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嘉言】众人的智慧:集思广益纳善言

【正史嘉言】众人的智慧:集思广益纳善言

【明慧之窗记者颜朴芳综合编辑】中国古代虽实施帝制,看似一人独裁,但多数的明君或名相、名将都会广纳善言,一些忠臣部属也会冒死直谏。《二十四史》中留下不少直臣谏劝的故事和话语,脍炙人口、激励人心,有些也成为千古名句,甚至在当今社会都还适用。以下摘录四则分享。

集众思,广忠益。

【译文】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三国演义》中有个「用奇谋孔明借箭」的故事。赤壁大战时,周瑜妒嫉诸葛亮的才能,要他十天内造十万支箭,否则重罚,其实是想藉机杀掉他。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这害人之计,胸有成竹地表示只需要三天。

诸葛亮叫三个裨将(副将)准备二十只小船,两边插上稻草,围上青布,打算第三天重雾迷江时,把船划到曹军水寨,逗引曹军向船上射箭。三个裨将依言准备后向诸葛亮禀道:「曹操不是好骗的,万一看出破绽就不会上当。」诸葛亮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也接受了他们提出的不被看出破绽的办法。

这三个裨将找人做了一批稻草人,穿皮衣、戴皮帽、顶盔贯甲,一个个都像真的武士。第二天,诸葛亮看了大为赞赏,说道:「你们三个裨将想得更周到,能顶上我诸葛亮。」

第三天大雾漫天,诸葛亮吩咐船上军士擂鼓吶喊,将草船靠近曹营。曹军远看船上全是顶盔贯甲的兵士,怕有埋伏,不轻易出兵,便拼命朝他们射箭,不一会就「借」来了十万多支箭。据说这就是俗谚「三个臭裨将(谐音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来由。这个故事说明了虚怀纳谏、集众人智慧的重要性。

诸葛亮
诸葛亮虚怀纳谏,接受三个裨将提出的办法。(公有领域)

在战场最前线冲锋陷阵的裨将们,或许比不上诸葛亮的才智,但是丰富的实战经验,让他们在战场上遭遇问题时,能够比远在城寨里调度指挥的军师想出更切实际有用的解决办法。

另外,诸葛亮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效用,创设一个叫「参署」的机构,用意是集思广益避免偏听。他说:「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有了这个机构,「则亮可以少过矣」。

诸葛亮还说:「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士庶,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

正如《三国志》中记载:「集众思,广忠益。」

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译文】独断专行的人,会使自己陷于孤立;拒绝谏诤的人,会耳目闭塞。

《后汉书.申屠刚传》记载,申屠刚是汉代直臣。光武帝建武七年,皇帝下诏任命申屠刚为侍御史,不久,升任尚书令。当时光武属下内外群臣多数都是刘秀亲手提拔,东汉法制严峻,群臣不敢直言劝谏光武帝,唯有申屠刚多次犯颜直谏。

有一次光武帝想要出游,申屠刚以陇蜀没有平定,不宜贪图安逸宴乐,用头触乘舆(马车)的轮子,劝阻皇帝出游的行动,光武帝遂终止出游。后来申屠刚多次切谏忤旨,被调出京城任平阳县令。

申屠刚性情刚直忠正,早在王莽篡汉时就可看出,他通过对策讽议朝政,触犯了王莽。王莽自立为帝后,申屠刚避难巴蜀、河西,依附当地割据诸侯隗嚣。后来隗嚣势孤,欲归附西南割据诸侯公孙述,申屠刚则劝其归顺刘秀。

当时申屠刚劝告隗嚣说:「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大意是,独断专行的人处境孤立,拒绝别人规劝的人头脑糊涂。既孤立又糊涂地去治理国家,这是国家将要灭亡的先兆。

又说:「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但隗嚣不采纳申屠刚的建议,投靠了公孙述。后来隗嚣为光武帝所攻灭,作为政治人质的儿子隗恂也被处决。建武九年,隗嚣忧愤而死,汉军平定陇西。

