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浅说

中华茶文化浅说

文/清风整理(明慧之窗记者古云编辑)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习惯「饭后一碗茶」,使「茶」有了更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茶」。

茶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传华夏祖先神农氏,有著水晶般透明的肚子,他能透过自己的水晶肚,看清食物在体内的变化。那时先民过著原始生活,鱼肉瓜果都是活吞生吃,闹病是可想而知的。

神农为了帮助人类,就利用自己的水晶肚尝遍百草,看各种食物在肚子里有何变化。他长年累月地跋山涉水,有一天,当他吃到一种绿叶白花的树叶时,发现肠胃里起了奇妙的变化。这些叶子不仅在肠胃里上下流动,把肚里的食物洗涤得乾乾净净,而且吃后口齿生香。

神农为了帮助人类,就利用自己的水晶肚尝遍百草,看各种食物在肚子里有何变化。(公有领域)

发现这种叶子的解毒作用,使得神农欣喜异常。神农氏认为茶是天神感念他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所以赐他玉叶以济众生。以后,当他尝草遇毒时,就用这种绿叶解毒。神农就称这种绿叶为「查」,后来人们将「查」字改写为「茶」字。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

由于「茶」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百草之外的一种养生妙药。如此「茶」渐渐被人们所熟知,此外,人们还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经过不同朝代的改良,有了今天的茶。

饮茶的发展

远古时代,祖先仅仅是把茶叶当作药物。那时人们从野生的茶树上砍下枝条、采下芽叶,放在水中烧煮,然后饮其汁水,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这样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涩,因此那时称茶为「苦荼」。

到秦汉时,人们创造了「半茶半饮」的制茶和用茶方法,即不直接烧煮鲜叶,将制好的茶饼在火上炙烤,然后捣碎研成细末,冲入开水,再加葱、姜、橘子等调和,称之为「烤茶」。

到唐宋时期,人们把茶制成茶饼,饮茶时先将团茶敲碎,碾细,细筛,置于盏杯之中,然后冲入沸水,这就是所谓的「研膏团茶点茶法」。而且饮茶之风大盛,并且随著文化的发展,「饮茶」逐渐变成了「品茶」。

当时皇宫、寺院及文人雅士还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选用名贵茶具。茶宴大致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以示对客人的敬意,然后献茶,接茶,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茶过三巡后,便评论茶的品第,称颂主人道德,赏景叙情、行文做诗。

到了明代,直接在壶中沏泡条形散茶,这样的饮茶方式使人们对茶的利用简单方便。但也随著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注重快节奏的生活,一切从效率出发,部分人饮用即冲即饮的速溶茶,或为了治病保健的需要,饮用含茶或不含茶的保健茶,现代人「饮茶」而不再「品茶」了。

茶道文化

唐朝陆羽对茶进行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撰写了《茶经》一书,此书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种茶、采茶、煮茶、品茶的方法,并赋予茶艺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最初的茶道。后人称陆羽为「茶圣」。

陆羽著有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公有领域)

茶道文化体现了东方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是「茶」与「道」的结合。

中国古人认为「道」体现出了宇宙、人生的法则与规律,因此,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认为那是很高深的东西,是不能明明白白拿出来谈的;而近代中国人却都被「迷信」二字挡在了「道」之外。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练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

其实在中国古代,各行各业都有「道」的存在,人们也有寻仙慕道的志趣,因此古人品茶也有茶道。

茶道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那么,甚么是茶道呢?

表面上说就是由茶礼、茶规、茶法、茶技、茶艺、茶心这六事构成,称作茶道六事。修习茶道就是通过六事来证悟茶道精神。茶道修习的表面是「技」,但重点不是「技」,而是「心」。但要修习茶心,又必须从修习茶技开始,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才可以谈茶论道。

(一)茶道之「苦」

茶是苦的,但苦中有味,品茶者从茶的味道来品味人生的苦,人生有多少苦呢?佛家认为,有生、老、病、死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等等,所以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这与道家的返本归真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要看透人生,看破生死,才能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从茶的苦后回甘,体悟做人的道理,节俭、淡泊、以苦为乐。

(二)茶道中的虚静之美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这虚静之「静」,是否意味著自始至终需「静」得鸦雀无声,需「静」得肃穆庄严呢?

当然不是。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至于外界环境的宁静,兼顾即可。

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至于外界环境的宁静,兼顾即可。(曾锦富提供)

只要自我心灵不失虚静,则茗叙也罢、说笑也罢、听曲也罢、赏戏也罢,皆无不可。在品茗之前,需放下心中的烦恼、执著,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色、茶香、茶味、茶形的种种美感,从而静观、反思人生,陶冶心性、达到心灵的空静,体会虚静之美。

(三)茶道之「平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中,去感悟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

修佛修道也是要求人们通过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修和炼」,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彻悟大道。所以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是很小的好事,而就不去做,因为每行一善,必积福德;当然也不要是很小的坏事而就任意妄为,因为坏事做多了,必将消减福份,严重的还会折损寿禄,害及家人。

也许你不会即刻看到效果,但积少成多,世间的善恶因果总会有回报之时的。

(四)茶道之「放下」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家讲「放下」。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甚么呢?放下人生的苦恼,放下人生的名利情,放下各种各样的执著、欲望,放下一切「放不下的心」,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

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封闭的心灵。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做个无心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做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封闭的心灵。(pixabay)

结语

修行茶道之首要就是修心养性,从茶味中品其苦,看透人生,静观其变,心性空灵,在日常平凡中见真性,最后能放下人生苦乐,通彻人生哲理,宇宙奥妙,返本归真。

茶有茶道,医有医道,剑有剑道,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道」,甚至「盗亦有道」。而我们整个民族文化,又推崇一个「大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指的就是这个「道」。这个「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从这个「道」衍生出的做人准则,就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推崇的「仁义礼智信」的基本道德规范。

作为一个人,应该站在真理、道义一边,即使面对强权和暴力,即使千万人的阻挠、反对和不理解,也决不气馁而改变自己的志向。「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成就了伟大的先贤,也影响了历史和世界,最终积淀成为塑造光辉人格和创造灿烂文明的不朽文化,世代相传。

在这末法末劫之时,当解救人成神的宇宙大法来到世间时,众多的有缘众生却依然在苦海中沉浮,没有体会到神的良苦用心。朋友们,如果您想瞭解宇宙的奥妙、真正的天机,还请您在茶余饭后,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阅读一下宝书《转法轮》,也许一切您就都会明白了。

朋友们,如果您想瞭解宇宙的奥妙、真正的天机,还请您在茶余饭后,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阅读一下宝书《转法轮》,也许一切您就都会明白了。(明慧网)

【延伸阅读】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9) 修身楷模颜真卿
新年话祭祀 善念善行祈求神灵护佑
盼望了五十六亿七千万年 终于接上的缘分
当上天的使者来到你的面前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0/2/2/中华茶文化-217321.html

(本文主图来源:明慧网)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