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祭天敬祖又添岁

「冬至大如年」 祭天敬祖又添岁

【明慧之窗记者心笃综合编辑】冬至是华人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通常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间。二零二三年的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二日。

古时冬至是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古代称「岁初」,一岁之初、岁首,也就是一年的开始。古人非常重视「冬至节」,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是仅次于新年的重要节日,有「亚岁」的别称。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长而白天最短。在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日照多而白昼长为阳。因此冬至是阴消阳长的关键节气,是阳气逐渐旺盛之始,《易经・复卦・象曰》中写到「冬至一阳生」,表示阳气将越来越盛,而阴气则越来越消弱,是冬尽春来的前兆。

「数九寒天」冬至后八十一天是春天

有个成语「数九寒天」,比喻冬天寒冷的日子。而冬至日就是数九寒天的第一天,俗谚「冬至交九」,是说从冬至日就要开始「数九」了,每九天为一个单位,也叫「数九九」。在经历过九个九天(八十一天)之后,寒冬就过去了,温暖的春天也就到来了。

为甚么进入数九就会天寒呢?以科学角度来说,冬至当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呈极夜状态,南极圈呈极昼状态。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也日渐升高,日影逐渐缩短。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少,所以在短时间内气温持续降低。

承传古人文化  冬至吃饺子汤圆

民以食为天,在古时,饮食是顺应天地节气和阴阳的,自古以来中国人民赖以维生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南稻北麦」的差异,所以体现在节日的饮食习俗上也有不同。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饮食文化。

在北方,据南朝时代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禳疫。」​陕西一些地方在冬至会食用红豆粥。为甚么有吃红豆粥的习俗呢?相传,以前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在冬至这天去世,死后成了疫鬼,继续残害百姓。然而这个疫鬼最怕赤豆,所以人们就在冬至这天煮赤豆粥,用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又有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认为冬天寒冷而人体耗热量多,应该要多吃有营养的食品补充热量,因此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吃饺子俗称「安耳朵」,也称「温冬」。据说吃了这顿饺子,整个冬天不会冻耳朵。

吃饺子俗称「安耳朵」,也称「温冬」。据说吃了这顿饺子,整个冬天不会冻耳朵。(明慧网)

相传,汉朝的医圣张仲景体念河南家乡乡民在寒冬中工作的辛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得半半拉拉(即不完整)的。就叫其弟子搭起医棚,把羊肉和祛寒的药材包在面皮中,做成耳朵的样子(即现在的饺子模样)放入锅里煮熟,给乡民们治病补身,这个药方的名字就叫作「祛寒娇耳汤」,娇耳就是饺儿。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每逢冬至便包饺子吃,时间长了便形成延续至今的习俗。

冬至是岁首  吃了汤圆长一岁

冬至时很多人会来碗汤圆庆祝平安长了一岁,「吃了冬至(汤)圆,就长了一岁」这可不是长辈用来哄骗小孩的玩笑话。从周代到汉初,当时的岁制是以冬至为岁首,此时阳气渐增、寒气渐减,是阴阳循环的开始,在这一天都会祭天以「添岁」。

南宋陆游《辛酉冬至》诗:「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把过冬至视为添加年岁的节日;他的《己未冬至》诗:「老人畏添岁,每叹时序速。」也记录他哀叹过冬至长一岁的心情;他的(冬至)诗注就有「吃尽冬至饭便添一岁」之说。渐渐地就形成了吃汤圆会添岁的传统观念。

在南方,有些地方吃汤团、粉糍粑等圆形食物,是取圆形象征天与阳,寓意「年终团聚」,祈求凡事圆满、阖家团圆。因此冬至这天,习俗上会搓汤圆来祭拜神明和祖先。

感恩神明和自省  冬至祭天也祭祖

古人看待冬至的重要程度如同现代人过年一样,《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祇物魅。」《史记・孝武本纪》:「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这些典籍都说到了冬至日有祭祀活动。

