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连端午」 发生在千年一遇的特别年份

「夏至连端午」 发生在千年一遇的特别年份

【明慧之窗记者朱静茹、宋芙瑛综合编辑】「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在北半球是一年中「白日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阴阳力量循环消长的转折点。今年「夏至连端午」是百年中仅有四次的罕见情况。二零二三年癸卯兔年更是千年一遇的特别年份!

我们曾在小满节气送祝福 天降透雨这一方一文中介绍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内涵,现在北半球正值炎炎夏日,一起来看有关夏至的常识和通俗上口的「夏九九歌」,一窥古人的养生之道。

夏至:最早被确定的节气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意思是:炎热的夏天来临。「夏至」在北半球是一年中「白日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每年落在六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之间。二零二三年的夏至是六月二十一日。

夏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古人称这天叫做「日北至」,也就是太阳直射地球到了最北位置。过了夏至,太阳直射线逐渐南移,在北半球白日就慢慢变短,相对地黑夜慢慢增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就是万物生长茂盛,开始成熟。《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意思是:夏至之日阳气至极阴气始生。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公有领域)

「夏至连端午」

今年的夏至很特别 ——「夏至连端午」,根据天文专业人士介绍,这一现象在本世纪仅发生4次:二零零四年,二零二三年,二零四二年和二零六一年。

主要因为今年本身就是一个千年一遇的非常特别的年份:癸卯兔年,一年里有两个立春节气,也叫「两头春」,还是闰二月,全年共有384天,是千年难遇的一年,下一次这样的癸卯兔年是三二八三年。

黄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一般都是在六月初到来,也就是处于二十四节气中芒种和夏至这两个节气之间,但今年被推到了阳历六月的下旬里,夏至刚好在端午节的前一天。

进入了夏至之后,气温变得越加炎热,真正的酷暑时节到了,故而今年的端午节也会比往年热上许多,出行时一定要记得做好防晒和补水,以免中暑。

甚么是三伏?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三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

何时入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进入伏天,伏天即夏天。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中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

夏九九歌谣

「冬至」数九过冬寒,有的地方也有「夏至」数九过酷暑的歌谣。夏至九九歌,即夏至开始,每隔九天为一个「九」,逐日记录「九」的进程及气温变化情况,到「九九」八十一天,则暑消秋凉。

宋代陆泳事撰著的《吴下田家志》中就载有《夏九九歌》: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著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夏至日祭祀:消除疫疠

中国自周代开始有夏至日祭祀,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

《周礼春官神仕》中说:「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魅,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冬至日阳气升而祭鬼神,夏至日阴气升而祭地祗物魅 (魅:百物之神)。致人鬼于祖庙,致物魅于墠(音扇,shàn)坛。

《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地祗皆出。」祭天地人神,都为顺其为人与物也。

古代天子在「夏至」之日率领群臣举行祭典、祭土地神并祀祖,祈求土产富饶、谷物丰收。民间也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

周代开始有夏至日祭祀,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台北故宫博物院)

夏至风俗

夏至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节」,又称「夏节」。在民间也有很多夏至的节俗。夏至的习俗和炎暑防暑避暑以及物产收成紧密相关,反映了顺应节气过好日子的生活智慧。

夏至,新麦登场,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中国有些地方夏至吃面是重要习俗,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俗谚说:「冬至馄饨,夏至面。」还有俗谚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一天短一线反映夏至开始的日渐短夜渐长的推移。

古人在夏至有避暑的风俗。南宋时,宫中和民间亲水纳凉、避暑赏花成风尚。饮用凉食降暑盛行,因此凉汤、凉茶、冰镇酸梅汤等食物很普遍。广东地区还讲究凉补,煲凉性食物滋补。

夏至日在年中是一个阴阳力量循环消长的转折点,阳气至极,阴气始生,从阴阳消长的观点来看,正是一年过半的标志。四季循环,阳气由盛而衰,是一种渐进的递变,防暑避暑之中,是时候调整身心以及一年的计画。

节气与疾病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古代医家有「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说法。认为人体合于四时阴阳则不会生病,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天人合一」的阴阳消长规律的观点。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学是将人体、生命和宇宙融合为一体的科学,与现代科学分割学科的方式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一年有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均可反映气候的变化差异,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也有不同的反映。

立春前后,是生物激素变化最旺盛的时期,人们过敏性疾病增多,皮肤容易发痒或出现湿疹,鼻炎患者病情加重;人体内血液循环旺盛,易于上火,血压升高,痔疮患者容易发生出血。

谷雨到端阳节是阳气越来越旺盛时期,人体头、胸部血流上冲,不少人会出现心悸、眩晕等症状。小满、芒种到夏至期间,多是梅雨季节,乾燥性皮肤病患者症状有所改善,湿性皮肤病和风湿热、久治不愈的神经痛患者的病情多数加重。

小暑、大暑到处暑,气候转热,腹泻和痢疾、肠胃病等增多,有的人因炎热而中暑。白露到秋分期间,早晚温差变化大,易引起鼻炎及哮喘。

秋季,鼻炎往往会转为哮喘病状。寒露、霜降到立冬期间气候逐渐下降,哮喘会越来越重、慢性扁桃腺炎患者易引起咽痛,痔疮患者也较前加重。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接近立春时瘙痒症状又会加重。

气候变化与人们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人们如能掌握气候变化规律,主动调节自身,对增进健康是大有益处,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是宇宙中的产物,那么就要受宇宙特性在人类这一层的表现的制约。气候变化规律也是宇宙运行规律的一方面表现。

人类只有符合宇宙特性,更好地适应宇宙运行规律,才能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都谈到了「天人合一」观。轩辕问道图(局部)- 黄帝在崆峒山问广成子。(公有领域)

【延伸阅读】
观天之道 执天之行 — 感悟「天人合一」
帝尧的治国之道
小满节气送祝福 天降透雨这一方
化解瘟疫劫难的无价特效药
您看过贵州的藏字石吗?
暑天送宝

【延伸阅读专辑】
四亿华人三退
破除无神论
儿童教育
道德传家
珍惜人生

明慧网原文:
农历常识:夏至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6/19/104046.html
【神传文化】甚么是三伏?何时入伏?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2/18/95188.html
节气与疾病关系浅谈 http://huiyua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3/5/959.html

(本文主图来源:pixabay)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