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1) 游仙诗描绘真实的神仙世界?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1) 游仙诗描绘真实的神仙世界?

文/智真(明慧之窗记者心笃编辑)

诗仙李白在《古风》诗中写道:「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云卧游八极,玉颜已千霜。」抒写他游览仙境,在仙境中行动更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超越时空,是一首歌咏神仙世界的著名游仙诗。

游仙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类型之一,以仙境、仙人或人仙同游为写作内容,寄寓诗人志趣、向往成仙的心愿。常用象征、比兴、用典的手法,揉合神话故事、历史人物、自然景象等,描绘出神奇瑰伟、引人入胜的境界,内涵非常丰富。

学者在追溯中国古代文学的游仙主题时,由古神话、《诗经》、《楚辞》、 《庄子》开始,中经秦汉的乐府、辞赋、诗歌,唐代的诗歌、传奇,宋代之词、 元代之曲等等,一直下探到明末清初的章回小说《西游记》、《红楼梦》等等作品, 可见以游仙为书写题材来看,所跨越的时间不但相当长,且广泛地出现于不同体裁的创作中。

元代蒙古人崇信道教,瑶池乃西王母之寓所,画中所见女仙为西王母,头戴华冠、乘风驾云而来。(元 张渥《瑶池仙庆》,台北故宫博物院)

敬仰神仙  游仙诗兴起

游仙诗缘起于古人对原始神仙的敬仰,经历了战国时期《庄子》和屈原《楚辞》慕道颂仙的神游诗阶段,及道家的神仙体系、洞天胜境,表现出对神仙境界的向往、追求永恒、求仙访道等诸多方面,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位置。

屈原《楚辞》的《远游》中写道:「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经营四荒兮,周流六漠。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阔而无天。视倏忽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此诗内涵透出深厚的哲理意味,抒写人生短暂,生命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局限在狭小的世界里,无法磅礡万物而达到与天地并生的境界;渴望轻举远游,飞向无穷之境,融于天地之间,由空间的无穷而臻于时间的无尽。

《远游》将古老仙话传说诗歌化,描写「游」以表现逍遥世界,抒发内心思绪,直接影响中国游仙诗传统的发展。沿袭这一传统,游仙诗反覆不已地传达出企盼与仙人相遇、得授仙道、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憧憬。

汉代游仙诗:企慕神仙长生久视

汉乐府诗《长歌行》中写道:「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发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描写诗中之人随仙人上山采药,又将长生之药送给世人,使之延年益寿。

《陇西行》中写道:「离天四五里,道逢赤松俱,揽辔为我师,将吾天上游。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桂树夹道生,青龙对伏趺,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描写天界所见之景象历历在目,表达出游仙者期望在山间遇见仙人或登上天庭。

《王子乔》中写道:「令我圣朝应太平,养民若子事父明,当究天禄永康宁。」颂咏仙人的道德境界。

魏晋南北朝:游仙诗更为盛行

魏晋南北朝创作游仙诗的人很多,有道士、文人及士大夫,表达慕仙意趣的诗屡见不鲜。如:

道士葛玄在成仙后被称为「葛仙翁」、「葛真人」,相传他在学道功成、白日飞升之际,赋作了三首游仙诗。

葛玄在第一首诗中写道:「大道常无为,弘之由善始。吾今获轻举,修行立功尔。三界尽稽首,从容紫宫里。停驾虚无中,人生若流水。」他感叹人生的短促和仙界的美好,鼓励人们抓紧时间求道,悟道证道。

诗人郭璞在《游仙诗》中写道:「京华游仙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他认为荣华富贵不值得留恋,隐遁求仙才是最快乐的,表达其超脱尘世的心态。

明代张瑞图草书郭璞〈游仙诗〉。(公有领域)

文人嵇康在《游仙诗》中写道:「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板桐,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他认为人要有志向且能够「守志」,他的志向就是做真正的自己(本我),不加任何修饰和外物羁绊。他希望自己能够「蝉蜕弃秽累」,拋弃世俗所累,因此「慷慨远游」、「奋冀北游」,以一颗纯洁的心追求神仙之道。

诗人何劭在《游仙诗》中写道:「青青陵上松,亭亭高山柏。光色冬夏茂,根柢无凋落。吉士怀贞心,悟物思远托。扬志玄云际,流目瞩岩石。羡昔王子乔,友道发伊洛。迢递陵峻岳,连翩御飞鹤。抗迹遗万里,岂恋生民乐?长怀慕仙类,眇然心绵邈。」表达出慕仙的意趣。

士大夫成公绥在诗中写道:「盛年无几时,奄忽行欲老。那得赤松子,从学度世道。」他希望能够跟随仙人学道。

诗人曹植在《游仙诗》中写道:「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登玄渚,南翔陟丹邱。」他除了以东西南北方位表现空间之阔大外,更表现出其志向的高远。古人常以「四海」、「五岳」、「八极」、「十方」等,表达其上下追寻、四方求索的艰辛求道。

