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治国  用对人才方能创造盛世

举贤治国 用对人才方能创造盛世

文/文益民、郑重(明慧之窗记者心笃改写)

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治理下,条件不佳的蜀汉,却吸引了当时不少贤能之士加入,终让蜀汉和吴、魏呈三国鼎立之姿。西汉时期的汉文帝也因善用直能之士,和景帝共写文景之治。可见在不同的朝代,国之兴衰都和能否选对人才有关。

明张飌所绘《诸葛亮像》。(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一、《便宜十六策》诸葛亮的治国用人之道

有关如何选用对的人才,诸葛亮的著名兵法《便宜十六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治军原则。其中在选用人才部分,他认为应选用「直士」,也就是才德兼备之人。

《便宜十六策•举措》说:「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又说:「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意思是说,人才是治国的根本,治国和人才的关系,就像房屋和柱子的关系,人才短缺了,国家也就难以维持。那么,甚么样的人是人才呢?

诸葛亮提出一个选用人才重要的标准─「直士」,认为人才不仅要有学识和专长,还要具有不求名、不避罪、忠贞、诚挚的高贵品德。

但诸葛亮深知,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并不容易。作为一个人君,需要深入民间,「必求隐处」的贤才,就像商汤王得到泥瓦匠傅说,周文王得到老渔翁姜子牙那样,敢于不拘一格地擢拔他们。为此,他提出选拔人才时,要做到「悬赏以待功,设位以待士,不旷庶官,辟四门以兴治务,玄纁以聘幽隐。」广开门路举荐人才,这样才能得到贤明的大臣来辅佐。

避免遗珠之憾  七个方法识别人才

诸葛亮认为,人的才能并不全凭天赋,而要在实际锻炼中造就人才,单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他总结了识别人才的七种方法。

他说:「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七种方法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看他的志向;在山穷水尽时,看他的变通;在各种办法面前,看他的抉择;在祸难临头时,看他的勇气;在喝醉酒时,看他的本性;在金钱物质引诱下,看他的清廉;在分派任务后,看他的信用。

在建兴五年(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率军北伐中原之前,他还曾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希望后主能重用郭攸之、费禕、董允、向宠、陈震、张裔、蒋琬等人,说他们都是「贞良死节之臣」,要后主「亲之信之」。

他还针对后主的弱点,语重心长地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由于人的天赋、素质和才力不同,诸葛亮还强调对不同人才,要善于妥善安排。高级将帅绝不能只是鲁莽之辈,也不能只有军事知识和作战经验,而应该是一位全才,具备有「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等多方面的智能。

诸葛亮认为举才的最高境界是举「天下之将」,他说:「仁爱洽于天下,信义服于邻国,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此天下之将。」一个国家要强大,要长治久安,要兴旺发达,就必须得选拔和造就出这样的人才。

设立参署  集思广益避免偏听

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效用,还创设了一个叫「参署」的机构。诸葛亮曾解释说:「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又说:有了这个机构,「则亮可以少过矣」(《三国志﹒蜀志﹒董和传》)。

在《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视听》中,诸葛亮还强调指出:「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士庶,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诸葛亮创设「参署」的目的和意图,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诸葛亮的人才观,是比较客观和全面的。因此,蜀汉政权下的志士仁人,都纷纷云集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团。

二、汉文帝重用直贤之臣创盛世

汉文帝名刘恒,是汉朝的第三代皇帝,高祖刘邦的第三子,在位二十三年,与汉景帝并称为「文景之治」。张释之是西汉汉文帝时期的大臣,官任廷尉,负责管理全国司法方面的事务。张释之正直果敢,直言善谏的性格受到贤明君王汉文帝的看重。

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汉文帝接受张释之谏,从而避免了任用巧言令色之人才的故事。

宋代作品《却坐图》中的汉文帝。(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小官巧言令色 文帝纳谏不晋用

有一次,汉文帝在上林苑看动物。他登上虎圈看虎时,向陪同的上林尉(官职名)询问有关动物的情况,例如包括一些禽兽的数目之类的问题。上林尉一时答不上来。

这时,在一旁的管禽兽的啬夫(下级小官)就挤到前面回答皇帝的问题,而且把各种禽兽的数目以及相关的情况,一口气说得清清楚楚。汉文帝听完后非常高兴,便对身边随行的大臣张释之下令,要任命这个啬夫去代替那个上林尉。

张释之就对文帝说:「周勃、张相如,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朝廷里担当重任。可是,这两个人都不是能言善辩的。如果皇上因为这个啬夫的伶牙俐齿、善于言说而取悦于人,就把他破格加以提拔的话,那么恐怕天下人知道以后,就会纷纷效仿,都去夸夸其谈而不务实事,世风就会变坏。请陛下仔细考虑才是。」

文帝听了张释之的这些话,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就决定收回成命;并且把防止过快、过高提拔巧舌如舌簧的人,作为一项原则而加以注意。

秉公执法  张释之驳回皇帝判死之令

还有一次,张释之随同文帝骑马外出,经过一座桥,这个时候,正赶上一个人从桥下出来,文帝的马因此受了惊,文帝差点摔下来。文帝十分气愤,于是下令把他逮捕,交给廷尉张释之来处理。张释之问明详细情况之后,只是判这个人交纳一定的罚金。

文帝对这样的处理结果很不满意,认为这个人惊吓了自己的马,差点害死自己,实在是判处得太轻了,应该判处死刑才是。

张释之解释说,如果陛下因为他惊驾,当时便就地处决了他,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将这个人送到我这里来处理,我就必须执法公正才是。国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我作为执法者,自己怎么可以不按照法令随意处置呢?这个人的过失,按照法律就是应该判处罚金,所以自己才这样处理,而绝不是轻判。

汉文帝听到后,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就遵照他的处理方法去执行了。

结语

古往今来很多人在用人这件事情上,始终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往往过于通过一个人的言谈,来判断这个人能否胜任某个职位,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现时社会,真正缺少的就是埋头苦干、一心为民、务实谨言,默默为别人补漏帮衬服务,不图个人名利感情、不图个人回报的厚道人,许多人误以为善察言观色、逢迎争抢是本事、为强者。

所以,执政者和领导者用人,需要引以为鉴,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任用人才时,首先注重实际能力,尊重踏实能干、无私无求的人,以免个人、团队和国家受到损失。

【延伸阅读】
传统文化中的法官
道济天下的圣者心怀 孔子的六个小故事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8/2/文史漫谈-诸葛亮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244827.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10/16/文史漫谈-不用利口--本份厚道-247920.html

(本文主图来源:公有领域)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