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6) 唐朝诗人白居易  一心追寻生命回归之道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6) 唐朝诗人白居易 一心追寻生命回归之道

文/梅松鹤(明慧之窗记者心笃改写)

白居易(公元七七二~八四六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中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一生留下三千多篇诗作,是唐代存世诗歌最多的作家。他长于各种诗体,特别是叙事长诗,其中《长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而《长恨歌》则被诗评家誉为千古绝唱。

许多大诗人都是死后才受到后人的特别推崇,但白居易在世时便诗名显赫,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不但受到了举国上下的崇拜,在海外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也享有盛名。

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认为诗的内容应侧重写实,以反映社会问题为主,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见《与元九书》)。

他的诗语言通俗、明白流畅,「老妪能解」,当时人人争传模仿。在他盛名的二十年中,各地寺庙道观、邮亭等处的墙壁上都能看到他的诗。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野老牧童,不分男女老幼,甚至不识字的老太太,都是他诗歌的忠实欣赏者和积极的传播者。

当时传抄他的诗拿去卖钱或者换酒、换茶喝的人到处都是;能够唱诵「长恨歌」的歌妓会抬高身价,自觉与众不同;甚至外国的宰相也托来朝的商人,以百金一篇的奇价购买他的诗作。

关心百姓 念念为民生

白居易一生写过的「讽谕诗」比别的诗人都多,充分显示出他关心民众疾苦、同情贫穷受难者的善良本性。最有名的如《卖炭翁》、《杜陵叟》、《红线毯》、《观刈麦》以及《缭绫》等等,可说是「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比如看到饥饿的妇女抱著小孩,在麦地上捡拾别人收麦时掉下的麦粒充饥,他便联想到自己「不事农桑」还拿「三百石」俸禄,而感到深深的「自愧」(《观刈麦》)。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村居苦寒》)他描写酷寒季节农民生活的艰辛,与自己的温饱相对照,深感不安和自愧,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描写自己温饱却不忘受苦的寒民,想把整个洛阳城都盖起来让贫民百姓免受饥冻之苦。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带领杭州人筑堤捍钱塘江潮水,后人纪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蓄西湖的水溉田千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

他离任苏州刺史时,数十万苏州百姓挥泪相送,出现「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别苏州》)的情景。苏州人民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刘禹锡和白居易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七十三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

白居易关心人民疾苦,他离任苏州刺史时,数十万苏州百姓挥泪相送。(公有领域)

直言廉洁 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白居易还是一位敢直言、爱百姓、廉洁自律的清官。他敢于上疏直言,也因而多次被贬谪,从中央遭贬地方,后来又回任朝廷中央的官员,最后以刑部尚书退休。

他一生起落跌宕,但不论位居高处或低处,他都始终坚持其信念,「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种桃杏》)一切随缘,活得自在。

他到杭州天竺山时,顺手带回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后来心想,如果每个游人都像自己,带走两片喜爱的山石,那天竺山将变成什么样子?自认清廉没带走杭州任何东西,这石头不就是杭州的东西吗?因而悔恨万分作诗自我检讨,「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三年为刺史二首》)

白居易淡泊名利,既有儒家大济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理想,又向往超然出尘的人生态度,亦官亦隐,常与僧道交往,谈玄论道,写道「几年司谏直承明,今日求真礼上清」(《酬赠李炼师见招》)。

他很称赞晋代陶渊明不趋炎附势,归隐田园,在《咏菊》中写道「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

在《感兴二首》中则云:「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告诫世人不可过分追求,否则自招灾祸。还语重心长地告诉世人,许多人的痛苦都是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崇德尚道 修出宿命通功能

白居易在做杭州太守时,听说道林禅师德行很高,就前去拜访。他看见禅师住在山中古松之下,便说:「禅师住处很危险。」禅师答道:「太守的处境更危险!」白居易听了大惑不解:「我何险之有?」禅师反问:「身居官场,如薪火相交,可是人在其中又往往意识不到,这难道还不够危险吗?」白居易听后连连点头称是。

