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容形貌攸关一个人未来的命运

仪容形貌攸关一个人未来的命运

文/刘一淳(明慧之窗记者心笃改写)

小时候常常听老人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那时候并不知道其深刻的涵义,只是理解为表面的美与丑。

有时候,下班回家直接就躺在客厅沙发上;为了方便穿著拖鞋就出门。走在街上也会看到人们披头散发穿著睡衣,男子留长发梳著怪异的发型;有的裤子上露出两个破洞,有的穿著带有骷髅头的衣服、鞋、帽、背包、配饰等。

直到阅读了相关古籍,才真正明白行立坐卧仪态背后的真正涵义。

男子恭敬 女子贤淑

《尚书・洪范》中说:要慎重做好五件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第一件就是「貌」。仪容,就是要求男子恭敬、女子贤淑,高低贵贱各有不同,老幼尊卑有序,行动合乎规矩,拱手如抱鼓。

《尚书・洪范》中说:有五件事很重要,第一件就是「貌」。(明慧网)

在服饰上,中国古代天子穿山和龙图案的服装,诸侯穿火形图案的服装,大夫穿斧形花纹的服装,士人穿「己」字形花纹的服装。道德越高尚,形仪越中规中矩。

孔子说:「为人恭敬符合礼仪,就会远离耻辱。」形貌、衣冠不正,是人从内心失去了礼节与道德规范,因此带来不祥。

中国古代社会视人们穿奇装异服,男著女装、女著男装,或佩戴不符合自己身分的服饰、饰品,画奇特的妆容,这些都被称为「服妖」。《汉书》中记载:「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

杂色奇服 不正之兆

《左氏传》记载,愍公二年,晋献公派太子申生在冬天率军出征,献公让申生穿左右两色的偏衣[1] ,佩上金块。晋大夫狐突对此叹气说:

太子出征的时间与著装、配饰都明示著身分与出征的成败,看来大王要疏远太子了。如果信任太子就要让他穿颜色纯正的官服,佩带忠心无贰的玉,在年初命他出发。大王用服装配饰疏远了太子,冬季出征预示无成。冬天寒冷肃杀之气很强,块状黄金意味著寒冷的诀绝,衣服上的杂色意味凉薄。太子已经没有依靠了。

晋大夫梁余子养说:领兵的人在太庙接受命令,在神社接受祭肉,还有规定的服饰。现在太子得不到正式的礼服而穿上这杂色服装,命令中的含义不问可知也。

晋大夫罕夷说:杂色奇服表示事不正常,金块表示去而无回,国君有害太子之心了。

四年后,太子申生因受谗言陷害而自杀,此事应了「服妖」之说。

愁眉啼妆 妖服惹祸

《后汉书・卷三四・梁统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 折腰步 。」

东汉桓帝元嘉年间,京城妇女流行画细而弯曲的愁眉;在双目之下擦拭薄粉似有泪痕的啼妆;将发髻梳成堕马髻,就是将发髻梳在头的侧边;行走时扭动著腰部,彷佛双脚不在下肢的折腰步态(即弱不禁风的步伐);笑起来彷佛牙疼,不露出开心的笑貌。

这种装扮似于服妖,最初是大将军梁冀的妻子所作,在京城风行,中原地区争相效仿。梁冀家两代连任大将军,与皇室联姻,权倾一时。然而到桓帝延熹二年,梁氏却全族被处死。

据《文献通考》记载,唐末,京中妇女梳发时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人称「拋家髻」;当时还崇尚以琉璃作钗。「拋家」、「琉璃」,谐音「颠沛流离」,是帝王播迁、社稷不稳的征兆。于是「拋家髻」、「琉璃钗」被视为服妖。

男著女装 威仪扫地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更始帝北上建都洛阳,京城的官员和绅士都来迎接。更始帝的众将都头戴百姓的头巾,身穿绣花的短袖女人服装。人群中见到这种景象,有的人窃窃私语,有的抿嘴偷笑,有的吓得跑开了。那些朝廷的元老们叹息道:这是服妖的不祥之兆,不久将会有灾祸降到更始帝的头上!

后来,更始帝战败弃城逃亡,被赤眉斩杀。

史书中有不少对人物服装违制逾礼的批评,反映了古代的知识分子对服装制度和其背后的礼法观念的重视。(《 圣帝明王善端录》,台北故宫博物院)

当光武帝刘秀带著手下官员来到洛阳处理公务时,穿戴与旧时汉官一样的冠服入城。许多官吏看到,很高兴在有生之年能见到汉官的威仪。光武帝刘秀结束了西汉末年的纷乱局面,建立东汉,将汉代的基业延续了两百年。

史书中有不少对人物服装违制逾礼的批评,反映了古代的知识分子对服装制度和其背后的礼法观念的重视,才会在违背礼仪时出言批评,而对遵从这套道德规范的行为给予赞美。

穿衣传达内心意念

《左传・闵公・闵公二年》:「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周人认为服装是用来彰显身分,并且传达自己内心意念的物品。一个人若是不遵守服装制度这种小规范,就一定会在大方向上违反常规。

《左传》中记载鲁昭公元年的一次诸侯会盟,楚令尹公子围「设服离卫」,公然穿著国君的仪仗服饰,卫兵执戈陈于前以自卫。与会诸大夫看到他的架势纷纷说:「好俊美,好像国君」、「连王宫都住过了,穿国君服装可矣」,认定他绝对有不臣之心。果不其然,公子围回去就勒死国君,杀了他的两个儿子,自行登基,是为楚灵王。

结语

古人为何如此重视礼?孔子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上天用道义规范人的行为,人敬天重德就能趋利避害。

人的仪容、形貌符合了道德礼义,是内心敬奉天地与尊敬先人祖宗、君主、尊长的表现,同时在个人行为上也会克制欲望、遵规守矩,从容大方。

中华传统文化由神州历史上各个民族共同创造,有天人合一、敬天知命、善恶有报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源自于儒、释、道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让我们以史为鉴,传承美好纯正的中华文化。

注﹕
[1] 是指以中缝为界,左右两边颜色不同的衣物。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颇为前卫。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1/6/25/形貌仪容只是为了美丑吗--427370.html

(本文主图:《 丹书受戒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