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嘉言】克儉節用:儉以養德 戒奢齊家

【正史嘉言】克儉節用:儉以養德 戒奢齊家

【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從古至今,成為教育人們遵守華夏勤儉持家優良美德的箴言。

在這樣的道德基礎上,古人有很多節儉度日、輕財重德的典範故事。《二十四史》中也有許多名句警言宣揚傳統文化的簡樸理念,以下摘錄四則分享。

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

【譯文】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惡中的大惡。

唐肅宗做太子時,有一次陪皇帝唐玄宗吃飯,膳食中有熟羊腿,玄宗讓太子把羊腿割開。太子把羊腿割開,然後拿了餅擦手,玄宗看後有些不高興。等太子擦完手將餅吃了,玄宗這才滿意,對太子說:「福分就應當這樣珍惜。」

唐肅宗繼承了儉樸的美德,不僅飲食不吃山珍海味,連宮中的歌女、舞者也沒有華麗的衣服和裝飾。

後世的唐文宗也同樣節儉樸素,不喜奢華。他曾因駙馬韋處仁戴著昂貴的頭巾而對他說:「本來因為你家世清正樸素,所以才挑選你做駙馬。這樣的頭巾和衣服,別的親戚可以穿戴,你可不許穿用。」

李商隱《詠史》中說:「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在以前,很多帝王天子都以儉樸為榮,視為美德,珍惜福分。而現在很多人卻把揮霍視為豪氣,以奢靡為榮,用來顯示自己的身分和地位。卻不知奢靡會遭天譴,所擁有的一切都來自於福分,而福分並不是無窮無盡的。

正如《周書》中所云:「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
中國很多帝王都以儉樸為榮,視為美德。圖為唐玄宗。(公有領域)

清者蒞職之本,儉者持身之基。

【譯文】公正廉潔是任職的根本,節儉是修身養性的基礎。

郭子儀是唐朝著名將領,世稱郭令公。他的兒子郭弘廣擴建了家宅,而郭子儀不准許派人守門,上至貴家下至百姓,甚至里巷中做小買賣的人,都可以隨意出入郭的家宅,不會受到詰問。

有人說:「郭子儀的夫人王氏和他的愛女,正在對鏡梳妝。」有人說:「此時,郭公的部下將官都出行了。」還有人說:「他家的兒子們被要求去擔水灌地,和一般的僕人奴隸一個樣。」郭子儀家中的事,人們都知道。

有一天,郭子儀的孩子們聚在一起,請求郭子儀准許派人守門,郭公不答應,於是他們都哭起來,說:「大人的功業已在,人們都得到您的庇蔭,您卻不自加尊重。就是伊尹、霍光也難以做到像您這樣公開、透明,但卻苦了我們。」

郭子儀笑著說:「你們都沒想明白怎麼回事。現在咱們家吃官糧的馬就有五百匹,吃官飯的有一千人,許多人妒嫉我,想誣陷我。如果我們高牆閉戶、內外不通,一旦有人怨恨,誣告我造反、不盡臣道,再加上有貪功的人和嫉害賢能的人出來作證,那麼咱們家將九族抄斬,追悔莫及呀。現在我家空空曠曠、四門大開,就算有讒言和誹謗興起,又能給我加甚罪名?這是我這麼幹的原因。」他的孩子們都理解了。

郭子儀權傾天下,滿朝卻不猜忌他;功勞蓋世,君主卻不懷疑他;奸佞們多次想加害於他,卻總不能得逞。他富貴壽終、子孫繁衍、安居樂業,這都是他誠心為國、寬厚愛民、戒貪守謙而得到了長保平安。

正如《周書》中所云:「清者蒞職之本,儉者持身之基。」
郭子儀
郭子儀誠心為國、寬厚愛民、戒貪守謙。(公有領域)

恭儉福之輿,傲侈禍之機。

【譯文】恭敬節儉是承載福祿的車子,而驕縱奢侈則是禍患之機兆。

明朝人陳良謨,崇禎四年(公元一六三一年)進士,官監察御史。他曾說:「明武帝正德三年(公元一五零八年),州裏發生大旱災,各鄉的莊稼沒有收穫,我們家鄉仰賴堰水而大豐收。第二年又發生大水,我們鄉地勢較高影響不大,收穫相當豐碩,而且乘勢得到了朝廷兩次免糧。鄉人於是廉價買入各鄉產業器物等,物超三倍所值。從此家家都競相奢侈,舊時的樸素風氣完全變了。」

