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的故事 (5) 仁德帝尧得贤士 开启天子不合围

帝尧的故事 (5) 仁德帝尧得贤士 开启天子不合围

【明慧之窗记者心笃综合编辑】帝尧是一位重德爱民的上古圣君。

根据《史记》的记载,帝尧,本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他有著像天一样的美德,神一般的智慧。人们接近他时,都能感受到像太阳一样的温暖;而仰望他的时候,就像看著天上灿烂而高洁的云彩。

他是一个高贵而又亲切的人,虽然富有,却不骄傲,虽然尊贵,却不放纵。他戴著黄色的帽子,穿著黑色衣裳,驾著白马所拉的朱红色车子。他尊敬有善德的人,他能让九族的人都和睦相处。他叮咛百官,要照顾人民;他使所有的邦国都和平而不再纷争。

上篇谈到帝挚驾崩后,陶唐侯正式继位,改称帝尧。我们继续来看看这位上古圣君的传奇。

(接前文

帝尧登大位 迁都平阳

帝尧登大位之后,背负天下重任,他的忧虑也从此开始。

首先要做的就是定都、营造都城。帝尧决定建都在汾水旁的平阳,于是叫臣子契和倕(音垂,chuí)带了工匠前去经营,一切建筑务须俭朴。

接著就是用人。帝尧用人务求故老旧臣,五正之官都是三朝元老,除金正、土正已逝世外,其余木正、火正、水正三人都敦请沿用。

几个月后,平阳都城营造完竣,帝尧随即率领臣民迁徙,沿途人民欢迎不绝。到了一座山边,看见山顶满布五色祥云,整日不散,据当地人说已好几个月了,大约是帝尧登大位时开始的。大家都称颂这是帝尧的盛德所感,帝尧谦逊不止。

到了平阳布置妥当后,便发布新计画。这时有人报告务成子不知去向,只留下一道奏表,内容是:「山野之性,不耐拘束。之前国家要事甚多,不敢不勉留效力,今则大位已定,可以毋须鄙人。本欲面辞,恐帝强留,只好拜表,请帝原谅赎罪。」等语。帝尧叹息惆怅,知道务成子是个神仙之士,留不住他。

过了几日,帝尧临朝听政,任命弃为大司农,专掌教导农田之事;契为大司徒,专掌教育人民之事;羿仍为大司衡,逢蒙为副,专掌教练军旅之事。三项大政委托得人,帝尧略觉心宽。只是定时令制历法尚无人选。

一日,火正(又称祝融)吴回前来朝见帝尧,只见吴回须发苍白,但步履轻健,精神甚好。火正说:「老臣等承帝宠召,应即来效力,无奈木正和水正都因老病不能远行,老臣堪称康健所以前来觐见,但官职事务不能胜任,请帝原谅。」

帝尧道:「火正肯来,不止是朕一人之幸,实为天下国家之幸。琐碎政务岂敢劳烦耆宿,但愿你安居在此,朕得以常常请教国家政事。」帝尧并关心木正等的情况。

火正内举不避亲 四贤士辅政

火正说:「木正有两子,一个叫羲仲、一个叫羲叔;我兄重黎有两子,一个叫和仲、一个叫和叔,都是可用之才。臣与木正商定,援古人『内举不避亲』之例推荐于帝,将来如有不能称职之处,老臣等甘心受诛,接受欺君徇私之罪。」

帝尧道:「两位老臣辅佐先帝,公正磊落,朕早有听闻。此推荐并非徇私,朕决定任用。他们有一起来吗?」火正说:「正在门外候旨。」帝尧立即召见。

四人行礼后,帝尧仔细观察他们,只见羲仲温和敦笃,蔼然可亲,是个仁人;羲叔意气风发,果敢有为,是个能者;和仲严肃刚劲,凛凛不可犯,是个正士;和叔沉默渊深,胸多谋略,是个智者。四人看起来都是不凡之才,足见火正等所举不差。

帝尧问他们学习之地及专长。年龄最长的羲仲代表发言:「臣等一向在羲和国学习天文,因此就拿羲、和两字来作臣等的名字,以表示志趣。」

帝尧大喜道:「朕刚即位,正缺此项人才,一日竟得四贤士,真是可喜可贺啊。」当下就命羲和等四人分掌四时方岳之职,官名就叫作四岳。

羲仲做东方之官,凡是东方之事,及立春到立夏两个节气以内的事情,都归他主持。羲叔做南方之官,凡是南方之事,及立夏到立秋两个节气以内的事情,都归他主持。和仲做西方之官,凡是西方之事,及立秋到立冬两个节气以内的事情,都归他主持。和叔做北方之官,凡是北方之事,及立冬到立春两个节气以内的事情,都归他主持。

他们四人要测候天文,经常到边界去。羲仲住嵎夷之地,在东方边界。羲叔住南交之地,在南方。和仲住西方,在极西之地。和叔住北方,在朔方之地。火正吴回就此住在平阳,虽已不做火正官,但是仍旧叫他祝融。

帝尧刚即位,得四贤士辅佐。(台北故宫博物院)

关心政事 时时考察百官绩效

帝尧将农桑、教育、军旅及时令内政四项重政委任了各个人,并时时考察成效。

军旅之事最易有成效,负责这项的司衡羿和逢蒙是专家,不到数月已训练好,就呈请帝尧于仲冬之月举行检阅,并请田猎一次,以验收各将士的武艺。

农田之事是由大司农弃负责,他在汾水下流择地依时令播种百谷,要各国诸侯派遣子弟一批批的前来学习。开办之初实在忙不过来,连帝喾的正妃姜嫄也去帮忙教授。但是农田之事非几年不能见成效,一时无可考察。