正如《后汉书》中记载:「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汉光武帝。(公有领域)

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

【译文】乐于听见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的话,则国家无不兴盛的;拒绝别人的规劝,则没有不混乱的国家。

《新唐书.列传.卷四十三》记载,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七零五年)七月,天下遭受水灾,百姓苦不堪言,皇帝下诏文武九品以上官员直言极谏。

右卫骑曹宋务光上疏皇帝,首先点出君主愿不愿意纳谏会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君主「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那么民间的情况能通达于上,则政事完美;群情壅塞会造成君主的孤立,进而导致国家丧乱。希望皇帝能够勤思政事,以万方为念、百姓为忧;不以声色为娱、犬马为乐,则天下幸甚。

此外,宋务光还建言提倡节俭的风气:数年以来公私皆困竭,陛下观看朝市,就以为大家都既康且富;但是到了乡村,百姓都穿牛马之衣,吃猪狗之食,十室九空。壮男都在边塞当兵,孀寡死于沟壑,官吏毒狠,家破人亡。并说,马困时就要休息,人穷时就会诈伪、奸盗。

当时唐中宗李显宠信武三思,武三思与皇后韦氏、安乐公主勾结,陷害功臣,弄权专国,为非作歹,致使朝政混乱不堪。武三思为纠集私党,网罗亲信,常对人说:「我不知人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我只知道对我好的就是善人,对我不好的就是恶人。」因此凡反对他的就加罪杀掉或排斥,讨好他的就高官厚禄。

所以宋务光还建议皇帝要远离小人,国家才能安定;国家大权不可以交给别人,希望陛下可以远佞人,亲贤德。但所言多没被采纳。公元七一零年,唐中宗被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害而死。

正如《新唐书》中记载:「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

天应人和,时会并集。

【译文】顺应天理,和洽人心,时运就会一并到来。

晏子是春秋后期齐国的宰相,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正直无私,从不谄谀逢迎,敢于进谏。孔子称赞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晏子正直无私,从不谄谀逢迎,敢于进谏。(公有领域)

据《晏子春秋》记载,景公曾问晏子:「谋划一定能实现,做事一定能成功,有办法吗?」

晏子回答:「谋划事情合乎义的一定能实现;对上,不违背天意,对下,不违背民心,用这个原则去谋划一定能成功。避开义去谋划,即使实现也不会安宁;轻视百姓去行事,即使成功也不光荣。所以,违背义去谋划,违背民心去行事,从未听说过能长存的。」

景公又问:「贤明的君主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晏子回答:「他们任用贤人,爱护百姓,节俭自律;对于放纵邪恶来坑害百姓的人要治罪,对于进谏好的建议、指出过错者给予奖励。治理国家时,对上严格要求而对下宽容,宽赦犯错误的人而救助身处困顿的人;不因为自己高兴了便加以赏赐,不因自己生气了便加以处罚;不放纵自己的私欲而使百姓辛劳。

上边没有骄横的行为,下边没有谄媚的行为;上边没有自私的想法,下边没有不当的职权,不做横行之事,没有挨饿受冻的百姓,他们的百姓安乐而且崇尚仁爱。」

贤君爱民如子,必得百姓拥护,人民知礼守法,社会安定祥和。

正如《旧唐书》中记载:「天应人和,时会并集。」

【延伸阅读】
《二十四史》劝善名句
举贤治国 用对人才方能创造盛世

【延伸阅读专辑】
独酌花间酒 沉醉李白诗境中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德行典范
人类文明与生命奥秘
儿童教育
颜氏家训
以史为鉴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4/《二十四史》中的劝善名句数则-6--331055.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5/《二十四史》中的劝善名句数则-7--331056.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4/10/13/人算怎如天算-莫为名利所驱(2)-298795.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7/1/4/晏子故事几则(3)-340301.html

(本文主图:《十八学士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