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穿梭 一窺中國古代禮儀

時光穿梭 一窺中國古代禮儀

【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淮南子・齊俗訓》和《漢書・地理志》中記載,周初大分封之後,姜子牙問周公:「您怎樣治理魯國?」周公道:「尊尊而親親。」

尊尊,就是尊敬應尊敬的人;親親,即親愛應親愛的人,講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這正是周禮的基本要求。周禮相傳是周公所著,所以後人稱周公「制禮作樂」,後世很多文化都源於《周禮》。

《周禮》內容包括禮義、禮儀、禮俗三個層面。禮義是禮的道德準則;禮儀是具體的禮樂制度,本著忠、孝、信、義等準則推衍而來;禮俗即周人的社會風俗與道德習慣。

學周禮到魯國

周公之子伯禽在魯國全力推行周禮,周禮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上至魯公,下至卿士,無不循禮而動;後世子孫,亦不遺餘力。茫茫神州,千百諸侯不畏風塵僕僕,來魯國學習周禮,魯成了禮治的樣板。

小國親魯,皆因魯乃周禮所在;外地人至魯,不去觀看禮樂典籍,就不算真正到過魯國。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周禮》中記錄了「吉凶軍賓嘉」五種禮儀,這五種禮儀中排在首位的是吉禮,吉禮主要講人對神明的祭祀。《周禮》記載:「邦都之賦,以待祭祀」,意思是,國家所徵的稅賦,就是用於祭祀,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大事。

祭祀是中國神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現。上到歷代的天子,下到家户的老百姓,都會在新年以及重要節日時祭天、祭祖,每到祭祀一定會用到跪拜禮。

一起來認識跪拜禮以及一些古人比較常見的禮節吧。

跪拜禮

即磕頭行敬禮。《周禮》中對磕頭行禮做了明確的規定,《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其中稽首、頓首、空首、肅拜,稱為「正拜」。

「九拜」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是不同等級、不同身分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在認識「九拜」之前,我們先說「坐」。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於腳跟。古代的坐就是我們今天的跪。每當古人需要向客人致敬時,為了表示尊敬,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儘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儘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古代的坐就是我們今天的跪。(宋 李公麟畫作 局部,公有領域)

【跪】就是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相如前進瓿(音剖, pǒu,陶製小甕),因跪請秦王。」往往由「坐」而「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接著我們來認識「九拜」中稱為「正拜」的四種跪拜禮:

【空首】也叫拜首。「空」的意思就是頭並沒有真正叩到地面上,而是懸在空中。行禮時,先兩手伏地,再把頭伏在手上,上身與地面平行。中國人分男左女右,所以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

九拜中的凶拜,是喪禮中的拜禮,手勢就要反過來。所以平時行禮千萬別搞反,否則可就變成喪拜了。

【頓首】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過年時拜父母,婚禮中的拜堂都會用到。

後來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九拜」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其中,頓首俗稱叩頭,用於下對上的敬禮,包括敬拜父母。(公有領域)

【稽首】是一種俯首至地的最敬禮。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女子相反),拱手於地,頭也緩緩向下到地,之後稍作停留。手在膝前,頭在手後。

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 ,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地神佛、新婚夫婦拜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肅拜】兩膝齊跪並以手下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是古代婦女的禮節,也是軍人常行的禮。後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寫「謹肅」、「肅上」;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於此。

《論語・雍也》中有「子見南子」的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到了衛國,不得已而會見了當時衛國掌權的衛靈公之夫人南子,兩人見面時隔著屏障。孔子雖看不見南子,但能聽到對方身上戴著的環佩玉飾,隨著她下拜的動作而發出叮叮噹噹的聲響。

漸漸地,後來婦女的行禮方式就演變成了雙膝不跪地,可能是古代婦女帶繁複的首飾不便跪拜。古代軍人身披甲冑不方便跪拜,也是行肅拜禮,也就是手拜到地上、頭不下地,或以抱拳禮替代。

拱是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清 畫院《十二月月令圖九月・軸》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揖

在《周禮》中對「揖讓」之禮也有明確的記載,是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根據《訓蒙法》要求,作揖時身體肅立,兩腳稍分開站穩,膝蓋不彎曲,低頭並身體前傾,眼睛看向鞋尖,以示謙恭之意。男左手在外,女右手在外。

在認識揖讓之前,首先說一說「拱」。

【拱】是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記載:「子路拱而立。」

行九拜禮、揖禮時,必須拱手,左右手的擺放男女相反。《說文解字註・手部》曰:拱手時,「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兇拜反是。」

凡拱手,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叫做尚左;左為陽,陽主生,所以吉拜之禮尚左,平常時,稽首、頓首、空首、肅拜、振動諸禮都尚左手。

左手在內,右手在外,叫做尚右;右為陰,陰主殺(即收束或消滅),所以凶拜之禮尚右,居喪期間稽首、頓首、空首諸禮都尚右手。

【揖讓】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土揖、時揖和天揖,稱為三揖。

【土揖】雙手合抱前伸(俯身約30度),行禮時推手微向下。古時天子對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諸侯行此禮,現在多用於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還禮時。

【時揖】雙手合抱前伸(俯身約30度),行禮時從胸前向外平推,手與胸平。古時天子對有親緣關係的異姓諸侯行此禮,現在多用於平輩的親朋好友之間。

【天揖】雙手合抱前伸(俯身約60度),行禮時雙手緩緩高舉齊額,略高過眉心。略微上舉。古時天子對同姓諸侯行此禮,現在多用於正式禮儀場合,如祭禮、冠禮,以及對同族中的尊長或上級行禮。

【長揖】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至額前,自上而下行禮(俯身90度以上)。

《童子禮》中記載,見到身分尊貴的人,手高舉到眼睛以上,下要過膝;見到長輩,手舉到與嘴平行,下也要過膝;見到平輩,手舉到心口即可,且下不用過膝。

《童子禮》中記載,見到長輩,手高舉到眼睛以上,下要過膝。(台北故宮博物院)

朝廷之禮

朝廷之禮是古代天子接見諸侯、賓客,以及各諸侯國之間相互交往時的禮儀。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禮儀,後世也稱人臣朝君的禮儀為「朝儀」。《周禮》記載:「正朝儀之位,辨其貴賤之等。」

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太師、太傅、太保)面向北以東為上;三孤(少師、少傅、少保)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僕大右及大僕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周禮》記載:「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音進,jìn)。

朝廷之禮是古代天子接見諸侯、賓客,以及各諸侯國之間相互交往時的禮儀。(明 仇英《帝王道統萬年圖》之周文王,公有領域)

結語

《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生活中的禮儀都蘊含著內心的敬意和謙恭,處處都可體現出古人的修養與內涵。身為華夏民族的我們,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拾這些神傳文化的美好。

【延伸閲讀專輯】
中華傳統女子美德
德行典範
兒童教育

明慧網原文:
【古代文化常識】周公與禮治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7/4/105419.html
【神傳文化】古代禮儀(1)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7/9/104230p.html
【神傳文化】古代禮儀(2)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7/10/104231.html

(本文主圖説明:《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冊・諫爭章(畫)》,公有領域)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