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章】神传文化始祖轩辕黄帝 修道治国垂范后世

【听文章】神传文化始祖轩辕黄帝 修道治国垂范后世

文/智真(明慧之窗记者李莲编辑)

轩辕黄帝被称为华夏的「人文始祖」。

传说中的黄帝是一位圣王明君,也是一位修道之人,他一统华夏,在治世的同时修身证道,以德教化百姓,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代无论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医书或是养生之书等,多依托黄帝以传道。

audio-thumbnail
神传文化始祖轩辕黄帝 修道治国垂范后世
0:00
/9:32

九天玄女助黄帝打败蚩尤

相传黄帝生下来两个多月就会说话,十岁时就对当时情形有相当了解,明瞭自己的责任,注重修身积德,长成后更是一位聪明非凡的人物。

他即位后,看到当时诸侯中的九黎族蚩尤暴虐百姓,诛杀无辜。为了拯救人民,他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但蚩尤凭借妖术,使黄帝之兵不能前进。于是黄帝在琼林台虔诚向上天祈祷,请求天命,西王母便命使者授给黄帝玉符,通天达诚,感动天帝。

天帝又命九天玄女教给他兵机,授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等,赐给他九天六甲兵信之符,黄帝在神兵的帮助下克伏了蚩尤之党,平定四方,天下始归一统。

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率民以事天。黄帝在打败蚩尤后于当年七月又来祭天,感谢上帝帮助之恩;三年后八月第三次祭天,报答上帝使国家强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他在泰山上举行了「封禅」仪式,即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在泰山顶上筑坛,行祭天礼,叫封;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作平坛,行祭地礼,叫禅。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其余山川神明种种应有的祭祀,他都能虔诚执行,得到人民的景仰和上天的赐福。

他得到了天赐的宝鼎──铜鼎,在那时是极其珍奇的;有凤凰衔著卞图送给他,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又有黄龙捧河图洛书献给他,这些都表明是天下安宁、大祥的征兆。黄帝还营建了明堂以祀上帝,开创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

寻真访道意虔诚

黄帝曾向玄女询问治国之道。黄帝几经跋涉,寻真访隐,问道修道。他东到青丘,得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所以能够召劾万神;南到圆陇荫建木,观百谷之所登,采若乾之华,所以能长生不老;西见中黄子,受九加之方。又过洞庭湖,登崆峒山,问广成子以大道,然后受自然之经。

广成子告诉他至道之精要:「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存神定气,方可长生」。再到峨嵋山,见天皇真人于玉堂,天皇真人讲道:「顺应大道,以德治世,便可以把天下交给他;一切行为合乎天理,便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万般辛劳皆为民

黄帝尊奉有德,任人唯贤,他的贤臣很多,黄帝常听从他们的忠告。黄帝将全国共分九州,提出以「德」施天下,修德立义,惟仁是行;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要求官员节简朴素,以身作则。

黄帝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要求官员节简朴素,以身作则。(《诗经・曹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因黄帝君临天下的时候有「云瑞」,即祥云笼照,因此就以云名官,官吏都以云为名号,如春官青云氏、夏官缙云氏、秋官白云氏、冬官黑云氏、中官黄云氏。有司天地、祭奉神祇的官、治理人事的官、四季专门指导农事的官等,《史记》中记载说:「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黄帝观测日月星辰运行规律以制定历法,划分星度为二十八宿,确定了天下万物的名称;教百姓造屋室,筑城邑,以避风雨;播百谷草木,开辟园、圃,发展农桑;制造舟楫、车、指南车,平治道路,方便交通;他的妻子嫘祖教民养蚕、抽丝和织锦,以制衣服;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天文历法

司天官的主要职责是观测天文,在那时特别重要,为农耕的指导者和自然的预测者。因古人认为天人相应,人做善事,天降吉祥;人做恶事,天降怪像,人有灾祸,因此要及时修正人的行为。

除此以外,黄帝使大挠作甲子,以甲、乙等十天干、子、丑等十二地支、六十甲子循环来纪时、纪日、纪年,可连续不断,绵延永久;还有隶首作算数,定度量衡之制;容成作调历等。

文字

黄帝令擅长描摹绘画的史官仓颉搜集、整理文字。仓颉揣摩文字,废寝忘食,感动了神明,有凤凰衔来神书,仓颉朝夕研读,仰观日、月、星、辰之势,俯视山川脉络之像,旁观鸟兽鱼虫之迹,及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绘写,历经数年,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遂成文字。

成字那天,「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产生,真正是惊天地、泣鬼神,因为有文字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汉字揭开了天地间的奥秘,使民族文化从此有了一个稳固的载体。

音律

古人非常重视音乐,用其善化民众,移风易俗,古帝王都以作乐为必要的大事。

古人非常重视音乐,用其善化民众。(《 画仙舟笛韵》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帝令乐官伶伦作律,伶伦在山谷中找到适合的竹管以作箫,吹它的声音作基本音,就是「黄钟之宫」,又制成长度不同的十二个管,应十二律,并以他听到的凤凰的鸣声来校正它们,后来又相应铸了十二个钟作乐音的标准。

黄帝祭天于泰山时,亲自创作了第一支乐曲《清角》,人称天乐,曲调昂扬激荡,感天动地,流传后世。

医药

黄帝与岐伯诸人讨论医理,作内外经,有《素问》、《灵枢》等各种医书,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

结语


相传黄帝后来以功德隆重而得道升天,民皆仰望和赞颂。史载:「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管子》)。

黄帝带头实践天人合一的治世典范,依据大道的法则创立了人间法律,给人们指明精神回归、淳德归道之路,使道德作为人们恪守不离的思想行为准则。

当时社会,尊道是社会共同自然信守的共识,维系著仁治社会状态,人们的心灵和行为都充满著上善,通过修身能够直接与大道相感通,与神相感应,与人为善,慈爱万物。道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告诉人们要顺天意、重道德,自觉地追求真理和实践道义。

黄帝的丰功伟业和海纳百川的精神,使人们充份感受到人文始祖和中华民族祖根文化的吸引力,和身为华夏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延伸阅读】
观天之道 执天之行——感悟「天人合一」
孙思邈的灵丹妙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
永不过时的价值观:老天有眼 善恶必报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0/12/1/【神传文化】修身证道-垂范后世-233064.html

(本文主图来源:明慧网)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