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勋又辅佐三代君主 东晋名相王导的管理智慧

开国元勋又辅佐三代君主 东晋名相王导的管理智慧

文/起慧(明慧之窗记者心笃编辑)

无论是古代王朝或是现代组织,身为人臣或是组织中的干部,那些能辅弼君王或企业家而成事者,都遵循一个常理:遵守道德原则、摆正自己的位置、坚守自己的责任。

王导(公元二七六~三三九年),字茂弘,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是东晋开国元勋,辅佐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个君主。他能成就三朝重臣归因于其德行,唐朝名相房玄龄等在《晋书》中评价王导:「像管仲一样,具有仁德之心,能扶持小国;像孔明一样,能践行仁义,辅佐新邦。」

践行仁义 严守君臣关系

据《晋书》记载,王导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亲近。王导看到天下已乱,于是全心辅佐司马睿,想要兴复朝纲。而司马睿也非常器重他,两人情同挚友。

当时,王导常劝导司马睿要约束自己、遵守礼节,以及收揽贤人君子共谋国事。司马睿曾以萧何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为喻,对王导说:「卿,吾之萧何也。」

王导回答:「秦帝无道,百姓厌恶乱世、狡诈之人欺凌百姓,所以人民心向刘邦德政,拨乱反正就容易成功。自曹魏以来,政府官员和世家大族相互攀比奢侈,良政礼教逐步衰亡,法度无人遵守,许多官吏都沉溺于享乐,最终损害了社会道德风尚。」

「然而否极泰来是天地间的常理,大王欲建立盖世功勋、一统山河,那么像管仲、乐毅这样的贤才就会适时出现,他们不是我这种普通的臣子可以比拟的。若大王能广择良能之才,则天下可安。」他谦逊地说著。

司马睿采纳了王导的建议,逐渐赢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拥戴。

王导之德在于:谨守君臣的义与礼,不恃宠而骄,心怀德政的理想,又能鼓励君王招揽比他更好的贤能。

《晋书》中记载王导谨守君臣之义礼还有两个故事。

其一,司马睿登基称帝时,百官陪坐一旁,晋元帝司马睿命王导上御床与他同坐,王导辞让再三后说道:「如果太阳下来与万物同列,那么苍生如何能仰望与沐浴其光辉呢?」于是元帝同意他的辞让。

其二,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后,王导受遗命辅政。那时,王敦(王导的堂哥,曾劝说王导共同谋事,王导拒绝)兵变,明帝讨伐王敦时,任命王导督导各军,兼任扬州刺史。在平定王敦叛乱后,明帝除了封赏,而且礼遇王导「上朝时可以佩剑穿鞋,不须小步快走,君王传召他时不直呼其名(注1)」,但他坚决推辞。

历朝历代许多开国元勋,不是被杯酒释兵权、鸟尽弓藏,就是兔死狗烹。有功之人在事成之后,却遭到杀戮或疏远的命运。王导能辅佐三代君主不坠,是因为他能固守君臣之义与礼,摆正自己的角色。

王导能辅佐三代君主不坠,是因为他能固守君臣之义与礼,摆正自己的角色。(台北故宫博物院)

平乱兵败 自请元帝罢黜

太兴二年,泰山太守徐龛反叛,元帝访求可以平乱之人,王导推举太子左卫率(官职名)羊鉴统领蔡豹讨伐徐龛。之后羊鉴战败受罚,王导上疏说:「徐龛反叛,早该受天诛,我曾建议出兵征讨,举荐羊鉴平乱。但羊鉴怯懦溃败,应受法律制裁。圣德恩典全其性命,然我受重任,总揽机要,三军挫败我也有责任。请求君上贬黜我,以严肃朝廷伦理。」元帝不准。

王导非败军之将,只是举荐非人,却愿意出来承担责任,为朝政树立了课责文化的典范。

现代的组织一旦发生营运缺失,常见的是各个主管推卸责任,组织若无法直面错误,便无法学习、改善。

人无完人,犯错时能承担责任便是有知耻之德。

重视德育 皇子也不例外

王导的政治贡献之一,是劝谏君王兴学以正人伦,并培育具德性的人才。

魏、晋时期战争不断,学校荒废,于是王导上书:「社会风气的根本在于建立正确的人伦观念,而正人伦的关键是设学校。设学校便能倡导五伦,道德与礼节就会通达,治国安民之政才能施行顺遂。百姓知耻且恪守正道,家庭关系就会和睦有序,君臣之义也会更加稳固,也就是《易经》上说的『正家而天下定』。」

「因此,圣明的君王会在人民孩提之时就教导正确的价值观,让良好的道德观念融入生活,成为习惯和性情,这样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远离罪恶。培养良好的品德之后,就可以授予适当的职位让他们为国贡献。即使是君王之子,也要与其他年轻人一样,先受教育提升道德后,才能给予尊贵的地位。」

「当人们知道士人之所以受尊敬,是因为他们的德行,就会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发扬朴实的美德,这就是教化的效果。」元帝接纳此建议。

君王的德行与学校教育,影响了百官为政与社会风气,进而决定王朝的兴衰。现代组织也是如此,高层主管的言行与教育深深影响著该组织的风气。

简朴寡德荫后代子孙

王导生活简朴寡欲,家里没有多余的粮食,穿著也不追求华丽,皇帝知道后,赐给他布万匹。他身体不好无法参加朝会时,皇帝就到他家中去看望他,并以酒食音乐招待他。

咸康五年,王导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晋成帝为他在朝堂上举行了三天的哀悼仪式,葬礼仪式比照汉代大司马霍光及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出殡时,皇帝给予九辆礼车,使用帝王葬礼用的仪仗、乐队,还有百名武士随从护送,过往名臣葬礼无人可比拟。

《宋书》记载,南朝宋武帝取代东晋即位后,对晋朝名臣后裔的封爵诏书曰:「晋朝的封爵制度随著时代而改变,但王导等晋朝贤臣,以德治国、造福人民,即便已经逝世,其仁义道德依然不朽。因此王导封为始兴县公、封千户。」

王导的德行福荫后代子孙,他们仍享封地与俸禄。

注1
历史上唐魏征、宋王安石享此尊荣。《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意思是,行了冠礼并取了字,对其人的名字就要十分恭敬,只有国君、父亲叫他的名,其他人只能称他的字。国君可以直呼大臣的名,是因为君若父,臣若子,故有君父、臣子一说。君王为父,当然可以直呼其名。

【延伸阅读】
举贤治国 用对人才方能创造盛世
他尽心辅佐朱元璋 后世称齐名诸葛亮
【听文章】宰相肚里能撑船 皇帝也佩服的吕蒙正

【延伸阅读专辑】
《为甚么会有人类》读后感
神韵演出
德行典范
儿童教育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3/3/28/东晋名相王导-践行仁义-458203.html

(本文主图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