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复兴礼乐弘扬道义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复兴礼乐弘扬道义

文/静远 (明慧之窗记者宋蒖琂编辑)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一生以文化传承、弘扬为己任。他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能弹奏多种乐器:弹琴、鼓瑟、吹笙、击磬等,并作词谱曲,一生重视礼乐教化并躬身力行,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心,于乱世中依然自强不息的弘道。

孔子认为音乐是「美」与「善」的完美结合,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是「尽善尽美」,凡合乎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成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美学原则。

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意思是: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间习俗,没有比(高雅的)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好一国的人民,没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一起来看看,被誉为「天之木铎」、「天纵之圣」的孔子,如何致力于复兴礼乐、弘扬道义。

向鲁国乐官学琴的故事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他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的故事。师襄子教孔子一首曲子,孔子弹了十日还在练习。师襄子说:「可以学另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学会了曲子,但还没有熟悉它的韵律。」

过了些天,师襄子说:「可以学下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我还不知它所表现的心志。」又过了些天,师襄子说:「可以学下一首曲子了吧!」孔子说:「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

再过了些天,师襄子问:「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吗?」孔子说:「我感受到这个人形像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一心要感化四方,心胸宽大能包容天下。他莫非是周文王吗?」师襄子惊讶的说:「不错!我的老师讲过,这个乐曲名就叫作『文王操』」。随后孔子以「精粹微妙之义入于神化」的娴熟技巧演奏了这首曲子,使师襄子佩服得「避席而拜」。

可以看到,孔子学琴不但重视技法「得其曲」,还能通过乐曲的体验过程悟出「得其数」、「得其意」、「得其人」、「得其类」。「故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韩诗外传》),孔子从琴声中竟能辨出文王的志向和胸怀,可见其领悟乐境之深,也可见孔子作为与文王、周公一类的中国文化人文传统的传承和弘扬者,其志意、心性与古圣贤的心心相印、一脉相承。

(《明,文伯仁,杨季静小像》,台北故宫博物院)

勤于请教和讨论音乐之道

孔子谦虚好学,经常向各国乐师请教和讨论音乐的道理。他为了弄清乐的根底,访问了周王室主管乐的苌弘,苌弘称赞他「谦让、治闻、强记,博物不穷,亦圣人之兴者乎?」孔子还很喜欢唱歌,听别人唱歌要是认为唱得好,就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著他一起唱,即「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孔子在鲁国与乐官谈论乐曲时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他认为音乐的演奏要有层次感,在乐曲的开始时应是合奏,在隆重的气氛中开始。音乐趋于和谐,然后进入高潮,节奏又要明快清晰,抑扬顿挫,悦耳感人。最后戛然而止,余音袅袅,演奏便完成了。孔子对乐曲结构的规律,作出了简明扼要概括性的说明,这就注意到了音乐的生动性、形像性及其所表现的意境。

复兴礼乐 弘扬道义

传说孔子所编选、整理的《诗经》三百零五篇,他皆能「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在礼崩乐坏之世,他复兴礼乐,弘扬道义,虽屡遭困顿,也要难行能行。

如在宋国匡地遭到围困时,他对学生们说:「哪有修行仁义之人,改变不了世俗的凶暴呢?不讲授诗书,不学习礼乐,那是我的过错。如果以阐述先王之道,喜欢古代典章制度作为过失,那就不是我的过错了。」他在树下继续演习诗书礼乐,匡人一看知是圣人,于是离开了。

孔子被困于陈、蔡之时,在断粮七日的情况下,仍「七日讲诵弦歌不衰」,他作《倚兰操》并演奏,鼓励学生们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穷困而改节!」

孔子认为音乐是「美」与「善」的完美结合,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尽善尽美」,凡合乎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成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美学原则。

道德范畴所包括的「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其实施教化作用,使德性同时渗透进音乐,「美」与「善」在这里已经以一种更高的层次合一了。「善」的内含与「美」的形式已经无须区分了,圣贤之道及其圣人境界、伦理道德,蕴含在美的旋律中。

