他卻突然醒來,原來是一場夢啊。

堯暗想:「這夢真做得奇怪,莫非四方諸侯經我這番誠懇辭謝,還不肯打消推戴之心嗎?青龍屬東方,也許羿已平定了大風,東方諸侯認為我又立了功績,重新發起推戴我之意?天門離我甚近,我攀躋即上,也許帝還有來禪讓於我之意,我該如何應付呢?」想了許久,不得其解。

帝摯駕崩 堯受禪繼帝位

話說各國諸侯見妖異大風終逃不了羿軍出擊,更加歸心於陶唐侯,懇請羿務必力勸陶唐侯俯順萬國之請,早正大位,勿再謙辭。幾日後羿班師回來,向堯傳達東方諸侯推戴之意,竟應驗堯前夜的神奇夢兆。

晚間亳都來詔,原來帝摯崩逝。遺詔中懇切勸堯早登大位,以符民情;另附以獾兜、孔壬兩人領銜的勸進表文,亳都群臣除鯀之外個個列名。但堯只捧著遺詔悲慟大哭,一則君臣之義,二則兄弟之情。

堯正啟程到亳都奔喪送葬、扶立太子時,四方諸侯派代表前來,切望陶唐侯以天下兆民為重,速登大位。堯還是謙辭,務成子勸道:「從前帝摯尚在,當然推辭,如今帝摯已崩,遺詔中又諄諄於此;四方諸侯又如此殷殷誠意,真所謂天與人歸。如再不受禪,那就是不以四方之心為心,不以遺詔為尊,毫無理由了。」

陶唐侯方才答應,擇吉日正式登帝位,以後可改稱帝堯,他的謚號。

(取自《上古神話演義》)

(待續)

【延伸閱讀專輯】
帝堯的故事

明慧網原文:
堯的故事(8):唐堯居母喪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4/5/198008.html
堯的故事(9):唐堯踐帝位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4/6/198009.html

(本文主圖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