羲和等四人负责测候天文,因为他们的居地都在边界极地,往返一次须一年半载,所以很不容易评量绩效。恰巧帝尧堂前庭院里有一株异草,帮助了研究时令。

这株异草哪来的呢?原来帝尧虽贵为天子,但他的宫室都是用土砌成,极其简陋,堂高仅二、三尺,阶沿仅二、三等。庭院里都是泥,茅茨蔓草茂密丛生。帝尧喜欢生意盎然,每日朝罢总观看赏玩,从不叫人去剪除它们。

这株草非常奇特,每逢朔日就生一瓣叶,之后每天生一瓣,到了望日就有十五瓣;过了十六,就每天日落一瓣,直到三十日,十五瓣叶子恰好落尽,变成一株光杆。到了次月朔日,又一瓣一瓣的生起来,十六日以后,再一瓣一瓣的落下去。所以从叶数多少,可以知道是何日。

如果该月是小月,那么它多出的这瓣叶就枯而不落,等到次月朔日,新叶生出之后才落下去,屡试不爽。群臣无不称奇,就取名为蓂荚(音名夹,míng jiá ),亦叫历草(历草)。这株异草就可以考察羲和等四人的测候绩效了。

教育人民之事是由大司徒契负责,可是很难评量绩效。帝尧考虑良久,也没有对策。

田猎重仁德 开启天子不合围

且说那日司衡羿请帝尧田猎,帝尧允许后羿就开始筹备。地点就定在霍太山北麓,那边有山有泽,林木蓊翳,禽兽充斥,适合举行;日期就定在仲冬中旬第十五日。

到了十三这一日,近畿内外的将士领民众,带了棚帐、器具、粮食等,一队一队的向东北而去。最后老将羿和大司农、大司徒一班文武臣子护卫著帝尧,数百辆的车子接续前往。十四日正午全到达,大家依照编定的地方搭帐驻扎,帝尧和群臣的幄幕居其中,其余将士人民等一层一层的环列其外。

帝尧略事休息后和诸大臣出帐巡视,大司徒契指著周遭对帝尧说:「这里是西门,就是正门,往南是南门,往北转过两个山冈,就是北门,到了东面就是东门。明日合围时,请帝从正门进去,余臣从东、南、北三门进去,大约一天就可以结束。」帝尧道:「四面合围,未免太不仁了,放它一面吧。」

大司徒道:「臣听说,古时候天子的田猎,春天叫作蔸(音兜,dōu),是搜找没孕育的禽兽,所以最不多杀。夏天叫作苗,专为保护禾苗,所以也不多杀。秋天是肃杀之气,可以杀了,所以秋天的田猎就以杀为名,叫作獮(音显,xiǎn)。到了冬天,万物尽成,无所顾忌,所以田猎所捉到的禽兽都可以杀,名字就叫作狩。现在正是冬令,应该用狩法,合围又何妨呢?」

帝尧道:「朕也知这个理由,不过四面合拢使它们无可逃避,朕觉得它是个不仁之事,不如放开一面吧。」群臣听了都佩服帝尧的仁德,不再多言。

于是司衡羿传令撤了东门,原本从东门进去的军士,一半改由南门进,一半改由北门进。自此之后,「天子不合围」这句话就成了《礼经》内容,也许就是从帝尧开始的。

帝尧道:「朕也知这个理由,不过四面合拢使它们无可逃避,朕觉得它是个不仁之事,不如放开一面吧。」群臣听了都佩服帝尧的仁德,不再多言。(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二天清晨,帝尧身披甲冑,兵车上放著一面大鼓,司衡羿立在右方,执弓挟箭,前面一张大红旗迎风招展。帝尧鼓声一响,六师出动,群臣随著帝车进入正门。

人车渐渐接近围场中心,只见前面远山人行如蚁,如一条黑线般穿出林外;又见近山人马众多,军士奔走著,各色旌旗飘扬著;各种兽类四处逃窜,各种禽类满布天空,非常壮观。

众人看见红旗、听见鼓声,知道帝尧到了,南北两面便渐渐合拢过来。帝尧在车上,听见虎啸豺嗥、熊吟狼吼和兵士大呼喊杀之声,震动山谷。

仔细一看,有猛虎被人追得无可逃遁,转身扑人,人与虎格斗;有两、三个兵士共同杀一只熊;有一个人单独杀两只赤豹;空中箭如飞蝗,禽鸟下坠,连贯如飞星。围猎半日,真是风毛雨血,洒野蔽天。

帝尧谷中赏飞泉 得名陶唐谷

到了下午,所有禽兽能奔脱的,统统向东面逃去。帝尧命羿传令罢猎后,来到了献禽的地方,只见鸟兽堆积如山,来献的仍络绎不绝。结束围猎,大家回到昨日搭帐处休息。到了次日,军吏将献禽的纪录呈上帝尧,请论定赏罚。结果,赏者甚多,受罚者不过数人。

到了第三天,帝尧吩咐回都。走到一个谷口,只听见鸣泉汩汩之声,帝尧向谷中一望,觉得景物非常幽雅,便下车与诸臣一同步行进去游玩。沿著溪流走不到半里,看见半山中有一道清泉自空中飞流而下,其色洁白如玉,滔滔向西而去。

帝尧坐在一块石上观看那飞泉。大司农说:「这个泉水名叫玉泉,从这里流出去,可以灌田百余顷,不但风景甚好,而且有益农事。」帝尧又坐了一会方才起身。后人因为这个谷是唐尧游玩过的地方,就给它取一个名字叫「陶唐谷」,至今还在。

(待续)

(取自《上古神话演义》)

【延伸阅读专辑】
帝尧的故事

明慧网原文:
尧的故事(10):登大位忧天下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4/7/198011.html
尧的故事(11):帝尧田猎讲武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4/8/198012.html

(本文主图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