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要健康 改變五個有害的生活習慣

身心要健康 改變五個有害的生活習慣

文/劉一淳(明慧之窗記者心篤改寫)

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德行不充,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意思是:如果人的道德不好,就是吃仙丹妙藥,也不能延年益壽;如果道德高尚完美,不用祈禱,就多福多壽。

古人怎樣養德的呢?養德首先要養性。「性」,在天,謂之命;在人,稱之性。性字左邊是心、右邊是生,表示生而為人就有理存於心中,名為性,實為理。心順理則生,心背理則亡。

三國時期魏國人嵇康《答難養生論》:「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絶,此四難也。神虛精散,此五難也。」

《宋書・傅亮傳》:「五難之根既拔,立生之道無累,人患殆乎盡矣。」

所以要養性,先要除去有礙養生的有害作為,即:追逐名利、狂歡暴怒、貪戀聲色、嗜食肥甘、心神不寧等。

放淡追逐名利  范蠡有捨有得

春秋時期,楚國人范蠡和文種,輔佐越王勾踐二十年,幫助越王滅吳復國成就霸業。後來范蠡官拜上將軍,名揚天下。范蠡認為盛名之下難以長久,且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同安樂的人,於是他急流勇退,毅然棄官而去。

范蠡從勾踐面相看出他的稟性,便寫信勸告文種:「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不相信。

勾踐忌憚開國功臣「功高蓋主」,在復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身邊的謀臣一個個剷除,後來文種被勾踐以要造反作亂而賜死。

范蠡像。(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范蠡離開越國來到齊國,改名換姓帶著兒子戮力墾荒,耕於海邊,並從事經營,置了數十萬家產。齊王聽聞范蠡是位賢者,任用他做相國輔佐政務。很快,范蠡官至卿相,家裏經營買賣財富也累積千金,功名富貴達到了極點。

但他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因為中國傳統理念講「盈極則虧」,意思是,凡是達到極點就要走向衰落了。

於是三年後,范蠡辭去相位,散盡家財,離開齊國,移居到定陶,自號陶朱公。父子齊心合力,勤於畜牧農業與經營買賣。沒幾年,范蠡再次積攢了數以萬計的大財富,他經常周濟貧苦百姓,當地民眾尊稱陶朱公為財神。

名利金錢、高官厚祿因德而生,范蠡因有德而富,富而又散,有捨有得。

范仲淹喜怒寵辱不驚

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有個「范進中舉」的故事,説的是范進中舉後竟然「發瘋」了。他二十歲開始應試,考了幾十年,到五十多歲終於考中進士,但他因過喜而瘋狂,還好岳丈謊騙他沒中,打了一巴掌才讓他回過神來。

明朝《幽窗小記》有幅對聯:「一寵一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大意是:視人生寵辱得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視功名利祿如雲卷雲舒般變幻,去留都無意。寥寥數語道出對待名利和地位的正確態度。

唐太宗期間,盧承慶因處事公正被任命為「考功員外郎」,管理官吏考績。有一位管漕運的官員,因糧船沉水而失責,盧承慶給這位官員寫下了「失所載,考中下」的評等。

那位官員聽後,沒有任何解釋和疑懼的表情,一點都不生氣,坦然的接受了。盧承慶繼而一想,糧船翻沉不是他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個人能力可以挽救的,便改為「中下」評等。可那位官員還是沒有發表意見,不說一句感激的話,也沒有激動的神色,一笑置之。

盧承慶很讚賞他的處事態度,稱讚:「寵辱不驚,難得難得!」最後改成「寵辱不驚,考中上」的評等。

北宋時期,范仲淹因「慶曆新政」失敗被謫居鄧州,他依然可以在《岳陽樓記》中表現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豁達境界。

范仲淹畫像局部。(公有領域)

不能做好養生,從中醫理論講,可能是情緒過度喜怒驚恐造成的,這些情緒的波動,則是因為人放不下名利情所致。在生活中,得失不是評定幸福與快樂的唯一準則,重要的是有一顆淡定的心。不為名利所累,不為世俗所擾,滅名利除喜怒,才是輕鬆的養生之道。

貪戀聲色的國君 下場淒涼

西元前十八年,三十三歲的漢成帝路過陽阿公主府邸,入府作樂。趙飛燕獻舞,被漢成帝一眼相中,帶入漢宮臨幸晉升為婕妤。

一天,成帝帶著飛燕一同泛舟賞景。飛燕一面輕歌《歸鳳送遠》之曲,一面翩翩起舞,成帝令侍郎馮無方吹笙以配樂。舟至中流,狂風驟起,險些將身輕如燕的趙飛燕吹倒。馮無方奉成帝之命救護,扔掉樂器,拽住趙的雙腳不能鬆手,飛燕則繼續歌舞。此後,宮中便流傳「飛燕能作掌上舞」的佳話。

後來趙飛燕和妹妹趙合德禍亂後宮,誣陷皇后,殺害皇子,應了當時童謠:「燕燕,尾涎涎……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成帝因縱慾過度而亡,終年四十四歲,無人繼承皇位。

