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文章】流傳千古家教聖經:詩禮傳家、重德修身

【聽文章】流傳千古家教聖經:詩禮傳家、重德修身

文/智真(明慧之窗記者古雲編輯)

中國古人非常注重家風、家教,注重對子女的德性培養,以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向道、向善等理念正面引導,「重德修身」成為各家家訓的核心內容。古聖先賢們對子女的仁慈關愛和嚴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時候能夠擇善而從,走正人生之路而無怨無悔。古人家教的智慧,為後世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聽文章】

audio-thumbnail
流傳千古家教聖經:詩禮傳家、重德修身
0:00
/10:32

孔子:「詩禮傳家」

孔子是中國春秋時的思想家、教育家,相傳他有三千學生。《論語・季氏》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他的一個學生陳亢有一天問孔子的兒子孔鯉:「你在老師那裏聽到有與別人不同的教誨嗎?」

孔鯉說:「沒有啊!有一次我父親曾獨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過,父親問我:『學《詩》沒有?』我說:『沒有。』」

「父親說:『不學《詩》,無以言。』我馬上就去學《詩》。又有一次,遇到父親一個人在那裏,我快步走過,父親問我:『有沒有學《禮》?』我說:『沒有。』父親說:『不學《禮》,無以立。』我馬上又去學《禮》。我只聽到這兩件事。」

陳亢高興地說:「我問一個問題,卻得到三個收穫,知道了學《詩》的道理和學《禮記》的道理,還知道了君子對待自己的兒子與別人的孩子是一樣的。」

的確,詩和禮,都是孔子教育學生的重要內容。孔子說:「詩言志,歌詠言」,認為利用文藝形式對學生進行具體形像的教育,比說教往往有效得多。相傳《詩經》三百零五篇,就是他親自刪定的,內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隨道義有關。

孔子認為人的道德修養就應從這裏開始,另外,通過讀詩也能夠學到許多歷史、自然、社會知識。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他所說的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禮儀行為規範,從學禮開始,逐漸培養出學生自覺的道德主體意識,進而成為日後通達天道、經世濟民的基礎。

孔子教育兒子學「詩」學「禮」,和對其他學生的要求是一樣的,並沒有因為孔鯉是自己的兒子就放鬆對他的要求,這一點可以看出孔子對學生的一視同仁和對兒子寄予厚望。後代的讀書人,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稱做「詩禮傳家」。

唐太宗的家教聖經

唐太宗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培養,親自撰寫《帝範》十二篇賜予太子李治,即包括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等為君應當遵守的十二條準則,指出:「此十二條者,帝王之大綱也。」、「修身治國,備在其中」。《帝範》也被歷代帝王奉為家教聖經。

唐太宗李世民。(明慧網)

唐太宗諄諄告誡李治:效法堯、舜、禹、商湯、周文王等古代聖哲賢王,「非威德無以致遠,非慈厚無以懷人」,「傾己勤勞,以行德義」。唐太宗還寫了《誡吳王恪書》、《戒皇屬》等經典名篇,教導子女「人之立身,所貴者惟在德行」,指出修養德行的重要性,多做善事、美德充盈才能福澤綿延;

教導子女「夫帝子親王,先須克己」,要自勉自制,嚴於律己,他講述了自己數年「外絕遊觀之樂,內卻聲色之娛」,把時間放在勤勉朝政上;教導子女「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之耕夫」,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頓飯,都不要忘記蠶婦農夫的辛勤,要培養節儉樸素的品德。

唐太宗給幾個兒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如房玄齡、李綱、張玄素、李百藥、魏徵等,並專門下詔書規定了對待老師的禮儀。他一方面教誡子女要尊師重教,「見師如見父」,要「宜加尊敬,不得懈怠」。一方面支持老師嚴格管教,鼓勵老師對太子及諸王的過失極言切諫。

老師們都能夠堅定地履行職責,與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

唐太宗非常注意以小見大、深入淺出地進行道德教育,遇事必誨,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如有一次,他看到李治在一棵彎曲的樹下休息,就教誨他說:「這樹雖然彎曲,打上墨線就可以取直成材。做君主的即使本身並不高明,但是能接受別人的規諫,也可以變得聖明。」

唐太宗還注意結合史實進行教育,他讓魏徵編錄了《自古諸侯善惡錄》,分賜諸子,要他們把書「置於座右,用為立身之本」,從前人善者成、惡者敗的事例中汲取經驗教訓,得到鼓勵,從而更加重視自己的德行修養,做正人君子和愛護百姓的人。

范仲淹教子重德行

范仲淹是北宋時思想家和教育家,熟讀儒、道經典,並崇信佛法,官任參知政事,他在《岳陽樓記》中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家喻戶曉。他治家甚嚴,教子有方。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在他的教導下,他的四個兒子都從小就熟讀經書,學有所成,為人正直。

Fan Zhongyan.jpg
范仲淹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公有領域)

范家家風儉樸,樂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讓次子范純仁到蘇州去運麥子到四川。范純仁運麥子途中碰見了熟人石曼卿,得知他因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故停留在此。范純仁便將一船的麥子全部送給了石曼卿,助其得以還鄉。范純仁回到家中,因無法向父親交差,所以久久地站立在父親身旁,沒敢提及此事。

范仲淹問他道:「你在蘇州遇到朋友了嗎?」范純仁回答說:「路過丹陽時,碰到了石曼卿,他因親人喪事,沒錢運柩回鄉,而被困在那裏。」范仲淹立刻說道:「你為甚麼不把船上的麥子全部送給他呢?」范純仁回答說:「我已經送給他了。」范仲淹聽後,對兒子的做法非常高興,並誇獎他做得對。

范仲淹雖然身居高位,俸祿豐厚,但他卻不為子女留下錢財,而是全部用於扶危濟困了,把樂於助人之仁德傳給了子孫。他的長子范純佑十六歲隨父防禦西夏,屢立戰功,是其得力助手;次子范純仁,後任宰相,在五十年的為官生涯中,恪盡職守。

三子范純禮官至尚書右丞;四子范純粹官至戶部侍郎,受其父言傳身教,他們都正義敢言,關愛百姓,以清正廉潔著稱,儉樸的作風始終從未改變,把做官得來的俸祿,大多用在了擴大父親范仲淹創建的扶危濟困的義莊上了,而自己與家人卻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

結語

古代家庭教育自始至終都是以倫理道德作為教育的最高價值取向的。為人父母,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子女。其實不管給其多少財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為子女長遠打算,因為德是做人最根本、最本質、最美好的東西,是一切福份的源泉,是留給孩子的最可靠的財富。

【延伸閲讀】
給他錢財不如教育賢能 古人教子有方故事三則

【延伸閲讀專輯】
顏氏家訓
中華傳統女子美德
德行典範
兒童教育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2/28/古人教子理念-重德修身(一)-236959.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3/2/古人教子理念-重德修身(三)-236985.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3/3/古人教子理念-重德修身(四)-236986.html

(本文主圖來源:《 宋人書畫孝經冊》,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