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频仍 如何趋吉避凶

天灾频仍 如何趋吉避凶

文/智真(明慧之窗记者古缘编辑)

华夏文化是神传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各领域都有著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以「天 ─ 人关系」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问题,它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是人追求的崇高境界,是传统理念的思想源泉和归宿。

「天人合一」的内涵博大精深,据史料记载,包含著如下内容:

一、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

天人相应,天人相通。古语说:「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从这一理念出发的传统文化表现为重道、重神、重德、重和谐。

《庄子・达生》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宋代张载在《西铭》中写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说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宋代程颢明确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说道天地万物本为一体。

古人认识到「天人」是个整体,它们之间存在著联系和对应关系,天象的变化会带动人类社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史记﹒乐书》中说:「天与人相通,就好像形与影、气的关系,做好事的人,天报以福;做坏事的人,天报以祸。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讲推天道以明人事。人君当像天行动,人君至诚的心能感动皇天,使阴阳变易;如果人君逆阴阳,背天心则会有灾异发生,这是皇天对人君的告诫」。

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观察天文、天象,不仅用来计算历法,而且用来观察人间的变化。历史上许多先知、先觉和高人都能通过观察天象,预知世间大事的发生和朝代的变迁,如三国时诸葛亮的《马前课》、宋代邵雍的《梅花诗》、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等。

还有一些天文星象专著如《五星占》、《史记﹒天官书》、《天文志》、《五行志》等。天人感应,对应关系,因果关系,如影随形,明智之士当选择以趋吉避凶。

二、天是主宰人们命运及赋予吉凶祸福的存在

古时天命观赋予人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道德规范是「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人的善恶行为能够被天所感应到,即「天之照人,与镜无异」、「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

翻开人类历史,天灾几乎从未曾断绝过。史料同时也记载了许多行善者身上发生的瘟疫不侵、水火风雷不殃,善感天地的故事。这种真实的事迹,充份证实重德向善最能够得到上苍的眷顾与保护,纵使是在危难关头,他们也能够化险为夷,因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人如果做了违背天理的事,天将降下灾异警告,促人反省,若能及时纠正错误、弥补过失,那么天谴就会自行消退。改变人心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办法,可以通过教化而为善。

如《汉史》记载:汉元帝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了日蚀、地震等灾变,元帝深感震惊和忧虑,于是向群臣问以政治上的得失。

担任「给事中」的匡衡按照儒家经典予以了答对,他说:

「自君王以至黎庶,皆要敬天崇善。君王要秉承天意以行仁政、做善事、为百姓祈福。应减宫室之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奸佞。公卿大夫要循礼恭让、好仁乐施、重义轻利,作民众的表率。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仁和之风。上行而下效,这样国家可以兴旺,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匡衡针对时弊提出的改良措施,得到了元帝、大臣们和百姓的拥护和赞赏,实施后果然社会风气好转,灾异不兴,国泰民安。

三、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像

天地极其广大、覆载万物,人们怀感恩之心,孔子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赞天地之化育。天地始终不变,给予万物,自身却不接受任何事物,质朴、谦逊,博大无私。

《尚书》中说:「古之圣人,知天人合一之理。故于人事不敢不尽,而于天之道亦不敢不谨。尧之羲和,舜之七政,洪范之五纪,周官之保章氏,皆所以致谨于此。盖一以敬授人时,一以敬天而不敢忽也」。

古时天子最重视的就是祭祀,祭祀是为了礼敬天地,治理的成功是由于上天的指导、帮助和保佑。祭祀时制作礼乐表达对神的敬仰,并以礼仪的隆重体现祭祀的虔敬。

《大驾卤簿图书》局部,表现了皇帝前往城南青城祭祀天地时的宏大场面。(公有领域)

尧帝观测天文,钦定历法,顺天而治,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教育百姓和睦相处,做到「九族既睦」,使民风淳厚。

尧帝制作了乐舞《大章》以歌颂天帝的盛德,寓意是以德敬天。舜帝以孝治天下,以德化人,无私为民,使天下百姓提升道德,都能恪尽孝道,信神敬天。舜帝推行礼乐文化,重视祭祀,并配以文学诗歌,制作了《韶乐》以祭祀上天,其平和德音使「凤凰来仪,鸟兽化德」。

周公循天道制礼作乐,通过礼乐教化思想和行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使国家得到大治。历代朝廷每年都要定期举行隆重的「祀天」礼仪大典,人们也祭拜由土地、谷物而来的「社稷神」等。

圣人明君率民以敬天,人们敬天信神、世风祥和,使天下呈现出清明、太平景象。

四、天是赋予人德性、善性、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是说德是天之所予我者,我受命于天,任何事情都无可奈何于我。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即要坚守自己的良知、本心,修身养德才能达到知天、事天和至善的境界。

儒家认为「天心存仁」,揭示了「人心不仁,天心不佑」的天地之理,强调崇仁尚礼、谦和恭敬、光明磊落,顺应天地阴阳秩序,从时间、空间、环境、道德、行为诸多方面的选择,追求自己的理想与天地之道相合一致。

天人合一理念蕴涵于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从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源,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是人心中所固有的。但由于人们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迷惑,渐渐离本性越来越远,所以要通过修身养性,去除各种私心杂念,从而达到一种自觉的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从佛家看来,佛性人人都有,但人由于在世上迷失了本性而不自觉,通过修炼、不断升华可修成觉者──佛的境界。

从道家看来,悟道修真、返本归真,最后修成「真人」。由此可见,要想达到人与天通的境界,人必须要升华道德,达到更高的标准。

结语

中国人自古以来相信天人合一、敬天重德,了解天象变化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相信善恶有报的道理,注重提升道德。

然而,当今中共却逆天叛道,透过各种政治运动反天、反地、反道德、反宇宙规律,制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使社会道德沦丧,为天理所不容。

如今贵州平塘发现两亿多年前的巨石,裂开后的断面上竟有「中国共产党亡」六个大字,经专家鉴定为天然形成,可见中共恶贯满盈,天意即要灭共。现在发生在中国的四亿人「退党潮」,可说就是天象在人间的一种体现。

唯有回归神州传统,修身养德,坚守自己的良知、本心,才能达到顺天道的境界,才能在当今天灾人祸频仍的社会中得到上天护佑,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

中国贵州2.7亿年前的「藏字石」惊现于世。(明慧网)

【延伸阅读】
彰化知名大厂董座:看到神韵会场有仙佛护法
您看过贵州的藏字石吗?
端阳之际话端午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8/6/谈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人文意蕴-206002.html

(本文主图:清,陈枚《耕织图 祭神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