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 ——「怪人」還是「聖人」?

王陽明 ——「怪人」還是「聖人」?

文/明慧期刊《希望》第三十六期(明慧之窗記者周慧文編輯)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曾居住在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故後世多稱他為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波瀾壯闊,富有傳奇色彩。有人說他是「怪人」,也有人說他是「聖人」,那麼,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婚禮當天找不到新郎

公元一四七二年,王陽明出生在浙江餘姚,他的父親王華,曾高中狀元。王陽明十歲時,隨父親搬到北京,入私塾,開始讀四書五經。他領悟很快,能舉一反三,讓老師倍感驚訝。

有一天,老師在班上問同學們:「讀書是為了什麼呢?」大多數同學都回答:讀書是為了科舉高中。老師也啟發學生:讀書人當以考取功名為第一理想。但是王陽明卻說:「讀書是為了做聖賢。」眾人驚愕不已。

王陽明認為:「讀書是為了做聖賢。」圖為王陽明的書法。(台北故宮博物院)

王陽明15歲那年,跟隨父親遊覽了居庸關,但他接下來的舉動讓父親大吃一驚。有一天,王陽明非常鄭重地走到王華面前,嚴肅地對父親說:「我已經寫好了給皇上的上書,只要給我幾萬人馬,我願出關為國靖難,討平韃靼(即蒙古人)!」

為了管住王陽明的心,父親王華考慮了好久,終於找到一個辦法。他決定給兒子談一門親事,他認為,只要兒子結了婚,有妻子管著,就不會再做什麼出格的事情了。王華精心安排,特意挑選了江西洪都(南昌)的一個官家小姐,然後叫來了剛滿17歲的王陽明,告訴他馬上收拾行李,離開北京,去江西結婚。

結婚的日子到了,官家結婚,新郎又是王狀元的兒子,自然要熱鬧隆重一點。岳父大人家裏忙碌非凡,可是等大家都忙完了,準備行禮的時候,才發現少了一個關鍵的人——新郎。

岳父大人滿頭冒汗,打發手下的所有人出去尋找,可怎麼也找不到,全家人急得不行。直到第二天早晨,他們才在城郊的一所道觀裡找到了王陽明。大家都十分激動,可是失蹤了一天的王陽明卻一點也不激動,他驚訝地看著那些滿身大汗的人們,說出了他的疑問:「找我幹啥?」

原來,王陽明結婚那天出來閒逛,看見一個道觀,便進去和道士聊天,越聊越起勁,就開始學道士打坐,這一打坐就是一天。直到現在經人提醒,他才想起昨天還有件事情沒有做。從此,王陽明的逸事傳遍了洪都,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怪人。

水到絕境是飛瀑 人到絕境是轉機

不管有多少人嘲笑,王陽明始終意志堅定,說到做到,繼續追求著自己唯一的人生目標——做聖賢。

王陽明21歲時,嘗試按照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尋求真理,他格了7日7夜的竹子,希望能「窮竹之理」,可是卻得不到答案,自己反而病倒了。雖然失敗,但王陽明追求聖賢之道的志向不改,他繼續尋求新的方法。

王陽明28歲考中進士,隨後步入仕途,他為官正直,有著強烈的正義感和勇氣。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禍亂朝廷,一大批正直的大臣飽受摧殘,上書彈劾劉瑾的戴銑等20餘人被逮捕。

王陽明堅持正義,不畏權貴,不顧個人安危,上疏朝廷論救。當時由於劉瑾過於強勢,很多大臣的論救奏疏都只談從寬處理,唯獨王陽明的奏疏,不但要救人,還在奏疏中直呼劉瑾為「權姦」。

王陽明(公有領域)

劉瑾氣壞了,他將王陽明廷杖40,還把他關進監獄,隨後把他謫貶至貴州修文縣龍場(貴陽西北70里)當驛丞。王陽明原來是六品官,結果一下子變成了沒有任何級別的驛丞,而且要到貴州那麼偏遠、險惡的地方去任職。毫無疑問,此時的王陽明簡直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可是這還沒完,一場更嚴峻的生死考驗在等著他。

