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嘉言】克俭节用:俭以养德 戒奢齐家

【正史嘉言】克俭节用:俭以养德 戒奢齐家

【明慧之窗记者颜朴芳综合编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从古至今,成为教育人们遵守华夏勤俭持家优良美德的箴言。

在这样的道德基础上,古人有很多节俭度日、轻财重德的典范故事。《二十四史》中也有许多名句警言宣扬传统文化的简朴理念,以下摘录四则分享。

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

【译文】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恶中的大恶。

唐肃宗做太子时,有一次陪皇帝唐玄宗吃饭,膳食中有熟羊腿,玄宗让太子把羊腿割开。太子把羊腿割开,然后拿了饼擦手,玄宗看后有些不高兴。等太子擦完手将饼吃了,玄宗这才满意,对太子说:「福分就应当这样珍惜。」

唐肃宗继承了俭朴的美德,不仅饮食不吃山珍海味,连宫中的歌女、舞者也没有华丽的衣服和装饰。

后世的唐文宗也同样节俭朴素,不喜奢华。他曾因驸马韦处仁戴著昂贵的头巾而对他说:「本来因为你家世清正朴素,所以才挑选你做驸马。这样的头巾和衣服,别的亲戚可以穿戴,你可不许穿用。」

李商隐《咏史》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在以前,很多帝王天子都以俭朴为荣,视为美德,珍惜福分。而现在很多人却把挥霍视为豪气,以奢靡为荣,用来显示自己的身分和地位。却不知奢靡会遭天谴,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于福分,而福分并不是无穷无尽的。

正如《周书》中所云:「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
中国很多帝王都以俭朴为荣,视为美德。图为唐玄宗。(公有领域)

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

【译文】公正廉洁是任职的根本,节俭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郭子仪是唐朝著名将领,世称郭令公。他的儿子郭弘广扩建了家宅,而郭子仪不准许派人守门,上至贵家下至百姓,甚至里巷中做小买卖的人,都可以随意出入郭的家宅,不会受到诘问。

有人说:「郭子仪的夫人王氏和他的爱女,正在对镜梳妆。」有人说:「此时,郭公的部下将官都出行了。」还有人说:「他家的儿子们被要求去担水灌地,和一般的仆人奴隶一个样。」郭子仪家中的事,人们都知道。

有一天,郭子仪的孩子们聚在一起,请求郭子仪准许派人守门,郭公不答应,于是他们都哭起来,说:「大人的功业已在,人们都得到您的庇荫,您却不自加尊重。就是伊尹、霍光也难以做到像您这样公开、透明,但却苦了我们。」

郭子仪笑著说:「你们都没想明白怎么回事。现在咱们家吃官粮的马就有五百匹,吃官饭的有一千人,许多人妒嫉我,想诬陷我。如果我们高墙闭户、内外不通,一旦有人怨恨,诬告我造反、不尽臣道,再加上有贪功的人和嫉害贤能的人出来作证,那么咱们家将九族抄斩,追悔莫及呀。现在我家空空旷旷、四门大开,就算有谗言和诽谤兴起,又能给我加甚罪名?这是我这么干的原因。」他的孩子们都理解了。

郭子仪权倾天下,满朝却不猜忌他;功劳盖世,君主却不怀疑他;奸佞们多次想加害于他,却总不能得逞。他富贵寿终、子孙繁衍、安居乐业,这都是他诚心为国、宽厚爱民、戒贪守谦而得到了长保平安。

正如《周书》中所云:「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
郭子仪
郭子仪诚心为国、宽厚爱民、戒贪守谦。(公有领域)

恭俭福之舆,傲侈祸之机。

【译文】恭敬节俭是承载福禄的车子,而骄纵奢侈则是祸患之机兆。

明朝人陈良谟,崇祯四年(公元一六三一年)进士,官监察御史。他曾说:「明武帝正德三年(公元一五零八年),州里发生大旱灾,各乡的庄稼没有收获,我们家乡仰赖堰水而大丰收。第二年又发生大水,我们乡地势较高影响不大,收获相当丰硕,而且乘势得到了朝廷两次免粮。乡人于是廉价买入各乡产业器物等,物超三倍所值。从此家家都竞相奢侈,旧时的朴素风气完全变了。」

他告诉叔兄说:「我们村可能会有奇祸,因为无福消受。我们家和都、张这两户人家,根基稍厚,或许还稍微可以;而俞、费、芮、李四户较小的姓氏,恐怕就难免了!」叔兄不以为然。

