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酌花间酒 沉醉李白诗境中 (3) 咏月藏玄机

独酌花间酒 沉醉李白诗境中 (3) 咏月藏玄机

【明慧之窗记者古云综合编辑】千百年来,月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众多的咏月诗作中,创作最多的非诗仙李白莫属。对于明月的寄怀与歌咏,贯穿了诗人的一生。  

据统计,李白咏月的诗篇有三百四十首,在其全部诗作中所占比例约为三分之一。一起来欣赏李白咏月诗中的代表作。

(接前文

李白画像。(维基百科)

《静夜思》 ― 望月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赏析】《静夜思》是李白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千古名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作时间是公元七二六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大约25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他的另一首诗《秋夕旅怀》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静夜思》自八世纪问世以来,几乎每一本唐诗诗集都会收录。

这首诗在不同朝代、不同编者之手,诗句用字在首句第三个字(或「明」或「看」)和第三句第四个字(或「明」或「山」)有所不同。本文使用的是明朝版本。宋朝版本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从字面上,表达了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深深怀念之情;用平淡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信手拈来,没有任何造作之痕,无怪后人赞为「妙绝古今」。

然而,李白思故乡,回家乡便无烦恼而即得幸福?

诗人在另一首诗中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间名、利、情,何处是归宿?一轮明月,从古到今,一日不离,当空临照,永恒的皎洁、纯净,那岂不就是诗人寄怀的美好境界吗?

李白被称为诗仙、谪仙,其之所以先「举头望明月」然后「低头思故乡」,即是圣洁的上天才是其心灵、精神的故乡,举头望之,低头思之。千古以来,多少世人吟诵此诗,当内心深处返本归真之本性被触动,虽不能了然悟道,却无名欣悦,这或许是《静夜思》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真正原因。

宋代画家梁楷之《太白行吟图》。(公有领域)

《把酒问月》― 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赏析】诗人开篇即提出一个人类永恒的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天上的月亮是什么时候有的?人世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对于遥远的星辰朗月,又有多少人会静心遥望,求索宇宙时空的奥秘?

人生短暂,但明月长存,古往今来,人事易逝,而月宫中玉兔、嫦娥等神仙依然还在。把酒吟诗,诗人与明月长相共守。

月亮自古以来即代表圣洁、理想、精神和仙界,无论人世如何沧桑变化,兴衰起伏,挂在天边的明月,却不曾私照任何一个角落,不曾对古人、今人有任何分别。

《把酒问月》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与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相互辉映,照亮永恒,启迪世人向往崇高、荡尽世俗污秽、最终返本归真。

从公元七二五年,至七四二年之间,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江夏、洛阳、太原等地。后又游历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访仙问道,群贤毕至,留下了包括《把酒问月》在内的众多美好的诗篇。

天宝元年(七四二年),李白奉诏进宫,唐玄宗为诗仙超凡入胜的才华打动,尊李白为翰林。公元七四四年,李白在长安城写下了《月下独酌》,这是李白咏月的另一千古名篇。

此画描绘李白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图为宋 马远《对月图》局部。(公有领域)

《月下独酌》― 舞月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在月下,李白以月影为伴,酣饮歌舞。诗人以明月为可对谈、可相伴朋友,尽管月不解饮、影徒随身,然而诗人却视明月为知已,表达超然物外的神思。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生来相聚,死而别离。

李白在《拟古十二首 其九》中写到,「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人生就像一场旅行,生命的终结不过是新的开始,在天地之间有的人来有的去,不过是一场轮回而已。诗人借明月抒怀,揭示出生命永恒的大道真义:「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从《静夜思》到《把酒问月》,至《月下独酌》,诗人从远望、问月,到与月相舞,展现了精神境界的升华过程。

从离开长安,到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爆发安史之乱,李白一直处于到处游历中,虽漂泊不定,然其志弥坚,以诗明志,挞恶扶正,不惧权贵。

上元三年(公元七六二年),诗人当时六十一岁,在当涂小住,写下最后一首咏月诗歌。

《九日龙山饮》― 酒仙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大意】逐臣:李白,在安史之乱中,李白报国心切,做了永王幕僚,结果反被其累,遭放逐。

风落帽:龙山上有著名的落帽台遗迹。东晋时期,大将军桓温在重阳佳节率领幕僚到龙山,登高、饮酒、赏菊、吃九黄饼,他的参军孟嘉也在其中。席间一阵山风吹过来。吹落了孟嘉头上戴的帽子,他却浑然不知,依然风度翩翩。桓温凑趣命孙盛作文戏弄孟嘉。

谁知孟嘉不假思索,即席对答,出口成章,在座的人无不惊佩其才思敏捷。气质不凡。后世每用「落帽龙山」描述人风度之倜傥闲雅。

【赏析】九月九日重阳节,李白在龙山(今湖北江陵西北)饮酒,菊花各处盛开,无论诗人去到哪里,都看到朵朵绽放的黄花向他微笑。

醉里看「风落帽」遗址(龙山上有著名落帽台遗迹),追思古人潇洒;明月下畅饮,观赏月中仙子翩翩起舞。

全诗最后一句「舞爱月留人」为全文核心,留下一幅诗人与月宫仙子共舞的画面,仿佛道家修炼者庄子的梦蝶:一天庄子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之后他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变成庄子的蝴蝶?还是梦中变成蝴蝶的庄子?

「舞爱月留人」为全文核心,留下一幅诗人与月宫仙子共舞的画面。图为神韵舞剧《李白醉酒》。(神韵艺术团官网)

究竟在人世中被流放的李白是真实的自己?或是那象征太白金星的神,月中仙宫的主人才是真正的自己?而月宫仙子是否早知李白将离开人世间,而迫不及待地前来迎接,想把他留在月宫呢?

道家的思想中,认为人来世间只是来住店,人间的名利与恩怨情仇只是一场空。李白是修道之人,诗中也隐现了他期望远离尘世的心意,他知道天上伴随皎洁明月的宫殿,有那飞天起舞的仙子,那才是他的向往。而今生的被贬逐,只需旁观笑对,如那风吹帽落,何必忧心,一切只是如梦一场。

结语

月亮是李白诗中最常见的意象,月兔、嫦娥、桂子是他的常客,他笔下之月亮千姿百态: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有「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有「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有「秋山绿萝中,今夕为谁明」等等,他对月之钟爱也可谓天下无双。

千百年来,人们咏月、赏月,探求天理大道和人生的真谛,渴望回归美好、善良和永恒。

李白笔下的明月,有如一面彻照世间的镜子,又如打开宇宙、时空的一扇窗户,让后人每每看到月亮,都会想到那些美好的诗句,心中生出光明、希望和感悟。

待续

【关联文章】
独酌花间酒 沉醉李白诗境中
中秋话月

【延伸阅读】
古代修炼文化留给人的启示
不修道已在道中的陶渊明
【月球之谜】为何桂子月中落?为何它是宇宙飞船?
月亮的传说——地球的守护神

【延伸阅读专辑】
《二十四史》劝善名句
人类文明与生命奥秘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道德传家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1/12/15/李白咏月-返本归真--追寻生命真义(一)-434464.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1/12/21/李白咏月-返本归真--追寻生命真义(二)-434465.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2/1/5/ -250527p.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2/2/27/ -250536.html

(本文主图:明慧之窗合成)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