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 中秋一窥月亮奥秘

「明月几时有」 中秋一窥月亮奥秘

文/单宜扬、智真(明慧之窗记者心笃改写)

「月到中秋分外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中秋之夜,月在中天,赏月咏月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人们或登高望月,或推窗赏月,把思念、祝福、问候寄托于明月。

千百年来,月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丰富的内涵,有多少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令人动容,有多少关于月亮的诗、词、歌、赋让人传颂。又逢中秋佳节,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和许多神奇事儿。

祭月 赏月 玩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说的是君王举行「祭月」仪式。

到了唐朝,中秋节正式成为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唐六典》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在唐朝,中秋节算得上是仅次于过年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每年黄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因此时秋高气爽,民间盛行「秋分夕月」的祭拜月神习俗,表现对神的敬奉和对上天的感恩。

唐代李商隐在《嫦娥》中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传说在八月十五日月圆时,嫦娥飞升奔月。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在月下庭院中摆香案,供瓜果、鸡冠花等等供品祭拜月亮和嫦娥。

宋代的《醉翁谈录》记录了京城中秋拜月的风俗盛况。当时家家户户的子女,不论贫富,只要上了十二、三岁的年纪,都迫不及待地穿上成人的装饰,登上高楼或是在家里中庭焚香、拜月。女子祈愿如嫦娥一样美貌,婚姻家庭圆满如皓月,多子多福;男子祈愿早日登科,娶妻要娶嫦娥般美眷。

宋代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可说是赏月的代表,千年来更是连通了代代华人,今古一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幅画描写中秋节赏月情景。妇女们牵著儿童,轻盈漫步在庭院平台上,欣赏著皎洁月色。阁楼中有女乐师吹奏著琴笙,悠扬乐曲飘散在空气中,明月当空,真所谓良宵佳节也。(清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 八月 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夜空落桂子 中秋传神迹

「桂子月中落」在唐、宋的诗中常见。传说在明月皎洁的中秋夜,可能从月宫中落下桂子,具有神力。

桂子,有一说是吴刚在月宫中砍桂树时洒落的,另一说是嫦娥在桂花树边游玩时故意洒向人间的。两者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中秋夜神迹,一般人都说这是丰年之兆。

唐代李白在《送崔十二游天竺寺》中写道:「还闻天竺寺,梦想怀东越。每年海树霜,桂子落秋月。」

唐代白居易的诗句也多次提到「月中落桂子」这个奇景。他在《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

明代礼部尚书朱国祯的《涌幢小品》也有「桂子落秋月」记载,而他本人也有亲身经验。某年中秋夜,他在天台山中曾遇到月中落桂子,还叫随身童子捡了二升。那月中桂子大小如豫章子,无皮、中间有仁,颜色如白玉带有雀卵纹,可咀嚼出芝麻气味,放枕头里味道清芬袭人。

清代的《灵隐寺志》卷一写道:「唐天宝中,尝雨桂子,有一子成树。」明末淸初的陆求可在《柳梢青(闰中秋)》中写道:「云外天香,月中桂子,又做中秋。一曲霓裳,三声玉笛,两度嬉游。」

多少有缘之人得天赐之福,僧人、品行高洁的人,都能幸会中秋桂子雨。这种种中秋节的神迹胜事,为何久远以来能代代相传呢?是否为后人了解神奇的月亮所留下的线索呢?

山中偶遇 修凿月亮的仙人

战国时期的屈原在《天问》中有一诗句:「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菟即兔。大意是:「月亮何所利而顾养著兔子在它的腹中?」人们在遥望明月时,认为上面的图案有桂树、月免,然而屈原却是这么说,或许,智慧的屈原认为月亮的中间是空的。

有意思的是,一些诗词还提到「修月」。如北宋苏轼有诗云:「从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金、元之际的元好问曾写道:「下界新增养蟾户,玉斧谁怜修月苦。」明代唐伯虎在《观鳌山》之二亦有「金吾不禁夜三更,宝斧修成月倍明。」等等。既然月亮是可以「修」的,难道说月亮是「造出来」的?又是谁造出来的呢?

