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修炼故事(11) 柳宗元好道修佛 善行名垂青史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11) 柳宗元好道修佛 善行名垂青史

文/梅松鹤(明慧之窗记者慈璇编辑)

柳宗元(公元七七三年~八一九年),字子厚,是唐代大诗人、大文学家。他与同时代的韦应物常被相提并论,合称「韦柳」,是继「王孟」(王维、孟浩然)之后两个有名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风格清峭,可谓「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代表作首推《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诗别裁》说此诗「清峭已绝」;苏轼则认为是「殆天所赋,不可及也。」也就是说是老天爷给他的才华,别人比不了。

柳宗元的《江雪》,诗人站得高看的远,却难觅知音的孤独,谁能真正体会呢?图为宋 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公有领域)

神童型奇才 因王叔文案仕途一蹶不振

柳宗元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是个神童型的天才。二十岁时与刘禹锡为同科进士,官授校书郎。三十岁时与刘禹锡、吕温等结识王叔文。王叔文等人看他是个奇才,把他提升为礼部员外郎,并准备大加重用。

不久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也因为和王叔文的关系而被贬为邵州刺史。在去上任的半路上,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荒疠」之地的永州一待就是十年,在那里「自放山泽间」,与山水为伴。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他返京后复出为柳州刺史,直到公元八一九年于柳州逝世,享年46岁。[1]

像他这样的奇才,从前途无量的境地一头栽下来,从此再也没有受到重用和迁升,满腹才华一无所用,其心理上的打击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他曾在《瓶赋》中表白自己「清白」的为人,希望能被人理解。他在《牛赋》中自我安慰地说,「人的命运有好有坏,但不是按照你的能力来安排的。千万不要抱怨和不满,这样才能享受到你应有的福份。」他甚至作《惩咎赋》来表示自己悔过和自罚之心。但这一切并未使他的处境有丝毫改善。[2]

充分理解佛之道 超脱贬谪磨难

任何一种痛苦都可能磨砺人的意志、深化人的思考。正是十多年的贬谪生活所带来的大磨难,成就了柳宗元千古文章一大家的不朽地位。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不仅指出他的文才得益于生活中的磨砺,而且进一步揭示了他的文风都明显地带有他生活经历的痕迹。

然而真正使他能够顶住巨大磨难而没有倒下去的,还是他对佛之道的认识和理解,因为这种理解与认识提高了他的眼界、开阔了他的心胸。柳宗元自己也说,「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佛法博大精深,包容万有,但凡有志于挣脱物欲羁绊,不愿为世俗桎梏的人,都会认同佛理、皈依佛法。这也是他自己修佛的原因。[3]

由于对佛、道、儒三教经典的精研,柳宗元一生为许多高僧写过碑铭、塔记一类的文章,而他对佛理的深刻理解、超人的见地也通过这些碑铭塔记而得以广泛传播。

他在「无姓和尚」的碑铭中说道,「生物流动,趋向混乱,惟极乐正路为得其归。」已经从大的格局中认识到了宇宙生命的败坏,最终只能以佛法才能拯救的结论。在该碑的「碑阴」上则说,「凡吾之求,非在外也,吾不动矣。」说明他明白了「向内求」、「心不被外物所动」的高深法理。他甚至认为佛教大乘、小乘的分别是无意义的,「定」、「慧」和「归真源」才是终极的目的。

除了佛教经典外,他对道家的理论也有很深的造诣。《阴符经》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典,他研读之后撰文指出该经乃后人假托,并非黄帝之书。精于道教理论的宋代大文学家黄庭坚曾以佩服的口吻谈到此事。[4]

柳宗元精研佛、道、儒三教经典,一生为许多高僧写过碑铭、塔记一类的文章,而他对佛理的深刻理解、超人的见地也通过这些碑铭塔记而得以广泛传播。图为柳侯公园中的柳宗元石像。(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与高僧一起修禅 体验不同境界修炼的展现

根据柳宗元的自述,「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即永州),吾独有得焉。」原来对于佛教,他竟然是一位「幼儿学」,有著「三十年」的钻研和探求。可惜一直没有碰到过使他心服的精通佛法的人,直到贬官永州后与佛教高僧巽上人一起修禅,才有了重大的突破和收获。 [5]

