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5) 田园诗人孟浩然 从隐逸走入修炼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5) 田园诗人孟浩然 从隐逸走入修炼

文/梅松鹤(明慧之窗记者慈璇编辑)

孟浩然(公元 689~740),盛唐时期与王维齐名的大诗人,两人合称「王孟」,是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以描写隐逸和田园生活著称,清淡、自然的诗风在唐诗中独树一帜。他的许多诗都是「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1]。换句话说,其高妙之处来自内心的修为,与文字笔墨的巧拙无大关系。

孟浩然的《春晓》是任何稍读过几首唐诗的人都会背诵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足不出户,通过声音就勾勒出春天来;以情入境,深得大自然的真趣和神髓。反覆吟诵,不免让人慨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一生几乎都过著隐居生活

四十岁以前,孟浩然一直在襄阳砚山附近的涧南园过著隐居生活。四十岁时进京考试,与一批诗人赋诗作会,他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诗令满座倾倒,一时诗名远播。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和王维等爱诗的京官都来和他交朋友。然而,进士考试的结果,他却出乎意外地落了榜,加上因故几次失去求官的机会,这些打击使他萌生长期归隐之心。

除了晚年在朋友张九龄帐下做过几年官之外,他的一生都是在隐居中度过。他特别喜欢山水,游览山水、陶冶性情是他一生的基本生活内容。此外,他还一直像古代隐士那样读书、练剑,书与剑相伴了他几十年时间。他也偶尔种一点菜蔬、培植一点竹木园林,但目的主要是蓄养自己高尚的气质[2]。

然而,隐居不只是脱离尘嚣而已,经常也是跳出红尘的起点。一旦隐入山林、远离尘嚣,逐渐失去对追求世间名利的兴趣,返本归真的内在召唤就可能把隐居者进一步变为一个修炼者。

这种体验与变化在孟浩然的诗作中也有所描述:我现在只想过耕耘自足的农夫生活;只要有酒喝,谁还想世间名利啊!我宁愿与水鸥玩耍、与江燕为伍,做一个自由「狂歌」的「竖儒」,也不愿作巴结权贵、趋炎附势那些令人感到羞愧的的事情[3]。

由隐居到修炼

孟浩然有许多道家和佛家的朋友,因此佛道两家的思想对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入道过程也像其他许多人一样,是一个对修炼的认识逐渐提高的过程。从道家这一方面来看,他开始只是有「去烦恼」、学「长生之道」的愿望;他也谈到了养「浩气」、利用「五行」理论的辟谷,并进而「养恬素」,一个人白天独坐冥想,以此领悟修炼的道理;最后他谈到了「玄妙理」和「坐忘心」。

直到晚年,王昌龄来拜访他时,他还提到自己喜欢看「神仙」和「山海经」之类的道家书籍[4]。

然而,他在自己的诗作中非常详细地叙述了「湛禅师」对他走入佛教修炼的影响:

我从小就一直想知道自己生生世世的事情,但在尘世间的生活中很难兼顾到自己内心的愿望。直到晚年决心长期归隐后,才偶然与禅师交友并经常来往。禅师可怜我苦海无边,以我能接受的「方便」说法为我解迷指点。又进一步给我讲解「微妙法」,在我心中植入「清净」的种子,使我顿然了却「烦恼」的侵扰,对山林苦修产生了深情[5]。

《晩笑堂竹庄画传》里的孟浩然。(公有领域)

我早晚向禅师请教自己心中的疑虑并通过讨论明白了越来越多的修炼之理。禅师在语言和文学方面的修养高超而绝妙,实在令人惊叹。禅房常闭,保持著「虚静」的气氛。周围栽的花、种的药草四季常青。在一块平坦的大石上弹琴和写作,任凭飞瀑落泉的水花飘洒在头上和衣服上;有时和「法侣」们相逢,通宵达旦地讲道谈玄,那是因为自己平生对「真隐」的羡慕和追求 [5]。

