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礼作乐尚德重教的周公旦

制礼作乐尚德重教的周公旦

文/静远(明慧之窗记者李莲编辑)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其领地在周,爵位是上公,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

周公特别重视道德教化和制礼作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儒学的创立奠定了文化基础,是孔子儒家推崇的道德人格典范,被尊为儒家「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以降,中华民族就以「教化有方」、「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界。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周公为国家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他把文化教育视为千秋大业,强调敬天保民理念,提出「明德配天」、「恤民安民」、「力农无逸」、「任人唯贤」等,并以此教育成王及周室子弟。

他对成王的教诲非常成功,成王明瞭许多为君之道,与其儿子康王在位前后几十年时间,百姓安居,民风淳厚,史称继周代「文武之治」后又出现了「成康之治」的盛世局面。

周公像。(公有领域)

以下为周公进行德教的四个方面。

一、桐叶封弟 克己自谦

成王年幼时,有一天,他与小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成王随手采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叔虞,随口道:「我封你。」叔虞接过树叶后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周公,周公于是前去询问成王,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周公正色道:「诚信乃立身之本。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

清代所绘周成王画像。(公有领域)

成王深感惭愧,于是把叔虞封于唐地为应侯。这件事后来使成王没齿难忘,以致终身「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

这是「桐叶封弟」典故的由来,喻义做人要言而有信,谨言慎行。

周公还告诫成王要克己自谦,说:「要尽力和万民共同推行政事。不要姑且自宽,说:『只在今天玩一下。』须知道这不是人民所允许,也不是上天所允许的。千万不要像殷王纣那样迷乱和狂饮无度啊!如果有人告诉说:『有些民众在骂你恨你呀!』这时更应当深自省察,更加严格地修明自己的德行。」

周公封小弟康叔为卫君,由于康叔受封之地是殷人故地,基本上是商朝的遗民。他告诫康叔:「我们应效法殷代先王的德行,去安抚和治理殷民。你到殷墟后,首先要拜访贤人长者,向他们讨教商朝兴亡的原因,要爱护百姓,要把人民的苦痛当作自己的苦痛一样,你应严格要求自己!」

康叔牢记周公的叮嘱,治理卫国取得了成功。

二、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

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周公告诫成王只有加强修己明德,才能使文王开创的国祚永年。他强调「以德配天」,也就是要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先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

周公为制礼作乐曾采集文王时周地以南的民歌,昭示天下,教人们懂得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周公还作诗《豳风・七月》以诫成王,勉励他要像古圣王那样体恤百姓。

这篇叙事诗描述了农民稼穑之艰辛,字里行间体现了圣王以民生为重的仁爱思想,也是一篇令人叹为观止的上古农业社会生活图,涵括了天文、历法、播种、医药养生及农业知识等多方面内容。

德在周诰[1] 中是最常用的词,周公对成王教诲中口不离德,既重言教,又重身教,以身作则,堪称表率。他一生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对四方诸侯和百姓经常进行德行规范教育。他提倡孝友、勤劳、无逸,教育人民心思端正,严格修身,从而达到「以德配天」的目的。

周公还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这种主张要求首先用「德教」的办法治理国家,推行仁政。「德教」的具体内容,周公归纳为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节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这种「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可作为后世治国原则。

三、一沐三握发 一饭三吐哺

周公在《立政》中总结夏商两代用人的经验教训,说:「『立政』意为『立正』。夏商强大昌盛时,是由于得力于求贤治国,尊敬上帝,君臣重德。而夏桀、商纣只知道任用缺德之辈因此而败亡。周公告诫成王要任人唯贤,选拔「吉士」(有德之士),远离邪佞之人,君臣上下必须戒骄戒逸,明辨是非。

周公在送儿子伯禽去鲁国就任时,嘱咐他一定要谨慎治国,谦虚做人,恭敬待人,他在《诫伯禽书》中写道:「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子、武王弟和成王的叔父,在天下的地位不算低。但是我为了接待贤才,一次沐浴,三次握著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前来的宾客;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惟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伯禽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得非常好。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礼贤下士的精神也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由于周公的教诲、倡导,造成了周初为政无逸的「王风」。成王对周公说:「您勤勉辅佐我这个年轻人,指示我弘扬文王、武王之功业,奉答天命,和抚万民,您的教导,我无不顺从。」成王弘扬善德,受人爱戴。

周公死后,成王不忘其教诲,不敢贪求安逸。成王死后,康王、太师召公、太保毕公等,仍坚持周公的遗教,务在节俭,毋多欲,以修身明德为要。

四、礼乐教化 人乐其德

周公「效法天道」制礼作乐,用以规范和涵养人的道德和行为,大兴文教。

《周礼》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渠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礼乐文教,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就国家典制,一切也都井然,让人有「治天下如指之掌中」的感觉,使伦理道德规范贯穿各个领域。

礼乐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周公作乐,不仅包括乐曲,而且还包括诗歌、舞蹈等项内容,系统地建立起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古人对音乐非常重视,通过音乐的调节可以使人心达到中正平和的境界。图为敦煌莫高窟217窟壁画《破阵乐舞势图》。(公有领域)

礼乐教化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祭祀神明,谦和有礼,威仪有序。当时天下礼乐大兴,处处闻太平歌颂之声,正可谓「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各安其业。

礼乐制度被称为周公之典,对传统文化注重礼义和淳厚民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语

纵观中华文明史上的圣贤哲人,无不重视道德人格培养,强调敬天、敬德、保民等,顺应天地之道并关爱他人,使其归于天理正道。许多仁人志士都以此为毕生的追求,这些道德理念流贯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

注释:[1] 《书经·周书》中,大诰、召诰、康诰、酒诰、洛诰等篇的合称。

【延伸阅读】

老师:你代表了这代人中的正能量
家长带著善心的身教最重要
教师蔡守仁曾追名逐利 一场车祸让他重新思考人生
孩子心中对真善忍的感谢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3/1/9/神传文化-周公旦尚德重教-267570.html

(本文主图来源:公有领域,明慧之窗合成)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