他向禅师请教:「人生的道理如何呢?」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三岁小孩都知道这个。」禅师说:「虽然三岁小孩也知道,但八十岁老人也不见得能做到啊!」白居易叹服不已,从此走上了修炼的路。他晚年时自号「香山居士」,成为一个不入庙的修炼者。

修佛使他明白了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因此在遇到生活中的磨难时,就不会像常人一样地过分忧愁和烦恼。

由于放淡了名利,看透了人生的真相,因此他在修炼中进步很快,在修炼中的体悟似乎也比一般人高,并修出了比较强的「宿命通」功能。盛唐前后,许多朝廷命官和文人都修佛,其中一些人也都知道自己的前世。

他在《自解》中说:「房传往世为禅客,王道前生应画师。我亦定中观宿命,多生债负是歌诗。」大意是,据说房太尉前世是个修佛的和尚,而王右丞(王维)前生是一个画家;我也打坐入定,用宿命通看自己的往世,发现原来我的好多世中一直与诗歌有著不解之缘。

白居易告诉人们,原来他的诗歌天才是在许多世中不断地积累起来的,这一说法为「天才」找到了最自然的解释,并且也被当今西方「轮回转世」的科学研究所证实。

白居易
白居易告诉人们,原来他的诗歌天才是在许多世中不断地积累起来的,这一说法也被当今西方「轮回转世」的科学研究所证实。(公有领域)

愿生生劫劫皈依向佛

白居易早年即向往修行,「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他不仅自己虔心修行,还用自己的俸禄请人彩绘大型天国世界图、佛像、神像、印佛经,劝勉人们要信奉佛法,相信因果,并在《发愿偈》中发来世之愿:「生生劫劫」皈依向佛。

一「劫」是多少年呢?宇宙经历成住坏灭的一次历程为「一劫」,表示万万年也不改他虔心向佛的修行意志。

他偈:「佛出世时,愿我得亲。最先劝请,请转法轮。佛灭度时,愿我得值。」灭度是指灭烦恼和度人出苦海;在佛教中,法轮代表「佛法」,「转法轮」譬喻向世间传播佛法。

他还写道:「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我今尽知,无如佛者。」「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由此可看出一心皈依向佛,追寻生命回归之道,就是白居易一生最坚贞的誓愿。

结语

在中华文化中,一直传承著修行文化,一些文学家也都追寻著修行之道与回归超凡境界。而修行的境界,在他们展现悲欢离合、得失进退的人生与作品中,闪烁出明彻慧光。白居易也是如此,「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读禅经》)写出他坦然处在不求静不求动的境界中。

鸟瞰白居易的人生历程,从他所歌颂的竹之德「固、直、空、贞」,就很能了解其修行境界的转变与提升。「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养竹记》)。竹子根柢稳固不易动摇,像是刚健笃直、善根深植坚不可动的君子。这恰恰映照了他一生奉行的人生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元九书》),以及知足保和、著重返照内省的修行态度。

参考资料:

《白香山集》,王云五主编「国学基本丛书(四百种)」,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五十七年九月台一版;《感兴二首》和《读禅经》载于65卷,《自解》载于68卷。

庐山白居易草堂。(明慧网)


【关联文章】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延伸阅读】
中国东北真实故事 转世报恩的白牛
天与目(上)「第三只眼」探秘
天与目(下)见到神佛 了悟人生真谛
西方轮回研究漫笔(8)我记得前世
遥看米开朗基罗的精神里程

【延伸阅读专辑】
奇书《转法轮》
特异功能探秘
茶余夜话
珍惜人生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2/12/26/古代诗人的修炼故事-白居易-41727.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7/3/2/刘禹锡与白居易崇德尚道-343710.html

(本文主图说明:《 香山高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