他告訴叔兄說:「我們村可能會有奇禍,因為無福消受。我們家和都、張這兩戶人家,根基稍厚,或許還稍微可以;而俞、費、芮、李四戶較小的姓氏,恐怕就難免了!」叔兄不以為然。

不久,村裏發生大瘟疫,俞、費、芮、李這四姓人家,男女老少幾乎沒有存活。叔兄稍動念說:「我們和都、張這三家人究竟會如何呢?」

陳良謨回答:「雖然沒有那四家嚴重,但恐怕終究會有耗損!」後來果然這三大家也陸續遭受火災。

有位禪師也每每提醒別人:「無論長壽或短命,福祿享受完了便命終。自己的福祿完了,叫做災;眾生的福祿完了,叫做劫。上天把應該珍惜的福祿賜給人,人不知珍惜,上天感到惋惜,就會發生戰爭、飢荒和瘟疫這三大劫。好比有一位父親,把月明珠和夜光璧送給孩子,孩子不知珍惜,而把寶物丟在污泥和骯髒的地方。父親看了就會把珠寶奪收回去,甚至還會用棍子和鞭子教訓孩子。戰爭、飢荒和瘟疫這三種劫數,豈不也是上天奪回珠寶的方法嗎?」

一般人有些錢財,是前世種的福分,自己可享用,同時也要加以珍惜。分毫不肯施捨,不是惜福;奢侈暴殄天物,也不是享用。

據《北史・崔冏傳》記載,東魏、北齊官員崔法峻(即崔冏),個性廉潔謹慎、恭順儉約,注意修身,所得到的俸祿必定分給親朋好友。

臨終前,他告誡兩個兒子說:「恭順勤儉是福的來源,傲慢奢侈是禍的先兆。駕著福的車子就有健康快樂,踏著禍的兆頭就會傾倒覆滅,你們要警戒啊!我死以後,用時服收斂,祭祀也不要用牛羊豬,棺材只要把屍體裝下,埋在地下不露出來就行了。」崔法峻去世後,其長子遵循父親的命令。

正如《北史》中所云:「恭儉福之輿,傲侈禍之機。」

克儉節用,實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敗德之本。

【譯文】堅持儉樸,厲行節約,是弘揚正道的本源;崇尚奢侈,放縱情慾,是敗壞德行的根本。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中說:「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亡於奢靡。」

諸葛亮在《誡子文》中說「儉以養德」。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中也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意思是: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惡中的大惡。

儉,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傳統美德之一。北宋范仲淹幼時家貧,在醴泉寺求學時,靠吃粥苦讀考中進士。他為官後生活仍然十分儉樸,儘管他後來官至副宰相,薪高祿厚,仍是衣僅求溫、食僅求飽,終其一生也未建一座像樣的宅第。他的俸祿,大多用來周濟寒士貧民。

與范仲淹同時代的司馬光,為官四十餘載,位至宰相,但他卻「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純帛」,平時布衣素食,十分儉樸。除了薪俸之外,從不收取非分之財。他的宅第簡陋,僅可蔽風雨,由於夏日酷熱難當,他便在家中挖地丈餘,以磚砌成地室以避暑。而當時朝廷的王宜徽、王拱辰在洛陽的宅第都是飛檐鬥獸,華麗無比,所以民間戲稱:「王家鑽天,司馬入地。」

由於司馬光的俸祿多用於救助親友,為官多年只有薄田三頃,妻子死後,無錢安葬,只好賣地以置棺。他「典地葬妻」的故事一直被傳頌至今。

司馬光的俸祿多用於救助親友,為官多年只有薄田三頃。(公有領域)

《訓儉示康》一文就是司馬光為告誡兒子司馬康崇尚節儉而寫。文章中司馬光用自己、古人和本朝人的事蹟為例闡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歷行節儉就能直道而行,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奢侈豪靡則會招致災禍,敗家喪身。

司馬光的兒子,在他言傳身教的影響下,都為人廉潔,生活儉樸;即使別人不認識,但是僅憑言行舉止,就知道是司馬光家中的人。

正如《舊唐書》中所云:「克儉節用,實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敗德之本。」

【關聯文章】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延伸閲讀】
「砸缸救小孩」之外 說說你不知道的司馬光
留給子孫何種財富為好?

【延伸閲讀專輯】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德行典範
兒童教育
顏氏家訓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5/《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7--331056.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6/《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8--331057.html
【傳統文化】古代帝王以儉樸為榮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10/11/111554.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5/11/1/戒貪養德-避禍得福-318148.html
【傳統文化】過度奢侈 天降奇禍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9/5/109172.html
【傳統文化】儉以養德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7/31/107217.html

(本文主圖:《 四孝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