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真(明慧之窗记者宋蒖琂编辑)
中国书法,是文字的艺术,是艺术的文字,汉字因书法而彰显,书法因文字而高贵。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道德、人品,尤其重视道德与行为的统一,提倡「德才兼备」,因此历来就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
在历代书法评价中,书品和人品都是密不可分──书法是人品的外在体现,人品是书法的内涵延伸,所以人们常以书如其人来描绘境界宏深的书法艺术。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其书法和人品都达到了清逸脱俗、仙风道骨的境界。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中国东晋时伟大的书法家。其字飘逸而端庄,真率而蕴藉,自然生姿,又给人以静美之感,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最负盛名的作品是《兰亭集序》(又称作《兰亭序》),表现了作者与文友们雅集,汇聚会稽山阴,吟诗咏志,此处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他感叹道:「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并挥笔写下了此传世名作。
《兰亭序》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精妙、飘逸流畅,如神来之笔。其中「之」字有二十多个,千变万化,无一雷同,被誉为书法史上的「行书第一」。《兰亭序》不仅是书法精品,也是文学佳作。
唐太宗誉其「尽善尽美」,是后代书法家临摹的范本。

「墨池」的典故
王羲之从小就喜欢写字,七岁时字就写的很端正了,十二岁时得到长辈指点:学书法不仅仅局限于笔端纸墨之间,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写字与做人的学问。只有人品高尚,书法才能超凡入圣。
王羲之牢记教导,日夜阅读《笔论》以及各种经书,勤学苦练,因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他做人诚实,举止稳重,书法上博采众长,兼善隶、正、行、草各体,尤善隶书。
得白云先生指教
相传王羲之有一次来到了神奇秀丽的天台山,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但他对自己所写的字还不满足。忽见来了一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的对他说:「你的字写的不错呀!」王羲之说:「哪里!笔力不足,请您多多指教。」
老人拿起笔写了一个「永」字,说:「我看你志坚心诚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把这个'永'字写好,书法的真功夫就在其中。」老人给他一笔一笔讲解笔划和架子结构,并告诉他写字要净心、要永远保持高洁的心境。
王羲之顿觉心明眼亮,连连拜谢先生教诲之恩,再看时老人已飘然离去。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的传来:「卿的书法感动我,我乃天台白云……」
王羲之得白云先生指教后,练字更加勤奋,就住在山中一个岩洞里静心抄写了道经《黄庭经》,这是一部道家修道之书,他的书法笔势也更加开放俊明,结构严谨。
成语「入木三分」的缘起
一次,晋元帝要到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匠雕刻。工匠在雕刻时非常惊奇,字迹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众人赞叹说:「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成语「入木三分」即源于此。
王羲之因才华出众,被朝廷任命担任过刺史、右军将军等(人们也称他王右军)。他淡泊名利,爱民如子,到任会稽郡守时,正值当地遭受旱灾,他先行开仓赈饥,救助百姓,然后详细列灾情上报,多次上书要求减免赋役,为民请命。虽身为地方官,但对国家政治弊端和百姓宿愿的大事,每每直言上谏,因此而触怒权贵,他毅然辞官不做,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王羲之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虔心通道、修道,他的美文妙笔《兰亭序》、《十七帖》等,堪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灿烂的瑰宝。
书品亦如人品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可谓绝妙的比喻。唐代孙过庭分析王羲之的各件作品说:「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有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
王羲之以纯正的心感受天地造化自然万物之美,探索宇宙的深奥精微,印证到书艺上,在《书断》中说:「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在《兰亭》诗中说:「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在给友人的信札《十七贴》中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尊道爱民的思想。
他这样总结作字「凡书贵手沉静,含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认为静心凝神,心正气和,才能写好书法。

王羲之书品亦如人品,清秀超逸,精妙绝伦。李白称赞说:「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王右军》)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称其性格「以骨鲠称」,骨鲠意即耿直、正直,并亲笔撰写了《王羲之传论》,提倡天下学习他的字体,尤其隶书。
清代王昱曰:「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书法艺术要达到高层次阶段,不是比功力的深厚,比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比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的修养及体现在书法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
在艺术领域而言,人品的高下,是决定其创作格调高下的关键。传统文化中对于美的事物是用道德标准衡量的,认为只有该事物同时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意义时才值得特别崇敬或才算高级的美。
经典的艺术作品,从外部形式到内容、思想、精神等,都是有价值的,都表现出人们对「善」与「恶」、「正」与「邪」这些原则性问题的正确态度,使欣赏者受到作品内容和作者高尚道德的鼓舞和感化而引起共鸣,在得到美的感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
王羲之身处乱世,能够坚守信仰和节操,不事权贵,人们认识王羲之的书法之美,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作为文人应具有的正气和风骨。
(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2/4/12/文史漫谈-书品与人品-255231.html
【神传文化】翰墨精神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8/12/24/192194.html)
(本文主图:明慧之窗合成)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推开明慧之窗,为心灵充实光明与智慧。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