他似乎没有留下谈论自己修炼层次和感受的专题诗文,但从他的《巽公院五咏》这几首题咏诗中,我们仍然可以管窥到一些修炼层次的体现。

其中《净土堂》里的「华堂开净域,图象焕且繁」,应是天目初开时的表现,也就是能看到图象,但还不能自由选择观看的对像;《曲讲堂》中「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是心静不扰、耳无所闻,已达「忘言」,但一丝「思维」仍在的高境界;《禅堂》的「团团抱虚白」即「虚室生白」,而「忘机」与上面的「忘意」皆指「忘言」,可互相佐证。「心镜本同如,鸟飞无遗迹」则是描述外尘不染、心静而能定深的形像。这里所描述的境界,在以往的修炼法门中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才能体验到的了。

感人善行 名垂青史

然而修炼的层次主要是表现在心性的提高上,上述的超常体验,只是心性标准的表征之一而已。另一方面,一个人心性的提高必然也会反映在他的言行上,如守真、行善、戒「贪嗔痴」和忍苦等等。

柳宗元确实有过两件感人至深的善行名垂青史。其一是:就在柳宗元调任柳州刺史时,好友刘禹锡也调任播州。柳宗元认为播州太苦,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刘禹锡上有老母在堂,其母若随行,必然要在那里吃苦;但如果其母不随刘禹锡同往,则可能是母子永诀。因此他上书皇上,请求把自己的柳州刺史位置与刘禹锡交换,让刘禹锡去柳州而自己去播州。由于柳宗元的请求,加上其他大臣也去说情,最后终于把刘禹锡改调到连州,柳宗元仍然去柳州任职。[6]

其二是:柳宗元去柳州后,发现柳州的穷人常把家里的儿女拿去典当换钱。如果典当过期不能赎回,则被典当的人和出面典当的人都要沦为富家奴婢。柳宗元想方设法赎回这些被典当的人,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他想办法让特别穷的人用劳动换取典当的钱,而家中人已经死了的,他便自己拿钱去赎那些被典当的人,使他们免于沦为奴婢的悲惨命运。[7]

他这种真正是「父母官」的善行,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敬与爱戴。柳宗元去世后,当地人民怀念他,有人说他曾显灵。因此地方官和当地人共同努力,在罗池为他修了一座庙,把他作为神来供奉。当地人遇到甚么天灾人祸的,就去庙里祈祷求助,许多人都得到感应和帮助。这样一直持续了近三百年。

到了宋哲宗元佑七年(公元一零九三),宋王朝为这座庙颁发牒文,赐了一块「灵文庙」扁额;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一一零五),又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封赠或加封都是出于当地人民和地方官的请求,可见人民对他仍然念念不忘。[8]

柳宗元衣冠墓。(公有领域)

注释:

[1] 《唐书本传》,书末集传。
[2] 《瓶赋》,《牛赋》:「命有好丑,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惩咎赋》,卷二。
[3]《送玄举归幽泉寺序》卷二十五。
[4]《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儒以礼立仁义。……佛以律持定慧。……儒以礼行,觉以律兴。一归真源,无大小乘。大明之律,是定是慧。」《碑阴记》,卷七;黄山谷《又跋阴符经后》:「阴符经出于唐李筌。熟读其文,知非黄帝书也。……惜不经柳子厚一掊击也。」附录卷下。
[5] 苏东坡:《又跋大鉴禅师碑》附录卷下;《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卷二十五。
[6] 《唐书本传》,书末集传。
[7] 《唐书本传》,书末集传。
[8]《唐书本传》书末集传;《重修罗池庙记》附录卷下;《[来力]赐灵文庙额牒》,《初封文惠侯告词》,《加封文惠昭灵侯告词》附录卷上。

本文所引诗文,除已注明出处者外,可参《柳河东集》,王云五主编「国学基本丛书(四百种)」,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五十七年九月台一版。

【关联文章】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1) 游仙诗描绘真实的神仙世界?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2) 陶渊明一生修真 苏轼赞后无来者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3) 视功名如浮云 韦应物入道修仙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4)「诗中有画」王维亦官亦隐参禅求道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5) 田园诗人孟浩然 从隐逸走入修炼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6) 唐朝诗人白居易 一心追寻生命回归之道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7) 贺知章辞官寻道 唐明皇赠诗百官送行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8)「烟波钓徒」张志和白日飞升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9) 修身楷模颜真卿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10) 大唐奇才王勃的天外奇缘

【延伸阅读】
新年话「福」 真正获得福运的机缘在哪里?
康熙的为人处世之道
大禹治水有功敬畏百姓 天赐洪范九畴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3/4/9/古代诗人的修炼故事-柳宗元-47740.html

(本文主图来源:明慧之窗合成)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