不久,村里发生大瘟疫,俞、费、芮、李这四姓人家,男女老少几乎没有存活。叔兄稍动念说:「我们和都、张这三家人究竟会如何呢?」

陈良谟回答:「虽然没有那四家严重,但恐怕终究会有耗损!」后来果然这三大家也陆续遭受火灾。

有位禅师也每每提醒别人:「无论长寿或短命,福禄享受完了便命终。自己的福禄完了,叫做灾;众生的福禄完了,叫做劫。上天把应该珍惜的福禄赐给人,人不知珍惜,上天感到惋惜,就会发生战争、饥荒和瘟疫这三大劫。好比有一位父亲,把月明珠和夜光璧送给孩子,孩子不知珍惜,而把宝物丢在污泥和骯脏的地方。父亲看了就会把珠宝夺收回去,甚至还会用棍子和鞭子教训孩子。战争、饥荒和瘟疫这三种劫数,岂不也是上天夺回珠宝的方法吗?」

一般人有些钱财,是前世种的福分,自己可享用,同时也要加以珍惜。分毫不肯施舍,不是惜福;奢侈暴殄天物,也不是享用。

据《北史・崔冏传》记载,东魏、北齐官员崔法峻(即崔冏),个性廉洁谨慎、恭顺俭约,注意修身,所得到的俸禄必定分给亲朋好友。

临终前,他告诫两个儿子说:「恭顺勤俭是福的来源,傲慢奢侈是祸的先兆。驾著福的车子就有健康快乐,踏著祸的兆头就会倾倒覆灭,你们要警戒啊!我死以后,用时服收敛,祭祀也不要用牛羊猪,棺材只要把尸体装下,埋在地下不露出来就行了。」崔法峻去世后,其长子遵循父亲的命令。

正如《北史》中所云:「恭俭福之舆,傲侈祸之机。」

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

【译文】坚持俭朴,厉行节约,是弘扬正道的本源;崇尚奢侈,放纵情欲,是败坏德行的根本。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说:「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诸葛亮在《诫子文》中说「俭以养德」。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也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恶中的大恶。

俭,是修身齐家治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北宋范仲淹幼时家贫,在醴泉寺求学时,靠吃粥苦读考中进士。他为官后生活仍然十分俭朴,尽管他后来官至副宰相,薪高禄厚,仍是衣仅求温、食仅求饱,终其一生也未建一座像样的宅第。他的俸禄,大多用来周济寒士贫民。

与范仲淹同时代的司马光,为官四十余载,位至宰相,但他却「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平时布衣素食,十分俭朴。除了薪俸之外,从不收取非分之财。他的宅第简陋,仅可蔽风雨,由于夏日酷热难当,他便在家中挖地丈余,以砖砌成地室以避暑。而当时朝廷的王宜徽、王拱辰在洛阳的宅第都是飞檐斗兽,华丽无比,所以民间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由于司马光的俸禄多用于救助亲友,为官多年只有薄田三顷,妻子死后,无钱安葬,只好卖地以置棺。他「典地葬妻」的故事一直被传颂至今。

司马光的俸禄多用于救助亲友,为官多年只有薄田三顷。(公有领域)

《训俭示康》一文就是司马光为告诫儿子司马康崇尚节俭而写。文章中司马光用自己、古人和本朝人的事迹为例阐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历行节俭就能直道而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奢侈豪靡则会招致灾祸,败家丧身。

司马光的儿子,在他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都为人廉洁,生活俭朴;即使别人不认识,但是仅凭言行举止,就知道是司马光家中的人。

正如《旧唐书》中所云:「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

【关联文章】
《二十四史》劝善名句

【延伸阅读】
「砸缸救小孩」之外 说说你不知道的司马光
留给子孙何种财富为好?

【延伸阅读专辑】
独酌花间酒 沉醉李白诗境中
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德行典范
儿童教育
颜氏家训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5/《二十四史》中的劝善名句数则-7--331056.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6/《二十四史》中的劝善名句数则-8--331057.html
【传统文化】古代帝王以俭朴为荣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10/11/111554.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5/11/1/戒贪养德-避祸得福-318148.html
【传统文化】过度奢侈 天降奇祸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9/5/109172.html
【传统文化】俭以养德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7/31/107217.html

(本文主图:《 四孝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局纷乱、灾异频仍、真假难辨⋯⋯
寻觅中,访问明慧之窗,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

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