《后汉书・礼仪》就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事,择吉辰而后省事。」汉朝百官为了庆祝冬至来临,将这天定为「国定假日」。不仅如此,后代的帝王也会在冬至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在这一天也会祭祀神明和先祖。

清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 局部。(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在这个节日中,祭天、拜神明、祭祀先祖、安身静心、反省自己。祭祀是为了感恩神明赐予幸福生活,安身静体是身心健康的需要,省事是反思自己的不足让今后的人生少留遗憾多积福德。

华夏民族自古就抱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人体、生命和宇宙融合为一体去探索和认识,所以顺从天地运行规律、敬天守德、承习传统,皇帝自称「天子」、「奉天承运」,人们相信「老天有眼」,做坏事会遭「天谴」,体现了对上天的谦卑和顺应。

人们把冬至视为感恩神明和自省的节日。

「祭天」华夏民族最隆重的祭祀

「祭天」仪式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周代,每年冬至日,天子在国都南郊举行祭天的正祭,圜丘祀天、方丘祭地,因为都在郊外,也称「郊祀」。「祭天」是中国古代最庄严的仪式,是国家的第一大礼。皇帝亲率文武百官代表整个民族虔诚祷告,感恩上天并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国泰民安。

古人把「祭天」视为人与天的交流形式,认为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把「天」视为至高无上的神和最高主宰,人必须按照「天道」行事。据史料记载,几千年来,无论帝王将相或是黎民百姓,全都信天、敬天、畏天,他们以各种方式祭祀天神,祈求天神的佑护。

说到对上天的感恩、敬畏和祈求,除「祭天」外,「封禅」也是一种重要形式。中国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就是在泰山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古人认为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历代帝王到泰山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于是在泰山上筑圆坛,装饰五色土,以报天之功;在泰山下的一些小山如之云山、亭亭山举行,筑方坛以报地之功。

古籍中最早提及封禅之仪的是春秋时期的《管子・封禅篇》,在「三皇五帝」时便已有之,帝王都是承受天命然后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时向天地报告自己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在他们看来,上天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必须感恩、敬畏和祈求的对象。

天坛:敬天礼神 展示古人对「天」的崇敬

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祭祀天地,祭祀建筑总是集中强大的人力和物力,并且以最高的技术水平营造。去过北京天坛的人都知道,那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的地方,规模宏大。天坛的建筑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建筑技艺和环境的营造都强烈的表现出古人对「天」的崇敬。

北京天坛是清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规模宏大。(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一四二零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是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建筑分为内坛和外坛,呈「回」字形,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内坛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的「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南部的「圜丘坛」用于「冬至」日祭天,是皇帝举行祀天大典的地方。

圜丘为三层,每层九个台阶,从各层台面到登坛石阶,石栏板和望柱等数目均采取九或九的倍数,因九是「阳数之极」,通过对「九」字的反覆应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地位。

结语

古代人们信神敬天,感恩知报,懂得人生在世善恶有报的因果关系,这才使得中国成为礼仪之邦、文化之邦。

在今天的中国大陆,大部分人都忽视了感恩神明和自省。当人忽视天地运行规律、不再知道感恩、不再敬畏神明、不再愿意反省自己的时候,人性中暴露出来的往往是自私、暴虐等负面的东西。人心如果向恶而不向善,最终,最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冬至是天地之间阳气、正气开始逐渐旺盛之际,我们不妨安身静体想一想真正的福分是甚么。

【延伸阅读】
小满节气送祝福     天降透雨这一方
从「谷雨」谈文字起源与文明的飞跃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年过节?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5/12/26/数九不寒话冬至-321102.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9/8/4/漫话上古三代时期的天命观(3)-390463.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9/8/6/漫话上古三代时期的天命观(4)-390464.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0/2/1/谈天坛与传统敬天文化-217375.html

(本文主图来源:瑞士法轮功学员摄影作品)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