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地 民风古朴的传统新年

陕北黄土地 民风古朴的传统新年

文/陆南整理(明慧之窗记者古云编辑)  

陕北民风古朴,过年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多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黄历新年。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托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

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刷,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乾乾净净。

祝福吉祥物「枣牌牌」

在陕北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在陕北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用红枣给孩子做个「枣牌牌」。(pixabay)

除夕守岁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著子孙们叩头。

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法轮大法弟子画作,明慧网)

大孩子忙著放炮,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

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著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瞭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欠、村寨的吉凶。

初一「问强健」

正月初一,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著开门大吉。接著,老人们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著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新年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

其中,手执花伞领舞和演唱者,称「伞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秧歌作为民间舞蹈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幽默欢快,雅俗共赏。正如本文主图——神韵艺术团二零一一年创作的《大秧歌》——所示,一望无际的金黄麦田,农家小院前一群欢乐的男子,以高难度的技巧和诙谐的表演,展示出丰收的喜庆氛围。

陕西安塞腰鼓距今也有千年历史。节庆期间,「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称之为「搭彩门」。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

在二零一零年演季,神韵艺术团创作的《安塞腰鼓》舞,以深厚广阔、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为背景,一群陕北小夥子扎著白羊肚手巾,打起昂扬的腰鼓,展现出纯朴豪放的民风。从他们轻松愉快的舞动和发自内心的淳朴笑颜中,看到中国人的真正精神。

过大年期间,正是观赏这些地道的民族民间舞的最佳时节,可访问神韵作品网站,一饱眼福!(https://www.shenyuncreations.com/zh-TW/

在二零一零年演季,神韵艺术团创作的《安塞腰鼓》舞剧照。(神韵艺术团官网)

【延伸阅读】
天音净乐:拨云见日 喜迎癸卯兔年
【听文章】新年话祭祀 善念善行祈求神灵护佑
五福怎样临门

明慧网原文:
【神传文化】陕北的新年: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2/10/95192.html

(本文主图说明:在二零一一年演季,神韵艺术团创作的《大秧歌》舞剧照,神韵艺术团官网)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