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中盡孝的四個內涵

孔子《論語》中盡孝的四個內涵

【明慧之窗記者心篤綜合編輯】「百善孝為先」,照顧年邁的父母,對父母盡孝,反映出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極為重視孝。古代帝王招賢納士,其中有一個選才的標準叫「求忠孝於孝子之門」,所以「孝」對人格完善、家庭和睦、社會穩定起到很大作用。

「孝」字源於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歷史,金文(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孝字的構成,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老護佑子,子支撐老。孝的原義為奉先思孝(孝敬先祖),現在的解釋為善事父母。

孝的字形「老護佑子,子支撐老」,體現著父慈子孝的造字本義。(公有領域)

孔子與其弟子曾子的述作《孝經》中,孔子與曾子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開解無遺;歷代帝王題跋作序最多,對後世影響也很深遠。

《孝經》—— 紀孝行章第十,就記錄了孔子所說孝子事親的行為:如何對老人物質供養,精神贍養以及生病、死亡和祭奠的原則。

從《論語》中孔子回答「甚麼是孝」—— 無違,憂親,敬養和色難,可以理解「孝」更廣泛和深刻的內涵。一起回顧孔子的論述,以及幾則古代孝子感天動地的故事。

一、無違

意思是:不違背禮制。生前侍奉,死後埋葬、祭祀,應按照禮制要求。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論語・為政》)

孟懿子是魯國的大夫,他遵循父親遺囑向孔子學禮,以爲這樣就做到孝,便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告訴他,孝親之道只在於無違而已。

孔子極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依禮而行才是孝。《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等關於孝之禮儀的詳細解說。

春秋時期的曾子、東漢的黃香,就是依禮而孝的典範。

曾子細心觀察父母飲食

曾子每到吃飯時,一定會細心觀察父母的飲食口味與習慣,將父母最喜歡吃的食物牢記心裏。因此一日三餐,他總能準備出父母最愛吃而又很豐盛的菜餚。他時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愛的一切事物,他也都會放在自己心裏,以便隨時滿足他們的心願。

曾子不但非常重視奉養父母的身體,在日常生活、言語行為當中,也非常謹慎,惟恐有辱父母的養育之恩,擔心自己表現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黃香事父極孝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黃香九歲時母親去世了,他侍奉父親非常孝順。酷夏時,他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他又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三字經》中的「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就是用黃香的孝道事蹟說明孝順行為是為人子女的本分。

扇枕溫衾:黃香侍奉父親非常孝順。酷夏時,他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他又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

二、憂親

意思是:關心和照顧父母的身體。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意思是:關心和照顧父母的身體。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孟武伯是孟懿子之子,他來向孔子討教,孔子回答他說:對於父母的孝,表現在對他們的病痛憂慮和關心上。

春秋時期的郯(音談,tán)子、西漢文帝劉恆,都是仁孝至賢、憂父母之疾的典範。

郯子鹿乳奉親

郯子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鹿乳奉親:郯子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漢文帝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親嘗湯藥:漢文帝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三、敬養

意思是:發自內心、和顏悅色贍養長輩。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認爲老人不僅需要奉養及物質上的滿足,更需要尊敬和精神上的滿足。人們對於犬馬及寵物都能盡心盡力地飼養,如果對於父母只知奉養而不尊敬,那就不能稱為孝了。真正孝敬父母,要去體諒父母的感受,敬重父母的意願,如果沒有敬重之心,那樣養又有何意義呢?

春秋時期的閔損、東漢齊國人江革,就是能發自內心、和顏悅色贍養長輩的典範。

閔損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

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他留下了「蘆衣順母」的故事。

江革行傭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人,少年喪父,單獨與其母居,侍奉母親極為孝順。當時天下大亂,盜賊並起,母親年邁,腿腳不方便,江革背著母親四處逃難。在逃難期間,備經阻險,經常只能以採拾奉養其母。幾次遇到匪盜,盜賊欲劫去為盜,否則殺死他。江革往往涕泣哀求:老母年邁,無人奉養。

他的孝順每每感動遇盜賊,於是不忍殺他,也有給予指示避開兵亂的途徑,使得江革與其母在亂中可俱得保全。後來他輾轉到達江蘇下邳(音陪,pī),做雇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

光武帝建武末年,江革與母歸鄉里。由於江革不想讓車子動搖過大,所以不使用牛馬而親自拉車,鄉里稱他為「江巨孝」。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行傭供母:江革的孝順每每感動遇盜賊,於是不忍殺他,也有給予指示避開兵亂的途徑,使得江革與其母在亂中可俱得保全。

四、色難

意思是:孝親的態度不怨,恭敬而愉悅。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

孔子認爲,真正的孝是從內心深處孝敬父母,才能在父母面前保持一貫的和悅之色。所以孔子在子夏問孝時,深有感觸地說出「色難」二字。

能夠孝順父母、尊敬父母、贍養父母,可說已做得很好;而從考慮到父母的感受出發,能經常在父母面前展露愉悅容色,就更加難能可貴了。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這樣的用心晚輩,老萊子便是其中一位。

老萊子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非常孝順,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都用來供養雙親。《禮記》云:「恆言不稱老。」意思是,為人子女永遠不要在父母面前聲稱自己已經老了,不讓父母覺得他們已走入風燭殘年。所以老萊子雖已年過七十,但在父母面前從不言老。

為了讓父母能夠快樂起來,他用心良苦地裝出許多活潑可愛的樣子逗雙親高興。有一次,老萊子特意穿著一件五色綵衣,在父親生日那天,裝成小孩兒模樣,手持撥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逗得二老大笑。

一天,廳堂旁邊剛好有一群小雞,他一時興起,就學老鷹抓小雞的動作逗雙親高興,一時間雞飛狗跳,熱鬧不已。小雞一顛一顛地到處跑,特別可愛。而他故意裝成非常笨拙的樣子,雙親笑得合不攏嘴。

父母在老萊子無微不至的照料下,過著幸福安樂的生活,家裏充滿祥和。

【關聯文章】
九九話重陽

【延伸閲讀】
中秋說「孝」: 看古今孝感天地的故事
【茶餘夜話】時空穿越 唐朝韓滉收到孔子來信
【正史嘉言】立人之道:人心所歸 惟道與義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8/12/22/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孝篇)之四-曾參養志-378385.html
【神傳文化】扇枕溫衾和五十年代的二十四孝圖(圖)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3/17/97115.html
【神傳文化】鹿乳奉親(圖)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3/19/97108.html
《二十四孝圖》:親嘗湯藥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3/12/97104.html
《二十四孝圖》:蘆衣順母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3/15/97107.html
【神傳文化】行佣供母(圖)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3/20/97111.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8/12/23/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孝篇)之五-老萊斑衣-378384.html

(本文圖片來源:明慧網;主圖説明:《二十四孝圖》— 嚙指痛心)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