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詩品人生】直中書省、烏衣巷

【讀古詩品人生】直中書省、烏衣巷

【明慧之窗記者心篤綜合編輯】讀懷古詩詞讓人感到人生如夢、盛衰更替、世道滄桑,勾起心中對人生、生命和宇宙的反思。

中唐著名詩人白居易、劉禹錫,並稱「劉白」。他們放淡名利、看透人生真相,走上修佛之路。因此,他們明白了人世間的一切都有因果關係,在遇到生活中的磨難時,就不會像一般人那樣過分憂愁和煩惱。

一起來看兩人面對浮沉宦海,卻能豁達以對的詩作。

白居易(明慧網)

《直中書省》

絲綸閣下文章靜,
鐘鼓樓中刻漏長。
獨坐黃昏誰是伴?
紫薇花對紫微郎。

【作者】白居易,字樂天,唐代詩人,有「詩王」之稱。他一生留下三千多篇詩作,是唐代存世詩歌最多的作家。特別擅長敘事長詩,《長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許多大詩人都是離世後才受到後人特別推崇,但白居易在世時便詩名顯赫,不但受到了國內崇拜,在海外的朝鮮半島和日本也享有盛名。

【品讀】這首詩標題中的直通「值」,值班的意思。中書省是官署之名,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唐玄宗時一度改稱紫微省。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八二一年),白居易任中書舍人,這首詩應是此時在中書省值夜所作。

「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絲綸閣中草擬的詔書很少,顯得很閑靜。聽著鐘鼓樓內計時的滴漏聲,更覺得時間漫長。

「絲綸閣」是草擬皇帝詔書的地方,「鐘鼓樓」為宮中報時辰的地方,早晨以敲鐘報時,晚上以擊鼓報時。

「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黃昏中獨自坐守中書省,有誰來相伴呢?只有殿外的紫薇花對著我這個紫微郎。

紫薇花在夏秋之間開花,花呈紫紅色或白色,因多植於宮禁之內,又稱官樣花。「紫微郎」乃指中書郎,中書令稱紫微令,取紫微星為義,故任職中書省的官員又稱紫微郎。

淡泊名利 念念為民生的白居易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殺,白居易上書請求捉拿兇手,被平時不滿白居易的權貴找到藉口,攻擊他任職左讚善大夫,負責陪侍諷諫太子,卻越職干擾朝政,於是被貶為江州(江西九江)司馬。

當他在江州潯陽江,聽到淪落此地的長安紅歌女彈奏琵琶曲,不禁寫下了《琵琶行》,詩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也是他對自身遭遇的感慨。

這次沉重的打擊使他的處世態度明顯轉變,開始走「吏隱」之路,雖居官而猶如隱者。他在江西廬山蓋了草堂,常和僧道的朋友來往,成了一個與世無爭、但仍然勤政愛民的官員。

元和十五年(公元八二零年)他奉召回京,一路官運亨通。但此時朝中朋黨之爭劇烈,無心爭鬥的他因此有「獨坐黃昏誰是伴?」的孤寂之感。

長慶二年(公元八二二年)他請求外調,任杭州刺史時疏井修堤,蓄水灌田,離職時還寫下治水要領《錢塘湖石記》刊於石上,讓後繼者知曉;並將官俸留在州庫,作為公家急需之用。處處表達出關愛人民,為國家著想。

敬宗寶歷元年(公元八二五年)他調蘇州刺史,到任後平均賦稅、簡化政事,盡力解除民間疾苦。當他因病辭職,蘇州官員和百姓站滿運河兩岸,準備酒席和樂隊為他送行,許多人痛哭流涕地跟船追送十幾里。

劉禹錫在《白太守行》中描述當時場面:「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白居易的善心使他事事為民著想,深得民心。

崇德尚道 修出宿命通功能

白居易晚年已是一心向佛的香山居士,他說:「人言世事何時了,我是人間了事人。」修佛使他明白吉凶禍福其來有因,勸人要記住世間痛苦多是人自找的,追逐名利只會自取災禍。

唐朝有很多名人都是修行人,有些能知道自己前世,傳說宰相房管前世就是個參禪的修煉人,詩佛王維自稱前生是個畫家。白居易在打坐入定時,用宿命通功能看到了自己多世的詩歌緣分,難怪這位早慧詩人六、七個月大時就能識字,五、六歲就能學寫詩,他的詩歌天賦並非偶然。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代詩人,被白居易譽為「詩豪」。為匈奴後裔,官至太子賓客。

他的詩作清新通俗,精煉含蓄,善用比興手法,多有弦外之音。而他以《竹枝詞》、《楊柳枝詞》和《浪淘沙》為名的三組組詩,則充滿豪氣,富民歌特色,是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他的《烏衣巷》、《石頭城》和《柳枝詞》則是傳世的精品。

【語譯】朱雀橋邊遍地野草野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照。從前在王導、謝安堂前築巢的燕子,如今飛到一般百姓家裏了。

【品讀】《烏衣巷》是劉禹錫《金陵五題》五首詩中的第二首,他寫這五首詩時還沒去過金陵,只因有人向他提到有關金陵的事物,想起舊時豪門世族的衰落,如今人事全非,引發他對世事無常的感慨。

朱雀橋已毀 因《烏衣巷》留名青史

朱雀橋為建康(今江蘇南京)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可通往秦淮河南岸的烏衣巷(地名),東晉時宰相王導、謝安等豪門貴族多聚居於此,三國時代吳國曾在此建營,兵士皆穿黑色軍裝,烏衣巷因而得名。傳說朱雀是統領南天七大星宿,為南方之神。

南京在戰國時代名為金陵,東晉改名建康,六朝先後建都於此,建康城曾經盛極一時。東晉宰相王導、謝安住在城南的烏衣巷,隔著秦淮河就是建康城的正南門(朱雀門),朱雀橋成為當年公卿將相每天必經之路。

三國時代東吳建造的南津大橋,東晉稱「朱雀橋」,在王敦之亂時被焚毀,晉成帝咸康二年(公元三三六年)重建。為預防戰事發生,新建的橋梁都是浮橋,若抽掉橋板下的船,秦淮河就成為都城的天然屏障,朱雀橋是當時秦淮河上二十四座浮橋中規模最大的。

晉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三七八年),謝安在橋上建高樓,樓上安置兩隻並棲的銅雀,名為朱雀觀。

隋文帝於開皇九年(公元五八九年)攻滅南朝陳國,見到遠比隋朝京城繁華的建康,下令拆毀其所有建築,朱雀橋也再次被毀。唐朝以後,文人紛紛到此憑弔六朝遺蹟,有不勝今昔之感。

所以劉禹錫寫《烏衣巷》時,朱雀橋早已不在,卻因為這首傳頌千古的名詩,使想像中的朱雀橋成為歷史名橋,南京烏衣巷也成為今日旅遊景點。

然而,有多少人真能看出這首詩中所表達的富貴如浮雲、世道本無常這千古不變的真理。或許劉禹錫已經領會其中的奧妙,所以對自己宦海浮沉的坎坷能豁達以對,晚年走入了超脫自在的修煉之路。

【關聯文章】
讀古詩品人生

明慧網原文:
https://zhoubao.minghui.org/mh/haizb/062/A05/2573/【讀古詩品人生】直中書省.html
https://zhoubao.minghui.org/mh/haizb/056/A05/2341/【讀古詩_品人生】烏衣巷.html

(本文主圖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