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宇祥(明慧之窗记者杨梅编辑)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师之道尊贵、庄严,老师是伦理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教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率。
《礼记﹒学记》中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1]
维护师道尊严,不仅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体现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里敬重老师,勤奋学习,做到明真理而躬身力行。
以下为古人尊师的几个故事:
(接前文)
师文尊师敬学
春秋时,师文自幼立志学习音乐,当他听说师襄弹琴时鸟会随著乐声起舞、鱼跃出水面倾听,不禁心向往之,便背著行囊长途跋涉去拜师襄为师。
师襄是有名的严师,轻易不招徒弟,师文再三恳求,师襄最终被他的诚意和决心所感动,收了这个徒弟。师襄给他讲授乐理,手把手地教他调弦定音,可是他的手指十分僵硬,三年后,却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师襄对他说:「你还是缺乏悟性,学琴不够专心,还是回去吧。」
师文悔悟自责道:「我知道,是我常常心手不专。我并不是不能调好弦、定准音,也不是不会弹奏完整的乐章,我所关注的并非只是音调节奏,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声来表达我的心声啊。在我尚不能做到使音乐发自于内心,再感应到乐器的时候,所以手指也没能和琴弦配合好。请老师再给我一些时日,看是否能有长进。」
从此,师文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清除杂念,每日认真学习,用心体悟音乐表达的意境,不断完善修养。过了一段时间又去拜见师襄,师襄问:「你的琴现在弹的怎样啦?」师文说:「得之心矣,请您听我试弹一曲吧!」
师文开始拨弄琴弦,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八月的南吕乐律,只觉琴声挟著凉爽的秋风拂面,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
面对这金黄收获的秋色,他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二月的夹钟乐律,随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缓缓吹来,草木发出嫩芽,好一派万象更新的春天景象。
接著,师文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十一月的黄钟乐律,随之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征弦,使之发出代表五月的蕤宾乐律,又使人彷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坚冰消释,酷暑炎炎。
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羽、征四弦产生和鸣,顿时在四周便有南风轻拂,祥云缭绕,恰似甘露从天而降,清泉于地涌出。
师襄听后称赞说:「你的琴弹奏的太美妙了!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文的学习态度非常严肃,在老师教诲后,首先做到用心专一。他感悟到音乐艺术之高超,曲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在于「得心应手」,强调音乐演奏中「心灵」的主导作用,「内得于心,方能外应于器」。成语典故「得心应手」亦由此而来,形容功夫到家,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它亦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演奏的一项重要美学原则。
师文学琴的故事给人以启迪:凡事讲求用心,学习技艺不仅光凭外在的技巧,而是在于领悟内涵,深明其理,不断提高修养和悟性,「得心」方能「应手」,用正心、正念以达到宁静致远,身心合一,与天地相和的境界。

(《明,文伯仁,杨季静小像》,台北故宫博物院)
子夏视师志为己志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以博学笃志、力行道义受到孔子的赞许,以擅长「文学」名列孔门弟子「十哲」之一。
孔子一生以传承传统文化命脉为己任,周游列国弘道不辞艰辛。子夏勤学好问,精通《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去世后,子夏又与同门子游、仲弓等一起编定了《论语》的初稿本,及时地为「述而不作」的恩师记录下了其言论、学说、思想、事迹。
子夏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继孔子之后进一步研究整理古代文献,到各地讲学传播道德理念,宣传孔子倡导的礼乐之仪,对当地文化的繁荣、民风的教化做出了贡献。
子夏从孔子学习时,经常与孔子问答,孔子称他正直坦率,胸中没有杂念,他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称赞,如他所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博学广闻又坚持自己的志向,深切了解未悟之事并随时思考自己能及之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 劝慰同门兄弟
