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嘉言】安贫乐道:寻道学道人生至乐

【正史嘉言】安贫乐道:寻道学道人生至乐

【明慧之窗记者颜朴芳综合编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中国古人在治学中的生动比喻,而在神传文化中,不论是佛、儒、道,还是其他各家学说,都把寻道、学道视为最大的快乐,把「得道」视为人生最高目标。

以下分享《二十四史》中三则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嘉言。

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译文】处于贫困境地,仍乐于坚持守道;尽心于理想追求,乐在道中。

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静守节、安贫乐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门是蓬草编成的,门枢(门扇的转轴)是桑树条,屋内上漏下湿。原宪端坐其中丝毫不觉清苦,以修习礼乐教化的儒道为乐。

有一天,子贡去找原宪,他乘坐著大马车,穿著华丽衣服。因为小巷容不下大车,他只好下车步行前去敲原宪家的门,只见原宪戴著用桦木皮做的帽子,拄著手杖开门迎接他。可能见原宪一副穷困寒酸的样子,子贡说:「嘻!先生这是生病了吗?」

原宪回答他:「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了道却不能身体力行才叫做病,我现在是贫并不是病。」子贡听后非常惭愧。

唐朝吴筠赋诗《咏原宪子》赞叹:「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历朝对原宪固穷守志之风赞誉有加,唐玄宗追封为「原伯」,宋真宗加封为「任城侯」,明世宗诏改为「先贤原子」。

孔子还有个弟子叫颜回,他一箪食,一瓢饮,住在简陋小巷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但他却能处之泰然,没有改变他的志向,仍然乐道不已。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

在神传文化中,可以发现无论哪一家的学说,都把「得道」视为人生最高目标。贫贱与能否得道并没有直接关系。贫穷,并不妨碍一心求道;富贵,心里一点没在意,尽可能看淡。如果内心充满欲望,一心追逐功名利禄或贪图享乐,如何能做到安贫,又怎么可能乐道呢?

后人都很推崇能够安守贫困之苦,不为外界所动,矢志不移,视寻道、学道、得道为最大的快乐的气节。

正如《后汉书》中说:「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译文】合乎道义的事,很果断地去做,对于富贵名利则看得很淡。

《历史感应统记语译》有一个故事,明朝人罗伦,于宪宗成化二年赴京会考进士,途中随从仆人经过一家门前,拾到一只金手镯。行走五天路程后,罗伦忧虑路费不够,这时仆人才告诉他拾到金镯。罗伦听了非常生气,马上要返回原地送还失主,仆人说:「这样往返,会延误考期。」

罗伦说:「这金镯,必定是人家婢仆不小心失落的,如果被他主人逼问拷打致死,是谁的罪过呢?我宁愿不参加会试,也不能使人因而致死。」于是主仆两人风尘仆仆地返回原来地方。

果然是那家婢女在泼弃洗面水时,不小心遗失在地。女主人怀疑婢女私藏起来,因而挨受鞭笞流血,婢女深受委屈,几次想要寻死;男主人怀疑是其妻私下送人,追根究底、痛加责骂,女主人被冤枉而气忿不平,要上吊自尽。幸而罗伦赶到,送还金镯,保全了两条人命。

事后罗伦再赶回京都会试。殿试策问时,他率直针对时弊对答,一时名望大震京都,被选拔为第一名状元,之后官任翰林院修撰。

罗伦为人刚正,为官清廉,淡泊名利,家中一度无米下锅,还常乐于接济他人。平日居家穿粗布衣裳、吃粗劣食物,有人送他衣服,他看见路上有贫困人家,便解下衣服转送给人。

正如《明史》中说:「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

【译文】我怎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五斗米是微薄俸禄的代称;折腰是弯腰、鞠躬作揖。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会为了利禄向权贵屈服。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不慕荣利、安于淡泊的陶渊明,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关心百姓疾苦。

少壮时期的陶渊明满怀豪情壮志,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随后也辞谢州里召他作主簿。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所以过著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过著时隐时仕的生活。(《山水画册・坐禅》,台北故宫博物院)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他四十一岁时。晋安帝义熙元年,他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当时检查公务的浔阳郡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陶渊明叹道:「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于是挂冠而去,辞职归乡,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其妻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守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引黔娄(战国时期齐国有名的贤士)妻之语以自况,表达出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不把得失放在心上。

然而有失必有得,陶渊明从而获得了心灵自由,获得了人格尊严,写出了许多风格独特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学财富和精神财富。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节义情操为重,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

正如《晋书》中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

【关联文章】
《二十四史》劝善名句

【延伸阅读专辑】
长春插播
四亿华人三退
抬高枪口的善举
《为甚么会有人类》读后感
奇书《转法轮》
一人炼功全家受益
神奇的九字真言
道德传家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0/《二十四史》中的劝善名句数则-2--331051.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1/《二十四史》中的劝善名句数则-3--331052.html
安贫乐道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7/3/22/151243.html
仁恕风范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4/22/100157.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9/18/【传统文化】不为五斗米折腰-137837.html

(本文主图:明,陈洪绶《 隐居十六观 澣砚》,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