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自召 行善做恶下场两极

祸福自召 行善做恶下场两极

文/陆文、秦如初、清言(明慧之窗记者颜朴芳编辑)

梁上君子指的是窃贼,东汉的陈寔(音实,shí)因宅心仁厚不忍苛责上门的贼,所以用了一个如此文雅的代称,来感化已上门并躲在梁上的贼。这样的古人不少,他们的宽厚为自己和后代带来甚么好报?

汉朝名将李广战功彪炳,却落得一家人不得善终;名臣王安石才华洋溢,推动变法改革时政,最后却招致千秋骂名,儿子早亡。他们做了甚么亏心事?抑或性格中有何致命的缺点?以致功败垂成。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太上感应篇》写道:「正己由来可化人」,就是说,自己的言行要以身作则,别人才会服从你。身正心正,或许和人的一生成就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做人千万不可明知恶小而为之,抱著侥幸心理以为人不知、神不知;心胸也要开阔些,不要不听规劝、隐藏过错。「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苍天饶过谁呢?

一起来看看行善做恶下场两极的故事。

一、仁厚陈寔 劝导梁上君子

东汉陈寔是处事公正、待人宽厚的正人君子。乡里间若是有人发生争执,会请他来评断裁决,因为他不但公平准确裁判,也会讲清是非道理,常令争执的双方心服口服。乡里间就流传一句谚语:「宁可被官府责罚打板子,千万别被陈寔点名说不是。」

有天夜晚,一位窃贼潜入他家,躲在屋顶大梁上。陈寔发现窃贼却没有四处张扬,他招呼家中子弟过来,严正训诫他们说:「人要勉励自己好好努力啊!做坏事的人,未必他本性就是恶的,只是因为他经常做坏事,养成不好的习惯之后就变成如此。就像我们家屋梁上面的那位君子,心地本来不坏,应该是饥寒交迫所致啊。」

小偷听到了陈寔的话,大吃一惊,从屋梁上跳下来认错请罪。陈寔和颜悦色地劝导他,要他别再做见不得人的事,还赠送他绢布两匹,勉励他务必痛下决心改过迁善。陈寔风行草偃,乡民被感化,从此以后,县里再也没有盗窃的事情发生了。

成语「梁上君子」的典故就是出于此,后来便成为窃贼的代称。

二、孝子房景伯 感化逆子

五代后魏房景伯,担任清和太守,廉洁奉公,生性至孝。他的母亲崔氏,不但学问好,而且还十分通情达理。

有次地方上有位妇人,列举她儿子种种不孝的事实,把自己的儿子告到了太守府。房太守看完诉状之后,想到自己身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却没有把人民治理好,竟然让父母来控告子女不孝,忍不住心生悲切而自责。

崔氏对房景伯说:「这里的老百姓有的人还不明白道理,未能通晓为人子女的礼仪,这是你作为太守教导不力所致,你可不要过分地责备他们!你平日奉养我非常孝顺,你把他们母子叫来太守府,让他们看看你怎么侍奉我,我相信这位不孝子会改过的。」

崔氏让这位妇人和自己一起吃饭,并叫她的儿子在旁边站著,看看房太守如何恭敬细心地侍奉自己的母亲,然后再让她的儿子吃饭。

这个不孝的儿子天天亲眼目睹房太守的孝行,受到很大震撼,不到十日他就对母亲说:「妈!我错了,我一定会改过,从今以后,我一定会好好孝顺您老人家的。我们回家吧!」

崔氏对房景伯和这位妇人说:「这孩子虽然露出了惭愧的样子,但是他的内心还没有真正悔过。先慢点放他回去,过些日子再看看!」于是再留这对母子二十多天。

二十天以后,这个儿子不仅跪地向他母亲忏悔,还叩头直到流血,最后放声大哭。妇人看到自己的儿子终于真诚悔改,感动得泪流满面,乞求太守准许他们母子回家。后来,这位妇人的儿子成了孝子,以孝顺而闻名乡里。房景伯可谓是「不言而化」的德教典范。

后来,这位妇人的儿子成了孝子,以孝顺而闻名乡里。房景伯可谓是「不言而化」的德教典范。(《孝经‧庶人章》 公有领域)