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忧愁地说:「人家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孔子启发他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说:「不忧不惧就是君子了吗?」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思是君子能经常反省自己并做到问心无愧,又有什么忧惧的呢。子夏也劝慰司马牛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意思是君子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胸襟开阔,做事谨慎认真,对人恭敬而有礼貌,普天之下到处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子夏曾向孔子问夏禹、商汤、文王的德行,说:「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是怎样与天地相参呢?」孔子说:「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说:「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孔子所说的「三无私」精神是:像上天那样无私地覆盖万物,像大地那样无私地承载万物,像日月那样无私地普照万物;先古圣王与天地同心,有「天」、「地」、「日月」对世间万物的「无私」气度和胸怀,并以无私之心关爱天下众民。
孔子还讲到三代圣王的德行在《诗经》里多有记述:「圣人自身的德行极其清明,气志微妙如神,敬事上天,教化万民。」
子夏听到这里,蹶然而起,倚墙而立,恭敬说道:「弟子不敢不接受老师的这番教诲!」
子夏曾任莒父县的县令,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告诉他:「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著眼于小利益。急于求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著眼于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孔子还讲到作为地方长官,不但负有管理政务的责任,同时还肩负教化百姓的重任,教育弟子时刻以天下为己任,追求仁义大道。子夏在当地招贤任能,恭敬地向贤士们请教治理方法,莒父县得到大治。
孔子对众弟子说:「子夏喜欢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必会不断进步。」

2. 秉承老师教诲 传播正乐
孔子重视礼乐教化,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心,使人乐顺天道,成就以「诚」为本、「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在当时礼崩乐坏之世,郑卫之音很流行,表现出追求种种物欲的狂热,孔子反对郑卫之音,称之为溺音,认为只有合于道的音,才能称为乐,他复兴礼乐,弘道济世。子夏善于乐,孔子去世后,他秉承孔子的教诲,到处传播、普及礼乐,使很多人能歌唱古琴伴奏的「弦歌」。
一次,子夏见魏文侯,魏文侯说:「我衣冠端正的去听古乐,总是担心会睡著;而听当今郑、卫等流行音乐时,却不知疲倦。古乐与今乐有什么不同?」
子夏义正词严地讲道:「古乐是黄帝、尧舜以来,圣贤相传的雅乐。节奏平和而庄重,富有寓意。乐声谐和,气势宽广,弦匏笙簧一应管弦乐器都听拊鼓节制,以擂鼓开始,以鸣金铙结束,舞姿迅捷且又雅而不俗。《诗经》中说:『肃静宁定的德音啊,其德行能光照四方,能慈和服众能择善而从』。所谓的今乐,有些只能称之为溺音。表演时行伍杂乱,低俗浅薄,恣意放荡,毫无思想内涵可言,使人听后追求奢侈享乐,意志颓废或骄横,完全悖逆于德,不能称为乐。」
子夏坚守节操,别人劝他出仕以改变处境,他表示不愿去争蝇头小利,凭著「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的顽强意志,到各地传讲《春秋》等儒家经典。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时值社会剧变、礼崩乐坏,孔子认为上天会根据人的行为善恶邪正下应于人,即以灾异来谴告人,使人反省改过,因此著《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子夏向世人讲述《春秋》中所记载的多国史实大事,希望人们汲取历史教训,化导世人接近圣贤之人、归于正道。
子夏在魏国的西河地区设馆教学,注重对学生德操的引导。他还向学生和百姓们传衍礼仪,启迪文明,通过礼乐达到仁道。史载子夏「西河设教,从学者三百多人,其中人才辈出。如田子方、段乾木、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魏文侯以卜子夏为师,四方贤士多归之」,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人尊道,尊有道之师,维护师道尊严,令后人学习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树立崇高的信仰,学师德、感师恩,力行真理、道义。
(取材于《礼记》《史记》《资治通鉴》等)
注1
指师长受人尊敬,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等才会被尊重。
(全文完)
【关联文章】
古人尊师故事三则(上)帝尧拜师访贤
【延伸阅读】
古代修炼文化留给人的启示
一位在课堂上坚持讲事实的大学教师
幼教师的教养法宝 特殊生变乖孩子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12/17/古人尊师故事三则-339051.html
(本文主图说明:《诗经・曹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推开明慧之窗,为心灵充实光明与智慧。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