例如:孔子评论《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就是纯正,无过无不及,达到适度中和的审美境界。他在齐国听到《韶乐》时,受到很大震撼,称赞其「尽善尽美」,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认为乐之所以能为教,是因为乐的形式最为人民喜闻乐见,有著强烈的感染力,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闻声而心从,润物细无声,具备修身养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等意义。孔子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礼乐,说:「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礼节民心,乐和民性。」

乐教一贯是孔子教育弟子的基本课程,提出君子「文之以礼乐」,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教育完成的全过程,涵养人的内在品质,乐顺天道,成就以「诚」为本、「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以达天人合一的境界。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因此君子礼乐一刻不离自身,即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

除了音乐教学之外,孔子还从事正乐的工作,他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 画仙舟笛韵》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崇尚德音雅乐 反对「郑声」

孔子推崇黄帝、尧舜以来圣贤相传的雅乐,认为先王顺天而治,将雅正的诗篇和颂扬之声谱入管弦,这就是德音,德音才叫作乐。《诗经》中就有:「肃静宁定的德音啊,其德行能光照四方,能慈和服众能择善而从」,认为雅乐可以导人正而不邪,有助于养成以仁义等品德,而不会去作悖礼违义的事情。

郑声是当时在郑国流行的一种靡靡之音,其特点是轻飘淫靡,无节制,表现出满足种种物欲的狂热,使人听后意志颓废或骄横,完全悖逆了德治的精神,孔子称之为溺音。针对春秋时多国皆好郑声,追求奢侈享乐,孔子极力反对郑声。

他把雅乐比作正人君子,把郑声看作谗佞小人,在答颜回「为邦」之问时,说道:「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要「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提倡人要听雅乐,禁止听郑声,远离奸诈的小人。如果不再去听淫邪的郑声,那么奸诈的小人就会消失殆尽。

孔子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针对当时的君主唯知崇尚玉帛、钟鼓,而不看重礼乐内涵,故孔子加重其辞的感叹说:礼啊礼啊,难道指的仅仅是玉帛等礼物吗?乐啊乐啊,难道指的仅仅是钟鼓等乐器吗?意思是礼乐所云不在表面形式,其本义在敬在和,在于教化人心啊。

孔子的学生们受其教诲,到处传播、普及礼乐,使很多人都能背诵古琴伴唱的「弦歌」,以达教化百姓的目的。如子游出任武城县令,以乐化民,孔子到武城时,到处闻弹琴唱歌之声,非常高兴。宓子贱出任单父县令,普及礼乐到家家户户,使民风淳厚,单父得到大治,人们称其「鸣琴而治」。后来,「武城弦歌」、「鸣琴而治」被称为历史上仁政教化的典范。

结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表现在《乐记》一书中,该书反映了古代乐教的主要特点:认为音乐是体现天理的,亦即天赋善性;

「唯君子为能知乐」,只有合于道的音,才能称为乐,而高层次的乐音是天道的体现。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能使民众明辨善恶,归于正道。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神韵艺术团以柔美、平和的音乐,丰富的内涵,向人们传达著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完美阐释传统文化之忠、孝、仁、义、中、正、和、雅、美、善,有幸观赏过神韵演出的人无不叹为观止。神韵的德音雅乐在喧嚣的尘世中指出一条纯善纯美的光明正道,启悟著良知、本性的回归。

神韵之乐,正是天道的体现,向人们传递著真、善、忍,给人们带来美好和希望,使人在享受纯善纯美乐音的同时,净化心灵,顺应天理,选择正义和善良。

神韵巴黎连连爆满各界精英赞中华传统文化| 舞蹈| 中华文化| 巴黎国际会议中心| 大纪元
神韵之乐,正是天道的体现,向人们传递著真、善、忍,给人们带来美好和希望。(神韵艺术团官网)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3/2/19/文史漫谈-孔子论乐-270203.html

(本文主图说明:明,唐寅 《陶谷赠词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