修炼中的变化和体会

许多真正修炼的人会随著自己心性的升华和对法理认识的不断提高而产生某些超常的功能和体验(现代研究者称为「宗教体验」)。

从孟浩然的诗作中,我们发现其心性的变化以及超常功能的体验也是随著修炼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地在变化著:

开始时体会到世间「一切是虚假」,舍「尘念」、「合真如」;随著长期打坐,特别是「闭关」静修,到开天目看到另外空间景象和多生多世的自己,到最后把身心置于一无所有的「虚寂」之中,保持心境永远「闲和」的极高境界[6]。

李白的钦敬崇仰之心

李白在他的《赠孟浩然》一诗中尊称孟浩然为「孟夫子」,并具体描述了自己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以至于崇仰之情:

孟夫子风流倜傥,天下闻名,真让我钦慕不已。从青春焕发的少壮时代直到须发披霜的晚年,面对达官贵人豪华的车马和堂皇的冠冕,他都能放下仕途而取隐遁,去与松风白云相伴,过高人隐士的生活,展现了高风亮节[7]。

他在皓月当空的清宵,把酒临风,常常喝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留连忘返,连皇帝老子的事情也提不起兴趣来;他那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高尚得有如高山一样,甚至高到无法仰望的程度,只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人品作揖而拜,聊表我崇敬仰慕之情[7]。

李白自己也很喜欢求仙问道和隐居,是个狂放不羁的「谪仙人」,而他对孟浩然的尊崇,正表现了这两位诗人在隐逸和修炼的思想情感上的高度共鸣。

参考资料(点击展开)

[1] 沈德潜:《唐诗别裁》;

[2]《听郑五弹琴》:「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左右林野旷,不闻城市喧。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幽栖事,还寻静者论。」《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卷一;《李氏园卧疾》:「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题张野人园庐》:「耕钓方自逸,壶觞趣不空。门无俗士驾,人有上皇风。」卷四;《宴张记室宅》:「谁知书剑者,年岁独蹉跎。」卷二;《自洛之越》:「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卷三;《孟浩然集序》:「灌蔬艺竹,以全高尚。」卷首;

[3]《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余意在耕稼,」《自洛之越》:「且乐杯中酒,谁论世上名。」卷三;《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跃马非吾事,狎鸥真我心。」《和宋太史北楼新亭》:「愿随江燕贺,羞逐府寮趋。欲识狂歌者,丘园一竖儒。」卷二;

[4]《宿天台桐柏观》:「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高步陵四壁,玄踪得三老。纷吾远游意,学此长生道。」卷一;《重训李少府见赠》:「养疾衡茆下,由来浩气真。五行将禁火,十步想寻春。」卷三;《田家作》:「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昼坐常寡悟,冲天羡鸿鹄。」卷一;《游精思题观主山房》:「渐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卷三;《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与王昌龄宴黄十一》:「书幌神仙,画屏山海图。」卷一;

[5] 《还山赠湛禅师》:「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喜得林下契,共推席上珍。念兹泛苦海,方便示迷津。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平石籍琴砚,落泉洒衣巾。欲知明灭意,朝夕海鸥驯。」《寻香山湛上人》:「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卷一;

[6]《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为,观空厌有形。」《晚春远上人南亭》:「虚寂养闲和。」卷三;

[7] 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本文所引诗文,除已注明出处者外,可参《孟浩然集》,王云五主编「国学基本丛书(四百种)」,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五十七年九月台一版。

【关联文章】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1) 游仙诗描绘真实的神仙世界?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2) 陶渊明一生修真 苏轼赞后无来者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3) 视功名如浮云 韦应物入道修仙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4)「诗中有画」王维亦官亦隐参禅求道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5) 田园诗人孟浩然 从隐逸走入修炼

【延伸阅读】

明月流光当空照 古代咏月诗展现的宇宙时空观
【听文章】中国为何称「神州」?信仰打造五千年文化
孙思邈的灵丹妙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3/3/5/古代诗人的修炼故事-孟浩然-45841.html

(本文主图来源:传 宋代李公麟画《归去来辞》,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