三、正直徐孝积 处世不偏私

北宋徐孝积,在初次面见人称「安定先生」的教育家胡瑗时,头稍微歪偏了一点。安定先生就很严厉地说:「头要摆正,不可以歪斜。」

徐孝积立即悔改觉悟,并且说:「头要摆正,不可以歪斜。那么心又怎么可以不正呢?」从此以后,徐孝积就未曾有过一点点歪斜、偏私的思绪。

他成名之后,有不少人来请教他:「甚么是处世修身的要诀?」他一定会写下「正直」两个大字,送给请教他的人。

四、王安石吝于改过 危害苍生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也是文学家,是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大文学家曾巩与王安石的交情颇佳,宋神宗曾问曾巩说:「你觉得王安石的为人怎么样呢?」他回答说:「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和行为品德都不比扬雄差,只是王安石吝啬,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的为人,并不重视富贵钱财,你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回答:「臣所谓的吝啬,是指他吝于改正自己的过失。安石勇于有为,却吝于改过。」神宗听了连连点头。

王安石果断自信,个性坚强,却失之于偏执、急躁和武断,尤其是遇到不同意见时,不但不懂得求同存异,反而经常使矛盾更加激化。这种性格特点对于执掌朝政的政治家来说,是严重的缺憾。司马光就曾说王安石「贤而愎」,《宋史・王安石传》评价说:「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回。」

王安石位居宰相,却因自视过高、不肯承认自己的过失,最后变法失败以至于危害苍生百姓,留下恶名。

王安石唯一的儿子是他变法的助手,王安石曾经同他讨论是否要恢复已经被废止的肉刑。儿子三十三岁因故早逝。

有一天,王安石正与叶涛游于蒋山,宰相府有一位牙校(低级武官)前来参见,说有私事禀告,请王安石退去左右之人。然后说:「昨夜,我恍惚间好像到了地府,看见您的儿子正戴著铁枷非常痛苦。他要我来告诉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我担心您不会相信这种事,正在犹豫的时候,他说:『你只要说某时某处我们所议的那件事,我因此在阴间倍遭痛苦折磨。』」

王安石明白了怎么回事,心中不禁极度悲痛。

Wang Anshi.jpg
王安石。(公有领域)

五、名将李广 害无辜最终害自己

匈奴称为「飞将军」的李广,是西汉时武将,清廉且待人宽容。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但遇有赏赐总是分给部下,饮食也总是同士兵们在一起。在行军作战中,有时缺水断粮,如果发现了水,只要所有士兵没喝完,他就从不靠近水;士兵们没吃饭,他就从来不自己先吃。所以人们都很愿意追随他,为他效力。

他与堂弟李蔡同朝为官,李蔡的人品、名望和功劳都在他之下,但李蔡却一直官居李广之上。许多李广手下的军官和士兵都被封侯,而他始终没有获得爵位和封邑,官位没有超过九卿。

有一次李广向术士王朔说出了自己的疑问,并问道:「难道我的面相就不该封侯吗?是我命中注定的吗?」王朔说:「将军自己想一想,是不是曾经做过甚么悔恨的事?」

李广说:「我曾经担任陇西太守,有羌人反叛,我引诱他们投降,有八百多人投降了,我又用欺诈的手段将他们同一天都处死了。这个事就是至今我最悔恨的啊!」王朔说:「没有比杀害投降的无辜之人罪过更大了,这就是您不被封侯的原因。」

人的福禄都是用自己积的德换来的。李广将军一世英名,但一念之差杀戮无辜损了大德,且造下的业力不知何时能偿还得清,又哪来的爵位和封邑呢?

没几年,年迈的李广在跟随大将军卫青出战时迷路,没有按照规定日期到达而失期获罪,最后落得不得善终,抱恨自刎而死。他的几个儿子也先后早亡,孙子李陵后来与匈奴作战败而投降,他的母亲和妻子儿女都被朝廷诛杀,李氏家族也就没落了。这不能不说是李广当年一念之差铸成大错杀害无辜的报应。

(文据《集福消灾之道》、《史记・李将军列传》)

【延伸阅读】
真正获得福运的机缘在哪里?
【听文章】自古祸福人自招 好逸恶劳竟然变成猫
【听文章】疾病与不幸根本上从何而来?
不同的选择 不同的人生结局

【延伸阅读专辑】
未来神话
神韵演出
神奇的九字真言
茶余夜话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4/2/文史漫谈-古代先贤正己化人故事选-238414.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10/9/文史漫谈-少年司马光改过,终生不再说谎-247602.html
【神传文化】自己正众人从 害无辜终害己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7/3/23/151394.html
【通晓因果】议复酷刑 阴间果报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9/14/110403.html

(本文主图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