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济天下的圣者心怀 孔子的六个小故事

道济天下的圣者心怀 孔子的六个小故事

文/静远(明慧之窗记者李莲编辑)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孔子一生谈做人的道理,注重从当下的事做起,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做起,其它的事,自然就会豁然贯通。

以下为《论语》、《孔子家语》中记载的几个故事:

一、圣者心怀

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回。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而望远,你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我将从中选择。」

子路于是走上前说:「我希望在鸣钟击鼓的进军号中,用白羽箭、赤羽旗,率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回可帮我出谋划策。」孔子听了说:「勇哉!」

子贡也走上前来说:「如果有一天,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千钧一发之际,我身著白袍白冠,在两国之间讲述战争导致的利害关系,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而子路与颜回可为我临阵助势。」孔子听了说:「辩哉!」

颜回静默无语。孔子便对他说:「颜回,你难道没有理想可说吗?」颜回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他们已经说了,我还要说甚么呢?」孔子说:「虽然这样,但各人谈各人的志向,你还是谈谈吧!」

颜回于是说:「我希望能遇明王圣主而辅之,以礼乐教化百姓。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那时就无需子路与子贡去解救苦难了。」孔子听了说:「美哉!德也。」

子路说:「夫子您选择哪一个呢?」孔子说:「不损害财力,不危害百姓,又没有浮夸的话,我推选颜回。」坚持道济天下,使百姓生活和平而安宁,这也正是圣人孔子的志向。

二、宥座之器

孔子来到周的太庙参观,见太庙里有个叫「欹器」的东西,就向守庙的人询问:「这是甚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这是放在座右,用来时刻提醒自己的器具。」孔子说:「我听说这器皿有种特性,空了它便倾斜,适中时它就端正,满了就会倾覆。是这样吗?」守庙的人说:「是的。」

孔子让弟子们去拿水来一试,确实如此。

孔子感叹道:「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子路说:「夫子是说,人们常像这个欹器装满了水时,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最正确的,所以就一意孤行,结果却失败是吗?那么敢问夫子,要保持满而不覆的状态,有甚么办法吗?」

孔子说:「要解决这种自大自满的问题,需要知道节制自己,让自己的心里永远留下应有的空间。」子路又问:「该怎么做呢?」

孔子回答说:「道德品行很高尚的人,要保持谦恭;土地广大富饶的人,要保持节俭;位高权重的人,要保持谦卑待人;人口众多、兵力强大的人,要保持警惕谨慎;聪明智慧、见多识广的人,要提醒自己还很浅薄,不自以为是,守住自己的本性。」

古人常以宥座之器自勉,好学、有度、谦恭。人们需要守住的是甚么?是谦逊的品德,是人的初心本性。如何守住?拥有一份博大、谦虚的心胸,正如天能覆盖万物,大地能承载万物一样,持满而不溢。

拥有一份博大、谦虚的心胸,正如天能覆盖万物,大地能承载万物一样,持满而不溢。(pixabay)

三、义以为上

孔子见到梁国国君。梁君问孔子说:「我想永远拥有国君的地位和权力,我想得到各诸侯国的土地和财宝,我想使百姓永远相信我,我想使土地竭尽其能,我想让日月根据我的意愿出入,我想让圣人自愿地前来,我想使官府善于治理百姓,如何达到目的呢?」

孔子回答说:「无论大、小国的国君,向我提出的问题很多,从来没有像您这样询问治国手段的,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做到。」

「我听说过,如果两国的国君能够相互尊重和礼敬,就能永远拥有国家;国君能以仁政惠泽百姓,官员能以真诚道义之心来为国为民做事,就能使各诸侯国心服;不杀害无辜之人,不放过有罪之人,就能得到百姓的信任;使有志之士得益,对有成就的官员给以奖赏,就能使土地竭尽其力。」

「敬奉上天,敬畏神明,太阳月亮就会自然而然地运行;好好处理刑罚问题,圣人就会自然到来;崇尚贤德的人,使能者各尽所能,官府就能管好百姓。」

孔子倡导凡事要以道义原则衡量是非取舍,切莫执著名利。在生活中遇到合于道义、应该做的事,就要勇敢地去做。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无所谓行,无所谓不行,一切行事只求合于义。

四、何处不可行教化

虞舜时,历山的农夫侵占别人田地的边界,舜到历山脚下去耕种,过了一年,此事就再也没有发生。黄河边上的渔夫互相争夺水中的高地,舜到那里去打渔,过了一年,那里的渔夫都知道了尊让年长的人。东夷一带常造出粗劣的陶器,舜到那里去制陶,过了一年,那里的陶器都很坚实、讲求质量了。

孔子赞叹道:「舜是诚信仁德之人,亲自耕种并自愿生活在艰苦的地方,因此百姓都愿意跟从。这就是圣人道德的教化呀!」

孔子与门人。(公有领域)

五、诤谏之益

孔子有一次教诲弟子们说:「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商汤、周武王因为有忠诚又敢于劝谏的臣子,使得国家更加昌盛;夏桀、商纣不能听受善言,又有盲目恭顺的臣下,便加速了它的灭亡。」

「如果说,君主没有正直善谏的忠臣,父亲没有至诚规劝的儿子,哥哥没有劝谏的弟弟,个人没有敢于规过的朋友,而一生不犯错是从来没有的。」

君子是修身的楷模,时时内观自省,而身边能有以诚相待、肯直言相劝的朋友,确是人的莫大福气。

六、里仁为美

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在中国古代是指人居住的地方,此处引申为动词,当居、处讲;「知」通「智」,智慧。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处在仁的境况中才是最美好的。如果人不使自己择仁而处,又怎么能谈得上是有智慧呢?孔子说「知者利仁」,是说一个有智慧的人都会知道去追求仁,使自己处在仁的境况中,那才是人所要去选择的目的。

孔子一生志于仁,为的就是让天下人都能处在最美好的仁德中。他提出「仁者爱人」,泛爱众。讲求仁、克己、公正、无私,是圣人、君子必备的德性修养。

重视居住环境,重视淳厚的社会风气,是儒家的特点。人人都相互关爱帮助,能够为他人著想,谦虚恭敬;人人都不去伤害别人,不做损人利己之事,这就是「里仁为美」的境界。

【延伸阅读】

仁者为何乐山?孔子告诉你答案

孔子承传与弘扬传统文化(上)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孔子承传与弘扬传统文化(下)天人合一观

孔子圣迹图之杏坛礼乐。(公有领域)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4/5/22/文史漫谈-圣人的心怀-292455.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4/5/24/文史漫谈-何处不可行教化-292454.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4/5/23/文史漫谈-宥座之器-300383.html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14/5/24/文史漫谈-义以为上-300384.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4/5/25/文史漫谈-诤谏之益-300385.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4/5/26/文史漫谈-里仁为美-300386.html

(本文主图来源:pixabay)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