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缸救小孩」之外 说说你不知道的司马光

「砸缸救小孩」之外 说说你不知道的司马光

文/善言(明慧之窗记者颜朴芳编辑)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司马光,从小聪慧,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小小年纪的司马光就有这样的机智,听过的人多深感折服。

据《宋史》记载,公元一零二五年的一天,七岁的司马光和一群同伴们在庭院玩耍,这时一个特别调皮的小孩失足掉入了大水缸,一群小孩早吓得六神无主、到处逃窜,只有司马光站在原地没走。

一番思索后,司马光拿起身旁的一块石头砸向了水缸,水缸被砸出了一个大洞,缸中的水开始哗啦哗啦往外流,最后这个小孩跟著水流了出来,顺利保住一命。司马光也因为这件事而远近闻名,甚至流传了千古。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任北宋时期的五朝名臣,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学识渊博,主持编纂长篇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共294卷,三百万字。从公元前四零三年战国时代开始,到九五九年五代后周灭亡为止,含括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花了十九年才完成。

司马光一生奉行孔子仁义爱人的思想,推崇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反对压迫贫民和平民;尊崇孟子民本思想和舍生取义精神。他在宋朝与孔孟成为受到人民和儒学界崇高尊敬、爱戴的杰出人物,被民众和儒学界尊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另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司马光能如此被肯定,从以下几则故事就可窥见一斑。

一、剥胡桃:知错能改 终生不再说假话

司马光五岁时,有一次他想要脱去胡桃皮,弄了半天就是脱不掉。后来家中的婢女看到了,就帮他把胡桃放在热汤里浸泡一下,很容易地就把胡桃皮脱去了。

这时他的姐姐从外面进来,问他:「是你自己把胡桃皮脱去的吗?」他回答:「是啊!是我自己把胡桃皮脱去的。」

这些经过情形都被司马光的父亲见到、听到了,他父亲就走出来教育他说:「小孩子,不可以说假话!」并向他讲了为人要诚实的道理。司马光听了很惭愧,从此以后下定决心悔悟改过。终其一生,他都不再说假话了。

二、不纳妾:清净自律 不为美色所惑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古时上至帝王,下至稍有些田产的普通百姓,几乎都会纳妾,美其名为家族绵延子嗣。

司马光娶妻张氏十年余都没有生育,张氏一直想为其纳妾,司马光始终不同意,宽慰她说:「有子无子皆由命定,不是强求所得。再说,普天下的孩子多的是呀!只要能为他们多做有益之事,使其成为于国于民有用之材,何必一定要自己生呢?」

张氏为了给司马光绵延子嗣,就给他置了一房妾室。一天,夫人将盛装打扮的妾室送到他的书房内,他直接当作没看见,理也不理人家。那个小妾想引起他的注意,就随身拿一本书问:「中丞大人,这本是什么书呀?」原以为司马光会因此跟她搭话,没料到司马光却庄重地拱一拱手答道:「这是《尚书》。」说完之后又埋首文案,不理会她,姑娘只得知难而退。

后来张氏又为他选了一个姑娘作妾,自己借故外出,告诉那个姑娘等她离家之后,晚间到老爷书房去。姑娘打扮妥当,端著茶水,晚间来到书房,司马光看见这位姑娘在他书房中出现,正色道:「夫人不在,你来这里做甚么?速去!」随即让她离去。

《宋史》评价司马光「居处有法,动作有礼」、「自少至老,语未尝妄」、「事无不可告人言」,称赞他坚守礼法,一辈子没说过过头或失礼的话,没做过不可告人的事。后来,司马光夫妇收养了哥哥司马旦的儿子司马康。

《宋史》评价司马光坚守礼法,一辈子没说过过头或失体的话,没做过不可告人的事。(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典地葬妻:清廉简朴 一生粗衣薄食

司马光一生清廉简朴,不喜奢华,直到过世都是粗衣薄食。据说,他的妻子死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儿子司马康主张借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些,司马光不同意。他教育儿子立身处世应以节俭为贵,不可随意借贷。随后他把自己在洛阳的一块地典当出去,简单地办了丧事。

据《宋史》记载,仁宗驾崩后,英宗将价值一百余万的钱物颁赐给群臣,司马光一向反对朝庭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认为国家有大忧患,中外困窘贫乏,因而带领部分同僚们多次上奏章劝谏,却无效。

司马光于是捐出他所得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公使钱,把黄金赠送给舅氏,家不藏财。他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四、教化治世:以身作则 转变洛阳风俗

宋朝的司马光为人忠厚正直,天下闻名。陕州、洛阳一带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若要做一件事情,必定会互相提醒、彼此警惕说:「千万别做坏事啊!如果做了坏事,一旦被司马光知道,那就会无地自容啊!」

洛阳的风俗受到他的影响感化而为之一变,当地世人多能崇尚名节,而羞于谈论钱财利害;人人都有廉耻的观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为非作歹。

司马光在评价自己时说:「我无过人之处,只是平生所作所为,皆问心无愧。」

五、家书《训俭示康》:以俭为美德

司马光对儿子的教育也很严格,他担心社会奢靡的风气影响年轻人,所以写了《训俭示康》这篇家训,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教育儿子司马康「以俭为美德」、「成由俭,败由奢」,希望后人发扬俭朴的家风,不要奢侈腐化。

这封家训为后世津津乐道,经常被人们引用作为训诫。在司马光精心教育下,司马康为人正直,温良恭俭。入朝为官后,清正谦洁,奉公守法,也是一代贤臣。

家训一开篇就说:「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今风俗尤为侈靡,但本人应该自身洁好,不要随波逐流。」

接著写道:「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大意是:

有德行的人会努力实践勤俭节约。节俭就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而节约费用也能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

奢侈挥霍无度会招致德损家败。奢侈就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甚至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一次,司马光看到儿子随意用手翻书看,就教导他:「君子喜读圣贤书,首先要爱护书籍。读书前,先要把手洗乾净,把书桌擦乾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态度要恭敬,静心学习不走神儿。为人要质朴,做事要踏实,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在他的教育下,司马康潜心读书,修真养性,并以俭朴自律,后来历任校书郎、著作郎等,在为人、治学方面酷似其父。当时,京洛一带流传著这样一句佳话:「可为人师表者,司马父子也」。

结语

克制贪欲是一种美德,自古为圣贤所尊崇。许多古人相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一生的财富用度是上天早已规定的,都是有定数的。拥有再多家产的富人,如果奢靡浪费,会遭人怨恨,终有一日会败光财富;享有财富而又有美好的德行,财富才能长久。

司马光在家训中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古人重视教育子女的人,都是要求子女重德向善。他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这是留给孩子的最可靠的财富。

【延伸阅读】
北宋邵雍和千古预言《梅花诗》(上)
清正无私 仁厚爱民的父母官——西汉黄霸
古人服饰藏玄机 你猜对了吗?
二月初二龙抬头  这天之后才算过完年
一位财经节目主持人的重生之路

【延伸阅读・专辑】
德行典范
中华传统女子美德
儿童教育

明慧网原文:
历史故事:司马光二三事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7/8/7/159822.html

(本文主图:《独乐园图并书记》,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