劉瑾是個做事很絕的人,他罷了王陽明的官,打了他的板子,卻不肯就此甘休。為了一解心頭之恨,他特地找來殺手,準備在王陽明離京赴任途中殺死他。

這一招確實出人意料,一般說來很難防備,可惜劉瑾並不真正瞭解王陽明。王陽明雖然平日研究哲學,每天「格」物,看起來傻乎乎的,其實他還有著另外不為人知的一面。

他早就料到劉瑾不會放過他,便在經過杭州時玩了一個把戲,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丟進了錢塘江,為了達到「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目的,他還留了封遺書,大意是我因為被人整得很慘,精神壓力太大,所以投江自盡了。這一招很厲害,殺手們聽說這人已經自盡,就回去交差了。連杭州的官員們也信以為真,還專門派人在江邊給他招魂。

擺脫殺手之後,王陽明終於到達了貴州龍場。在那裏,王陽明沒有氣餒,他捲起袖子,帶領下屬,尋找木料和石料,修建房子。然後,他親自深入深山老林,找到當地的苗人,耐心地用手語一遍又一遍地解釋,得到他們的認同,讓他們住在自己的周圍,他開設書院,教他們讀書寫字,告訴他們世間的道理。

龍場萬山叢棘,蠱毒瘴癘,但任何艱難困苦都不能改變王陽明立下做聖賢的志向。他在山洞裡,靜臥在石窩「棺材」裏感悟聖人之道。在忘我的靜思中,有一天,王陽明豁然開朗,他感悟到了「聖人之道,在於自心」的妙諦。

原來,「理」在心中,天地之道存於萬物,也存於我們內心,天人本是一體,何時可分?又何必分?隨心而動,隨意而行,道法自然,這便是聖賢之道!這就是著名的典故——「龍場悟道」的由來。

建奇功,不求封賞;灑脫行,了知天命

公元1509年閏九月,王陽明被貶期滿,離開龍場,其後歷任多種官職。公元1516∼1517年,王陽明恩威並施,一舉蕩平江西為患數十年的盜賊。他用兵奇特,變化莫測,附近的人都驚呼王陽明是神。

公元1519年,寧王朱宸濠在江西發動叛亂。王陽明數出奇計,先以反間計、假情報令寧王14天不敢出巢進兵南京,因而喪失了先機。隨後,王陽明臨時招兵8萬,半日即攻克寧王經營了幾十年的老巢南昌。此後,王陽明領兵與寧王決戰於鄱陽湖,上演了明朝的「赤壁之戰」。當時寧王將船連在一起,佈成方陣,王陽明用火攻的方式,燒得寧王軍隊大敗。寧王叛亂只經過了43天,就被王陽明平定了。

王陽明俘虜了寧王。他以一己之力建立了不世奇功,卻心甘情願地將手中最大的戰利品拱手讓出。他將寧王交給太監張永,自己不求任何封賞,然後灑脫離去。

平寧王《記功碑》。(公有領域)

當時,朝中官員們都很難理解王陽明,他不要錢,不要官,連自己的封賞也不要。他不記恨,不報復,更不願對別人落井下石。他的內心只為了「道」,只為了那些平凡的芸芸眾生。

他雖然已經名滿天下,卻毫無架子,四處遊歷講學。無論是貧是富,只要前來聽講,他就以誠相待,即使有人存心要加害於他,他仍然一視同仁。晚年的王陽明,意境更為超脫。他在詩中,表達了「了知天命」的感慨。

公元1528年冬,王陽明平定廣西叛亂後,在回家的路上,途經廣西桂林,在漓江發現了供奉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廟,他便前往進見。他一進廟門,就驚奇地發現廟裡情景、擺設竟如此熟悉,忽然記起42年前自己15歲時做的一個夢,在夢中他拜見了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夢裡他還賦詩一首: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
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王陽明當時醒後便將此夢記錄了下來,而此刻眼前的情景,竟和夢境中的一模一樣,絲毫不差。王陽明由此感嘆確有天意,人的一生經歷冥冥之中早有安排。

王陽明,以其一生不懈的求索,達到了儒家的最高理想:「立功、立言、立德」。他戰功、學說、品行具備,集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於一身,被譽為中國近500年間出現的「聖人」。今天,讀其事跡,仍可感受其內心深處搏動不息的靈魂——求道明心,矢志不移。

【延伸閲讀專輯】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人類文明與生命奧秘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道德傳家
珍惜人生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以史為鑑

明慧網來源:
《希望》明慧期刊 第36期
https://qing-x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9/10/xiwang-36.pdf

(本文主圖來源:明慧之窗)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