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天呎》中记录了两个唐朝人在山中偶遇修凿月亮的仙人的故事。

唐文宗太和年间,郑仁本的表弟和一名王姓秀才到河南嵩山游览,天黑之后他们迷路了,两人向一位白衣人问路,那个人笑著说:「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

大意是:「你们知道月亮是由七种宝物合成的吗?月亮的形状像个圆球,月亮上的阴影,是由于日光照在它表面凸起的地方而造成的。常有八万二千户修凿月亮,我就是其中之一。」

白衣人还解开包袱,让他们看里边的斧头和凿子等工具;还把包袱里的玉屑饭(古书记载是仙人的食物)送给二人,并说:「你们分吃了玉屑饭,虽然不能够长生不老,但却可以一辈子不生病。」给二人指了路后,白衣人就不见了。

唐朝偶遇凿月之人的记载,有趣地揭示了月亮的秘密,那就是,月亮是合成的,是造出来的,所以才需要不时地维修。后世都把它视为传奇故事,然而,当人类走入现代社会之后,却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传奇与事实正在走向同一个答案。

科学家发现月亮的「超常」

在历史的典籍中,有若干关于月亮的真实记载。据《二十四史》的《金史・天文志》记载:「太宗天会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大意是:「金太宗天会十一年(西元一一三三年)农历五月乙丑日,月球的运行忽然偏离了正常轨道,转向南方,不一会儿,月球又自动调整回去。」

历朝历代的《天文志》,都是根据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每天观测星象后,将观测的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定期交国史馆封存,可信度极高。这条记载是出现在国家正史当中,很难否定它的真实性,可是用现代科学又无法解释。

随著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月亮的认识,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pixabay)

随著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月亮的认识,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

1. 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正好和它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同,所以月球永远以同一面向著地球。科学家发现,月球面对地球的一面是相当光滑的,而背面是粗糙的、密密麻麻的环形山。如果是自然形成的,应当正反两面受到陨石撞击的机率是一样的,怎么会有内外之分呢?

2. 一般天然卫星的轨道都是椭圆的,而月球轨道却是圆形的。我们知道,只有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是圆的,那么,月球是一颗人造星球?

3. 西元一九六九年,「阿波罗」13号宇宙飞船在进入月球轨道的时候,让飞船的第三级火箭撞击月球,放在月球表面的月震仪,震动时间持续了三个小时,这就像用锤子用力敲击大钟,振动持续很长时间才慢慢消失。这个持续振动的现象让科学家不得不认为,月球内部可能是空心的。

4. 科学家分析宇航员带回来的380公斤月球土壤样品后,发现竟含有纯铁和纯钛,这是自然界不会有的纯金属矿。这些研究的发现,竟然意外的呼应了《天呎》古籍里「月球人」所说的,月球是由七种金属合成的球体。

5. 一九七零年七月号《旅伴》杂志上刊登了前苏联科学家瓦欣和谢尔巴科夫提出月球起源的「巨型宇宙飞船」说,认为月球是一个受智慧生命控制的天体,并将月球改造为中空的宇宙飞船。

从古籍中的记载到现代科学的发现,都在不断证实月亮的神奇,一个又一个新的发现刷新著人类对于宇宙、天体的认知,难道月亮是人造的吗?

结语

勇于面对现实的科学家们,对于以进化论、无神论学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现代科学,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美国航天计划的开拓者罗伯特・贾斯特罗曾有一句名言:「当科学家登上一座高山后,却发现神学家早就坐在那里了!」

月亮的「超常」就是打开人类认知宇宙时空奥秘的一扇窗户,造物主的智慧之光,终将照耀人间。

在「月光如水水如天」的中秋之夜,面对一轮皓月,人们是否对宇宙与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

【关联文章】
中秋话月

【延伸阅读专辑】
《二十四史》劝善名句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独酌花间酒 沉醉李白诗境中
传统故事广播
以史为鉴
漫话二十四节气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1/9/1/中秋话月-从古籍中记载看月亮的「超常」-430247.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10/3/【神传文化】月到中秋分外明-209593.html

(本文主图来源:pixabay)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