诗人左思在《招隐诗》中写道:「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他以高洁的白雪、明艳的丹葩、回芳秀木、石泉纤鳞等描述一个远离烟火人境的天地,用自然山水的静美及蕴含的自在,衬托修道人的超拔气质和超然襟怀,隐者的心境与自然环境合而为一,进入妙不可言的思维境界,表达其对隐居生活的羡慕及人生进退贵在适志的心志。

唐代:游仙诗的鼎盛时期 内涵充满仙风道味

唐代是儒、释、道发展和弘扬的鼎盛时期,文化繁荣昌盛,产生了一大批光耀千秋的伟大诗人。人们敬信神佛,很多人求仙访道、修佛修道,唐代社会弥漫著浓厚的神仙气息,诗歌创作更是充满仙风道味。

唐代的游仙诗很多,修道人写,文人也写。有的修道人也是文学家、诗人,如:道士司马承祯与诗人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被称为「仙宗十友」。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孟郊等著名诗人有很多游仙内容的诗歌传世,如:

⊙道士吴筠

他居终南山孜孜学道,后来走遍江南诸山,游天台,观沧海,一生逍遥如神仙,乐在求道之中。他写过许多游仙诗,一气呵成的《游仙二十四首》,有游仙诗的缘起、过程和终结三大部分,被分散到各首诗中。

第一、二首诗交待了缘起「启册观往载,摇怀考今情。终古已寂寂,举世何营营。悟彼众仙妙,超然含至精。」、「吾方遗喧嚣,立节慕高举。」

此后数篇叙述游仙的过程,如「纵身太霞上,眇眇虚中浮。八威先启行,五老同我游。」 、「倏已过太微,天居焕煌煌。」

最后第二十四首归结为「返视太初先,与道冥至一。」 表达遨游在澄明晴朗的仙界,超然物外,自得乾坤之心。

⊙卢照邻

他的《怀仙引》缘起是「若有人兮山之曲,驾青虬兮乘白鹿,往从之游愿心足。」表达渴望遇见仙人,而生同游之心。接著叙述过程「怀飞阁,度飞梁。休余马于幽谷,挂余冠于夕阳。曲复曲兮烟庄邃,行复行兮天路长。」最后终结为「天长地久时相忆,千龄万代一来游。」表达获得永恒之意。

(明 边文进《 胎仙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白

唐代游仙诗人中最有名的当数诗仙李白,他年轻时即受到道教影响,自称「谪仙人」,因此他游于仙境犹如重返故地,甚至如游子还家般熟悉亲切;与仙人相遇犹如故人重逢。

在《怀仙歌》中他写道:「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表达出他与仙人彼此殷切思念。

在《感兴》 (十五游神仙)中写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描写他回到仙乡后,神仙们都格外热情,如:玉女「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赤松子「借余一白鹿」、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而他对仙人的邀请则是「含笑凌倒影,欣然愿相从。」

李白在游历嵩山时,曾与在此隐居的著名隐士元丹丘结为好友。元丹丘安贫乐道,不与权贵妥协,不愿为了获取功名富贵而向当朝权贵奴颜屈膝,而李白也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种气节,二人志趣相投,一起隐居在嵩阳一段时间,并同游中岳,登三十六峰,寻仙问道。

他还写了《元丹丘歌》赠送给元丹丘:「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颖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他很佩服元丹丘的道术,写此诗表达对好友想游无穷之境、追求无边快乐的美好祝愿。

结语

游仙诗是华夏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表现出古人敬信神佛,渴望得遇仙人度引(授道)及超越时空的宇宙意识。

诗人们的千古佳作也展现出天人合一、壮阔宏大的境界,展现出济世安民之志和仁爱博大的胸怀。他们的诗以气势、飘逸、奔放见长。读来使人振奋,回肠荡气。

为什么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因为他们都是修佛修道之人。这些千古绝唱,如果从修炼的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诗中所描写的其实是另外空间的真实显现,因而是常人难以想像到的奇特景象、感悟和体验,更具有哲理性:

启迪世人认识尘世的苦短与空幻,不为世间名利物欲所牵累,早日踏上修炼、向善之正途。其实人人心中都埋有修炼向善的种子,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返本归真的愿望,人们都在期待著、寻找著。修炼是正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探索真理之路,追随天地之道,与天地相应,才能知变、应变,无忧无虑地安于所处之境。

在「古代诗人修炼故事」这个系列中,将向读者介绍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的修炼故事。

【关联文章】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延伸阅读】
中国为何称「神州」?信仰打造五千年文化
明月流光当空照 古代咏月诗展现的宇宙时空观

【延伸阅读专辑】
《二十四史》劝善名句
人类文明与生命奥秘
道德传家
独酌花间酒 沉醉李白诗境中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12/4/文史漫谈-话古代游仙诗-250176.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2/8/【神传文化】诗境与心境-195092.html

(本文主图:清 顾铨《 女仙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