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有功敬畏百姓 天赐洪范九畴

大禹治水有功敬畏百姓 天赐洪范九畴

文/陆南整理(明慧之窗记者心笃改写)

《中华风俗志》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下元节为中国节日之一,时间在黄历十月十五,是「水官大帝」的生日。道教中将天、地、水三神称为三官,即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称三元,即上元、中元和下元。这三官的诞辰分别是黄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于是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大禹被尊为三官大帝中的水官大帝,也有人尊其为水仙大王。下元节是纪念水官的日子,相传这天是水神下凡人间为民解厄之日,人们会准备香烛祭品,举行祭拜大禹的祭祀活动,以求平安,号称谢平安。因此又称「消灾日」、「谢平安日」、「下元水官节」。

一起来回顾上古圣王之一、夏朝的奠基者——大禹的丰功伟绩。

人民饱受洪水祸患 鲧禹父子接力治水

大禹姓姒(si 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敬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将他与天地相齐名,所谓天大、地大、禹大。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中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那时黄河泛滥,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人们饱受洪水之苦。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大家公推禹的父亲鲧(gun 滚多尔衮)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当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让鲧去治水。

鲧沿用「水来土挡」 治水失败被处死

鲧把人们活动的地区,盖了像围墙似的小土城围堵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大禹改用「疏导」治水有功

大禹领命之后,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考察过程很辛苦。

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失踪,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认真研究各种水情,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他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治水,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著。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从不懈怠。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谢遂《 大禹治水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谢遂《 大禹治水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最为人称道的是「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十三年,为了让百姓有安稳的生活,他不惜把个人的感受放在一旁,放弃与家人见面的机会。据说他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公而忘私。

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大禹先公后私,处处以人民福祉为先的精神,为后世为官者树立了榜样。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敬畏百姓 珍惜每一寸光阴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他既将文德教命远播于四海,又恭敬虔诚地继承了尧舜二帝开创的基业,统治之道可谓周备。他每听到好的建议都恭敬地请教,每日思考不敢稍有懈怠。

他说,一人之身,三度有失,凡有过失,即会被人怨恨。这种怨恨的产生,岂只在明显的大事上,大的过失都是由小事而引起的。应该在事情还处于不易看到的细微之时,就应该采取对策。作为帝王,我处在君临臣民的地位,总是担心人们对自己产生怨恨,终日有种危惧的感觉,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百姓的统治者,我怎么敢不敬畏他们?怎敢不谨慎行事呢?

大禹为人敏捷而勤奋,厌恶吃吃喝喝、花天酒地,而喜欢倾听采纳人们的好建议。禹对每一寸光阴都很珍惜,唯恐做对人民有益之事的时间不够用。

天赐洪范九畴

按《尚书正义》所载,早在大禹治水时,一只神龟从洛水中负文而出,正是上天所赐的洛书。大禹据《洛书》之文将其整理为《洪范九畴》。《洪范九畴》不仅包涵了治理洪水的道理,也包涵了治天下的道理。治水成功后,舜帝命大禹将这《洪范九畴》的内容写下。帝禹即位后,正是用这九章法则治理天下。

在《尚书》中有《洪范》一篇,开篇写到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向商纣王的叔父箕子询问天道,箕子就将《洪范九畴》写了下来,呈给武王。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帝禹定下的《洪范》直到商代、周代还一直作为天子治理天下的重要参照。

《洪范九畴》,望文知义,洪,即是大;范,即是法则;九畴,意思是有九个方面的内容。概括地说,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恭谨地做好五件事情;第三、是勤勉地施行八种政务;第四、是合用五种天象时令;第五、是建事使用皇极;第六、是治理民众要用三种德行;第七、是用卜筮来解决疑惑从而达到明哲;第八、是要认真考查天的各种征兆;第九、是要用五种幸福劝勉人们,用六种惩罚规谏人们。

洪范九畴图。(公有领域)

第一是「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被列为第一,是因为我们所生活的空间,一切都是由这五行构成,大禹治水时,是顺应水势、地脉来合理疏通引导,治理天下也是同样的道理,要顺应五行的特性,顺应万物自然之理,去合理疏通引导。

第二是「五事」,即貌、言、视、听、思五个方面,天子须做到容仪要恭,出言而人皆遵从,所视须明察,所听须明听,所思能洞见入微,于事则无所不通。按《尚书正义》引《五行传》所载的「貌属木,言属金,视属火,听属水,思属土」可知,「五事」,正是「五行」于天子自身的一种对应,天子能正自身,方能正天下,所以被列为第二。

第三是「八政」,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八个内容。食,是指教民务农;货是解决资用;祀是敬事神明先祖;司空是负责安置民居;司徒是教民众以礼义;司寇是负责惩治奸盗;宾是教民以礼待宾客;师则是军旅之官。这是国家事务最为重要的八个方面。

第四是「五纪」。即岁、月、日、星、历数。古人用这五项来记录天时,而八政之施要遵从天时。

第五是「皇极」。中国人有句话叫「过犹不及」,主张不走极端,要行中正之道。而所谓建皇极,就是指天子要行大中之道。

第六是「三德」,即正直、刚克与柔克。也就是说天子治天下要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况刚柔并济。

第七是「稽疑」,如果以上这些都已做到,但还有疑虑未决,那么就要通过占卜向上天请示天意。所以古时宫廷里都设有卜筮之官。

第八为「庶征」,就是说根据天子的德行与施政,五行之气会有相应的验征。天子有德,施善政,则风调雨顺;天子失德,施恶政,则引来天灾异象。这些吉征与凶征也都是天子治理天下时所应参照的。

第九是「五福」、「六极」,神明在上,人有所为,皆有报应。善有善报,则是「五福」;恶有恶报,是为「六极」。

帝禹还确立贡赋制度,建立了完善管理体制,帝道大备。治九州功齐天地,铸九鼎镇抚八方,帝道兴四海臣服。

大禹画像,宋代马麟绘。(公有领域)

结语

大禹是夏朝的奠基者,华夏民族的「夏」就是由此而来的。大禹的丰功伟绩,让他成为中华千古英雄,他治水的精神和态度,体现深刻的中华文化内涵,一直为后世传诵。

《诗经》赞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尚书》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左传》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

《史记》中说:「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

禹治水土,以定九州,从此天地合数,宇宙有序,建立天地运行新秩序,开创、奠定人类生活环境,最终完成了神州的创立过程,一统华夏。天下万民皆得平土而居,威德教化及于荒远的边陲,功高日月,光耀寰宇。

【延伸阅读】
探究神传文化中的乐舞(下)
观天之道 执天之行——感悟「天人合一」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年过节?
德厚者报美 怨大者祸深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2/13/95193.html
大禹夏后氏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6/4/201873.html

(本文主图:赵伯驹《禹王治水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