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章】缇萦救父感动汉文帝 中国自古为何推崇孝道?

【听文章】缇萦救父感动汉文帝 中国自古为何推崇孝道?

【明慧之窗记者周慧文综合编辑】西汉文帝时代,齐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有一个名医叫淳于意,后来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淳于意辞了职,专门在民间行医

【听文章】

audio-thumbnail
缇萦救父感动汉文帝 中国自古为何推崇孝道?
0:00
/5:16

淳于意不喜奉承,不轻易为王公贵族治病,得罪了不少世家贵冑,「病家多怨之者」,后被显贵诬告,被判有罪,要到长安受肉刑(古代刑罚,通过对身体机能的残害,如割鼻、挖髌骨等,达到处罚目的)。

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音提赢,tí yíng不忍父亲受刑,跟著到了长安。她写了一封为父亲申辩的申诉书想办法送呈汉文帝。

齐太仓女缇萦像,载于《晩笑堂竹荘画传》。(公有领域)

申诉书上写道:「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缇萦为父亲免遭酷刑的这种千里迢迢冒死上书的胆识孝心,和甘为奴婢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宽仁贤德、爱民恤民的汉文帝。同时汉文帝也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因此下令赦免淳于意,同时也废除了肉刑。

缇萦舍身救父的孝心、胆识和勇气,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年。这个故事后来被收入著名的《二十四孝》(元代郭居敬编录)。

中国文化为何推崇孝道

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古人认为一切美好的品德皆源于孝,为什么呢?因为生者养者是父母,当一个人对生养自己、教化自己、给予自己生命的人都不能尽孝,那么对其他人也不可能好。

但是传统的孝道不仅仅局限于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它同时也包括对父母教化的遵循,如果再延伸推广,敬天、忠君、孝亲、尊师其实也都在「孝」的内涵之中,所以圣朝的国君用孝道治理国家,臣民用孝道事君立身,「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孔子就认为「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孝经》中提到了行孝之人所需经历的人生三个阶段。「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意思是,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在朝堂之上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忠于国家,最后终结于立身,为万世楷模。在做到了最基本的孝之后,还要「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为臣为官,孝亲、忠君直至立身,皆需遵循道义。所以忠孝并不是一味顺从,用道义来侍奉君王,劝谏不通就辞官不做,绝不助纣为虐。

为君为亲者,思想、行为难免会有偏差,为臣子的责任就是提醒、劝谏,使之有所醒悟,从而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在清朝康熙皇帝《庭训格言》里,有这么一条:「持善心行合道谓真孝」,训曰:「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

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天下儿女都这样,天下岂不大治?

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天下儿女都这样,天下岂不大治?(明慧网)

【关联文章】
百善孝为先

【延伸阅读】
流传千古家教圣经:诗礼传家、重德修身
清朝夫妻殴母 族长也被判死 — 不孝是多大的事?
【听文章】中国为何称「神州」?信仰打造五千年文化
中华传统美德之忠孝节义(二)— 孝字篇

【延伸阅读专辑】
《二十四史》劝善名句
人类文明与生命奥秘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道德传家
颜氏家训
德行典范
儿童教育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2/7/27/明慧周报(海外版,第二七六期)-260783.html

(全文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