夏朝的最後一個國君夏桀,荒淫殘暴,沉溺酒色,寵愛妺喜,最後身死國滅。

商朝的最後一個國君紂王,好酒淫樂,寵愛妲己,派樂師創作淫樂,嚴刑峻法,最後自焚失國。

宋代《水雲集》:「蛾戀燈光焰不知,魚貪香餌亦如斯。蛾焦魚爛君知否,好向衹園寄一枝。如今識破戀燈蛾,愛餌迷魚戲黑波。本是一團腥穢物,塗搽模樣巧成魔。」貪戀聲色、荒淫無度,註定不會有好結局。

慧杖斬情絲的聖賢  選擇德才奇佳的醜妻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觀天象,預知人事國命,輔佐劉備創立蜀國。他寫的《馬前課》預測了世事和後來歷朝歷代的變遷,人們無不稱其神機妙算,智慧超人。

《清殿藏本諸葛孔明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據說諸葛亮幼年時經常上山學習經學、兵書戰法,在山上遇到一位美麗的女子,邀諸葛亮下棋品茶、聊天。以後諸葛亮每次上山都去拜訪那女子,倆人聊的非常開心,久之他對老師傳授的知識就聽不進去了。

老師見諸葛亮神不守舍,便對他說:「毀樹容易栽樹難!你看那女子楚楚動人情不自禁。你可知道她本是天上的一隻仙鶴?常來世間勾引凡人?」

諸葛亮深感慚愧,向老師請教避開的辦法。老師告訴諸葛亮,趁她在湖裡洗澡時藏起她的衣服,她來找你,你就用拐杖打她。果然,她找不到衣服,現出原形來啄諸葛亮的眼睛,諸葛亮抓住牠的尾巴用拐杖打去。

白鶴掙脫後飛走了,牠的尾巴被諸葛亮拽掉了,從此不能再回人間。諸葛亮把牠的尾巴做成扇子,時刻警醒自己。

孔子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英俊瀟灑且雄才大略的諸葛亮謹聽師教、及時悔悟,娶妻選德不擇貌。

他的妻子既是慈母,無微不至的關照兒女;又擔起嚴父教子的責任,使全身心許國的諸葛亮無後顧之憂。使他們的後代,或為人師表,或成忠臣良將,樹立了歷代敬仰的忠孝禮儀俱備的諸葛家風。

諸葛亮獨具慧眼,選擇德才奇佳的醜妻輔助自己成就蜀漢大業。相比之下,那些愛美人而亂了江山、丟了社稷、害苦了百姓的帝王將相們,高德見識何其不同啊!

元自實一念之善  轉禍為福

《太上感應篇》記載:元朝元自實怨恨好友繆千戶忘恩負義,在某天早晨四點鐘左右,帶著刀去繆家準備殺掉繆某。途中經過一座庵堂,庵堂的主人軒轅翁早起誦經,見到有幾百位兇神惡煞鬼怪,拿著刀斧跟隨著元自實。

沒多久,元自實返回來了,軒轅翁看到他身後跟著的人,都是頭戴金冠,身佩玉佩,香花旛幢簇擁著,百十成群,十分莊嚴,和顏悅色。

這一前一後,瞬息之間由惡變善,軒轅翁便去問他原因。元自實說,他原來是想去殺了忘恩負義的繆某,走到繆家門口時,想到繆某家中同樣也有老母和妻子,如果殺了他,繆某的家人也要到處流落了。於心不忍,念頭一轉就回來了!

軒轅翁將剛才所見告訴他,並向他道賀:「你的所作所為,神明已經知道了,你將來必定會享有很厚的官祿啊!」元自實聽了軒轅翁的話,認真學習、時常行善,後來果然考取功名,做到宰相。

趙永貞戒淫向善  運隨念轉

明朝正德年間趙永貞,在年少時曾遇到一位奇人告訴他:你二十三歲時必定會考中功名。等到他二十三歲參加鄉試,前場文章寫的極好,到了後場卻失誤連連,結果沒有考中。他感到非常難過,向文昌君祈求托夢,告訴他不中的原因。

文昌君托夢告訴他:「你原本可以考中今年的鄉試,但是因為你近來調戲你家的婢女、引誘鄰居的女兒,雖然都沒有成真,然而你的起心顛倒,意淫不斷,心地日益轉暗,所以你命中原有的功名被消除了。」

他聽後痛哭流涕,發誓改過,大做善事,刻印戒淫善書以警醒世人。結果在下次鄉試中,他考中了解元,做官做到了藩憲。

結語

自古至今,人們都在尋找延年益壽、長保青春的方法。無論時代怎麼變,養生之道各有千秋,但保持善念、情緒適中、動靜適中、飲食適中,卻是千古不變的法則。

古人說:「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 以上幾則故事,希望對於今天已經不太相信神的人們能有所啟示和警醒。

參考文獻:
《史記・貨值傳》
《資治通鑑》唐紀十七201卷
《宋史》
《漢書外戚傳》
《壽康寶鑑》
《清代名人軼事》

【關聯文章】
珍惜人生

【延伸閲讀專輯】
德行典範
兒童教育
道德傳家
大難自救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1/8/26/去名利-范蠡功成身退-散盡家財-429978.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1/8/27/喜怒寵辱不驚-429979.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1/8/29/漢成帝貪戀聲色與諸葛亮慧杖斬情絲-429980.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1/8/31/善與惡在一念之間-429981.html

(本文主圖來源:pixabay)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