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明君尊师重道  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圣王明君尊师重道 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文/智真(明慧之窗记者心笃改写)

韩愈的《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伦理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教导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率。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礼记・学记》中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维护师道尊严,不仅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表现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里敬重老师,并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古人尊师敬师的例子很多,以下说说几个例子。

尹喜拜师老子

尹喜是西周时的一位贤大夫,自幼喜好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能知前古而见未来。

一天,他仰观乾象,见东方有紫气相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于是呈请任命为函谷关令。在关上他叮嘱守关士卒:「数日之内将有大圣人路经此关,汝等见有形貌脱俗之人要立即禀报。」同时派人洒扫道路,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几天后,尹喜闻报有位白发老翁道骨仙貌,驾青牛之车欲出关,立即赶来迎接,在牛车数丈前跪拜道:「关令尹喜叩见圣人!」老翁说:「吾乃一介布衣,如此非常之礼,不知有何见教?」尹喜道:「吾早得神明示象,已在此恭候多日,诚望圣人赐教。」老翁道:「汝何以知之?」

尹喜道:「吾好观天文,略知变化。去冬十月,天圣星西行过昴;今月之初,和风立至,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紫气浩荡,长达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绝非一般之神;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圣人必乘青牛之车来也。今观圣人神姿迥绝,望指点修行之道。尹喜感恩不尽。」

老翁见其求道至诚,心慈人善,笑答道:「汝知老夫,老夫亦知汝,当得度汝也。」尹喜非常高兴,叩头问道:「敢问大圣人姓名?」老翁道:「吾姓字渺渺,非可尽说,今姓李,字伯阳,号老聃。」尹喜听说是老子,焚香叩头,恭敬地拜其为师。

老子把自己关于道德以及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见解,写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授与尹喜。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导虔心修行,弘扬道家学说经国济世,后来修成大道,被称为尹真人。

守关的尹喜发现东方出现一片紫气,推测将有圣人到来。不久,骑著牛的老子果然出现了,并应尹喜的请求,写下《道德经》后才离开。(明 张路画老子骑牛,台北故宫博物院)

孔子学生视师志为己志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桃李满天下,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对学生言传身教,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学生与后人。

他的学生们衷心地尊敬老师,以对父亲之礼对待孔子,视师志为己志,实践和传播道义,把行义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如:颜回「安贫乐道」,修身和严格遵守礼仪,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宓子贱「鸣琴而治」,以礼乐之道施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德入民心;子夏整理书籍,从事教育,善化民众,并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

孔子的学生们跟随他不辞辛苦地周游列国弘道,当有人诽谤孔子时,他们站出来为老师辩护,捍卫老师的高尚人格,如:子贡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子路追随、保卫老师,忠心耿耿。

他们对老师的崇敬正如曾参所说:老师的盛德好像纯洁的江水冲洗过,又像秋天的阳光照耀过,还像广阔无边的天地一样圣洁。

曾参继承、弘扬了孔子的学说,他坚定不移地推行仁政,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见《论语・泰伯》)

大意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维护正义而直到永久,不是很遥远吗?

唐太宗教子尊师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唐太宗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台北故宫博物院)

有一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迎接老师。

还有一次,唐太宗听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对老师王圭不尊敬,他当著王圭面批评李泰说:「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李泰见到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位皇子对老师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诏说:「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黄帝学太颠,颛顼学绿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五学虢叔,……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他一方面强调尊师重教,专门下诏书规定了对待老师的礼遇,并教诫皇子们见师如见父;另一方面鼓励老师对皇子的过失极言切谏。每位老师都能够坚定地履行职责,与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九皇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他更加严格要求,李治每次听了父亲和老师的教导,都是毕恭毕敬地肃立,然后感激赐教,表示一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

结语

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尊师贵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令人学习和敬仰。《后汉书・孔僖传》有云:「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尊师重道是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敬师德、学师德和永铭师恩,古往今来,代代相传。

【关联文章】
德行典范

【延伸阅读】
中华传统美德之忠孝节义(一)— 忠字篇
岳飞以诗言志:忠的境界 至真至善(一)
水的德行与智慧

【延伸阅读专辑】
儿童教育
珍惜人生
道德传家

明慧网原文:
尊师重道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5/13/200767.html

(本文主图说明:《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十月 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